首页 > 行业资讯

落差!环保产业:从“没人要”到“抢不到”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6-07-07 14:01:06
热度:

落差!环保产业:从“没人要”到“抢不到”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为数不多,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于一体的产业,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在节能环保市场总产值不断攀升,进

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为数不多,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于一体的产业,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在节能环保市场总产值不断攀升,进入领域愈发细化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改变。

随着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塑造,资本化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在主题为“融资、融智、融梦想”的“2016(第十届)环境产业创业创新论坛”上,嘉宾们就面对国际化、资本化、“互联网+”和生态化的变革,节能环保产业如何创新发展展开了热议。

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十二五”期间,中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变化有目共睹。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峻,政府加大了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新环保法,明确了“大气十条”、“水十条”等环境监测指标和考核目标,参与模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化改革转变,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

今年5月,国务院再次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提出到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土十条”的发布成为土壤监测市场的权威性规范。

有机构预测,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将逐步开启。短期来看,土壤监测市场将贯穿整个土壤污染防治过程,市场空间将达到300亿至500亿元。除此之外,包括水质监测、固废监测在内的多个环境监测细分领域都将迎来快速增长期,扶持政策的推进加上对应技术的升级,节能环保产业将面临巨大发展空间。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推动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环保领域PPP模式势头强劲,该产业必将是朝阳行业。”E20环境平台创始合伙人、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张丽珍表示,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15%~20%的速度增长,环保投资达3.4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62%,占到GDP的3.5%。在二级资本市场,环保板块中长期表现也印证了上述情况,中证环保指数3年涨幅达136.31%,仅次于创业板,略强于中证500,环保行业中长期收益相对较好。

呼唤由“项目时代”走向“产品时代”

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当越来越多的环境价值和环境资产被资本识别,由资产变成资本,又进入融通变成金融概念时,就使得环保产业越来越多地与金融融合在一起。E20环境平台董事长、首席合伙人傅涛认为,节能环保产业资本融通的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的环保产业已经进入大资本时代。企业需要用资本与未来对话,资本要把握投资机会,需要识别产业格局,需要携手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

傅涛解释说,环保产业的收益形式常常被认为是低收入、稳定收益、低风险的,这在过去并不被资本市场所“待见”,因为搞房地产、股票等很容易获得更高的收益。但现在,随着其它领域回报率下降,环保产业由过去的“没人要”,变成抢不到的“黄金资产”。

据悉,按照自来水、污水处理企业8%~9%的收益率,20年~30年的有效回报期,这些项目都变为了资本眼里有“价值”的项目,“买都买不到”,从而持续推动环保产业进入资本融通时代。

但利好频现的同时,傅涛发现,当下很多节能环保企业还没有做好迎接这些资本的准备。

据悉,目前节能环保产业的融资尚停留在项目融资阶段,一般为6%~8%的收益率,没有高额的溢价;也缺乏品牌产品价值的附加,很难得到更高水平的收益率。大量的资本想要投资环保,但环保产业优秀的主体太少,能够被资本识别的企业很少。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环保产业必须由原来的‘项目时代’走向‘产品时代’,改变过去‘项目为王’的习惯,形成一致性的品质和服务。”傅涛认为。

什么才是“产品时代”?傅涛解释说,“每个城市都有购物中心,但这只是‘项目’,也许只有万达广场做成了‘产品’;如果说随处可见的小游乐园是‘项目’,那么欢乐谷、迪士尼就是‘产品’;招待所是‘项目’,如家、香格里拉、希尔顿则是‘产品’。”

在他看来,“产品时代”意味着环境服务要形成一致性的品质和服务,企业要有统一的标识,便于用户识别其好坏,需要完善的服务标准,有建设、运营、服务、营销、品牌、金融等保障。

对外机遇凸显

在对内进入“产品”时代的同时,“走出去”,开拓更大的空间也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

“现在国内多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同时,劳动密集型、资源高消耗的行业将不可持续,未来将进一步转移到海外。这种情况下,中国环保企业应该‘走出去’,到更大的舞台上寻求发展。”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笠钧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重资产企业为代表的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比如,北控集团以14.38亿欧元收购德国最大垃圾发电厂,成为史上中国环保企业收购德国公司金额最大的交易。另一类企业“走出去”则是凭借技术、管理和成本等优势获得海外项目订单,相继开拓了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国际市场,为产业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为例,目前已拥有境外企业23家,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几十年来战略转型、属地化经营和社会责任,在海外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同时,对外合作模式已从单项技术对接模式向商业模式、技术、资金和人才一揽子引进模式转型。

数据显示,与过去相比,目前我国环保企业更加热衷于海外并购。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的统计,仅今年一季度,环保领域就开展了6起对外收购,总额达128亿元,是去年海外并购总额的两倍多。同时,一些技术型企业也在承揽国外项目,比如金科水务在世界钢铁巨头——意大利达涅利集团进行的大型国际污水再生回用项目的招标中,成功签约伊朗境内首例大型污水再生回用工程等。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更多产业机会也展现在企业面前。众多企业在光伏农业、供水和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及低碳城镇建设等领域都纷纷实现突破。

国观智库创始人任力波认为,环保产业“走出去”未来面对两大机遇:第一是“还旧账”,第二是“做增量”。

“‘还旧账’是指过去很多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大量购买大宗商品。在开发过程当中,较少对环境进行修复性投资。如果现在环保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率先采取修复性的投资方式,未来会赢得很多国家的尊重和认可。”

“做增量”则是指,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里,85%以上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和中国面临同样两个机遇,一是在前期快速增长过程当中忽视了环境问题,现在有很多旧账需要还;另一个是基础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机遇。这些无疑都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了大量市场机遇。

有业内人士表示,环保企业“走出去”要先看清是哪些企业“走出去”;同时,要关注这些企业去的是哪些国家;转移的是资产还是市场。

“真正成功‘走出去’的企业并不多。”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对于企业来讲,如果没做好准备,就很匆忙地‘走出去’,付出的‘学费’也许会比较大。”赵笠钧建议,“对于相对弱小的环保企业而言,可以借助与大企业的合作,积累经验,再逐步实现‘走出去’。”

据悉,赵笠钧所在的企业目前就是与央企合作涉足一些海外项目。“目前已经有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实现盈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