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日本东京“悄无声息”的垃圾焚烧厂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6-06-30 16:01:28
热度:

日本东京“悄无声息”的垃圾焚烧厂日本东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位于其东部沿海地区的23个区是东京的中心城区,更是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这块面积仅62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了900

  日本东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位于其东部沿海地区的23个区是东京的中心城区,更是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这块面积仅62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了900多万人口,庞大城市所产生的垃圾数量也是惊人的,但是东京仍以干净整洁而闻名,不仅繁华的城区看不到成堆垃圾,周边地区也看不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垃圾场,这些主要得益于分布在23区内的近20座“默默无闻”的垃圾焚烧厂。

  中国当前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生产和消费的扩大使得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日本也曾面临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经过漫长的摸索,日本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垃圾处理模式。人民网记者在(2014年06月)来到位于东京涩谷区的垃圾焚烧厂进行了实地采访,以窥探日本的垃圾处理模式。

  之所以说日本这些垃圾焚烧厂“默默无闻”,是因为这些工厂就位于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它们没有冒出浓烟,没有产生噪音,也没有散发出难闻的味道,无异于普通的工厂。这些垃圾焚烧厂究竟是怎样在悄无声息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呢?

  年焚烧量达5万吨工厂仅需60名员工 

  日本的垃圾焚烧厂作为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一环,主要对可燃垃圾进行焚烧处理。据涩谷焚烧厂厂长是松敏重介绍,东京23区目前共有19家垃圾焚烧厂处于运转中,另有2家正在进行改建,涩谷焚烧厂建于2001年,是其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家,约9000平方米,建设费用约为133亿日元,厂内设有一座焚烧炉,日焚烧能力为200吨。

  记者在涩谷焚烧厂看到,厂区内没有散乱的垃圾和灰尘,闻不到难闻的气味,也听不到机器的运转的声音,高耸的烟囱似乎只是摆设,并没有浓烟冒出。包括建筑物顶部平台在内,只要可能的地方都种有绿植,只有通过不断进出的垃圾运输车才能感受到这是家正在运转中的垃圾处理厂。

  据介绍,从附近各地收集的垃圾先被密封性很好的垃圾车运至焚烧厂,垃圾车进入厂房前先由设在路面上的测重计对车内垃圾重量进行测量记录,以便准备把握垃圾处理量。

  垃圾车将垃圾倒入一个数层楼深的密封储存池中,储存池内一只巨大的爪状机械吊臂对池内垃圾进行混拌,使得垃圾的湿度更为均匀,以便能够充分燃烧。然后再由“机械爪”将垃圾投入焚烧炉进行焚烧。涩谷焚烧厂采用的是先进的流动床式焚烧炉,这种自动焚烧设备可通过850℃以上的高温对垃圾进行焚烧,同时通过吹入细沙加速垃圾的充分燃烧。

  燃烧产生的废热、灰渣、有害气体和污水被分别导入不同的处理系统。废热被用来供热和发电,有害气体和污水需再进过多次处理才能对外排放,灰渣在利用磁铁回收无法燃烧的铁物质后进入再利用或是填埋处理。焚烧厂工作人员在中央控制室通过实时视频画面以及各仪表显示的数据掌握焚烧炉、垃圾储存池等设施的运转情况,中央控制室通常只需2至3名工作人员。

  和其它垃圾焚烧厂一样,涩谷焚烧厂的主要设备包括了焚烧炉、废热利用设备、公害防止设备以及污水处理设备。自动化程度极高的设备不仅节约了人力,同时也提高了焚烧厂的焚烧能力。涩谷焚烧厂24小时不间断运转(每年有近2个月的检修停运期),年垃圾焚烧量超过5万吨,而截至2013年9月,对应这些庞大工作量的员工尚未超过60人,除厂长外仅有57名员工和2名来自其他企业的常驻人员。

  环保技术俱全确保焚烧悄无声息 

  先进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焚烧厂效率,更为重要的是降低了垃圾焚烧对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影响。是松敏重厂长表示,垃圾的搬运、储存以及焚烧处理,每一步都会考虑对于环境的影响,操作严格按照相关法令的规定进行,将气味、有害气体、污水、噪音、灰尘的影响降到最低。

  据介绍,在应对二恶英等有害气体方面,焚烧厂运用了多种方式和多层工序,首先通过焚烧炉的高温燃烧抑制二恶英的产生,燃烧后产生的高温气体经过减温塔的快速冷却防止有害物质再合成,过滤式集尘器也可进行过滤处理。此外,水银、氯化氢、硫氧化合物以及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也会利用过滤式集尘器、洗烟设备、催化反应塔等设备进行分解处理。经过处理的废气最后以近乎“无色无味”的状态通过150米高的烟囱排出。

  在防止垃圾气味扩散方面,垃圾运输车要用专用的洗车设备进行清洗,垃圾车在向垃圾储存池内倒入垃圾时是气味最可能扩散的环节,因此涩谷焚烧厂在的车辆进出口处设置了“风帘”,即通过鼓风机促使空气向垃圾存储池内流动,然后将存储池的空气输送至焚烧炉。这样既为焚烧提供了必需的空气,同时也使垃圾散发的气味得到处理。

  灰尘在焚烧环节时会进行过滤处理,焚烧产生的灰渣则要经过1200℃以上的高温进行熔融处理,变成砂状的熔渣。熔渣的体积约为灰渣的2分之1,是垃圾最初体积的约40分之1,这样更利于运送和填埋。此外,焚烧厂的污水在经过净化处理后直接排入下水道。噪音的防止则通过厂房的合理建造、减振器具的利用以及设备的合理配置来实现。

  降低对于环境的污染仅仅只是日本焚烧厂环保措施的一部分,焚烧厂还在资源再利用方面下足了力气。据是松敏重厂长介绍,涩谷焚烧厂利用焚烧产生的热量所发的电力不仅能够供应该工厂所需电量,还能将一部分电力进行销售创收。东京焚烧厂所产生的富余电力通常出售给电力公司,进入电力公司的电网后被输送给企业或家庭。此外,焚烧产生的高温水等热能也可以免费或有偿供应给附近的企业等。

  数据显示,2012年度东京23区焚烧厂总发电量为11.2亿千瓦时,出售电量5.7亿千瓦时,创收63.3亿日元,通过热能出售创收1.8亿日元。焚烧产生的灰渣在经过高温熔融之后不仅体积大幅缩小,而且高温能能够分解灰渣中的二恶英,并锁住重金属,因此熔融后的熔渣可以用作道路及建筑所需材料。焚烧大幅减少了垃圾填埋所需的土地,降低了垃圾对于环境的影响,同时使得部分资源得到回收再利用。

  从“垃圾战争”中诞生垃圾处理模式 

  东京城市GDP在世界各大城市中高居第一,庞大的城市规模并未使得东京的环境变得非常糟糕,在2011年“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排行榜上,东京在环保方面的单项排名位居第六,远高于纽约、伦敦、巴黎等其他国际大都市。但是,正如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东京的垃圾处理模式也是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漫长摸索而建立的。

  1900年,日本制定了第一部垃圾处理相关的法律,即《污物扫除法》,规定各自治体(相当于地方政府)有义务进行垃圾收集处理。1900年至1955年的55年间是日本垃圾处理的“启蒙期”,这期间的1924年,东京建成了首座垃圾焚烧厂。

  1930年对《污物扫除法》进行修改,规定各自治体有义务进行垃圾焚烧,至此日本开始由政府主导的垃圾焚烧。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所产生的垃圾也大量增加,垃圾填埋场变得极为紧张。1956年东京都清扫局成立,东京的垃圾处理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生活环境设施整备紧急措施法》及《废弃物处理及清扫相关法律》分别于1963年和1970年出台,各区自行处理垃圾以及垃圾焚烧技术的进步,使得垃圾的处理效率大幅提高。

  这期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前东京都知事美浓部于1971年提出的“垃圾战争”口号。当时,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东京的垃圾呈现爆炸性增长,因焚烧能力不足,一部分垃圾未经焚烧便被填埋,导致填埋场周边环境严重恶化。为此美浓部知事提出各区在城市中心建设焚烧厂处理各区垃圾,各区和居民虽在垃圾焚烧上达成了共识,但不愿意在自己所居住的地区建设焚烧厂,并数次发生居民阻止焚烧厂建设事件。在东京都政府与部分地区居民经过反复的说明、协商,甚至法律诉讼之后,事件才慢慢得以平息。广义上来讲,这场“垃圾战争”从1956年东京都制定《焚烧工厂建设十年计划》到1978年相关焚烧厂开工建设,持续了22年之久。

  此后,随着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日本的垃圾处理开始更多地着力于环境保护和废弃物再利用。1973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处理,为垃圾焚烧和再利用创造条件,回收再利用运动也从这一阶段开始推行。与此同时,具备防止公害产生功能的焚烧工厂得以推广。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垃圾的数量和种类进一步增加,政府意识到不能光靠扩大垃圾处理能力来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应当尽量减少垃圾的排放量。1989年东京开始实施“东京瘦身”垃圾减量宣传活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的垃圾处理进入全新的时代。一方面大型垃圾和企业垃圾的处理开始实行收费制,这样既可以通过提高垃圾排放成本来抑制垃圾排放量,又可以为垃圾处理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二恶英对策特别措施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以及各类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相关的系列法律陆续出台,垃圾的排放及回收再利用有了更为细致科学的法律依据。东京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资源回收措施,对可再利用垃圾进行专门的收集处理。同时,垃圾处理技术也在进步,2008年起相关规定要求必须对焚烧产生的灰渣进行高温熔融,垃圾填埋场所的紧张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

  由于垃圾处理涉及法律制定、行政管理、技术开发等众多层面,各地方政府应对垃圾处理问题相当吃力,政府在此时选择了适当“放权”。2000年,东京都政府将东京23区的垃圾处理工作由东京都清扫局移交给各区政府,各区为此联合设立“东京二十三区清扫一部事务组合”(简称“清扫一组”),对垃圾处理工作的中间处理进行统一管理。据清扫一组广报人权系系长原诚一郎介绍,东京23区的垃圾收集搬运由各区政府实施,清扫一组则负责可燃垃圾的焚烧、大型垃圾的破碎等中间环节的处理,垃圾最后的填埋则由东京都实施。

  焚烧厂建设获居民理解只能“苦口婆心” 

  东京23区的垃圾焚烧厂大多建在人口稠密的地区,记者本次采访的涩谷焚烧厂距离日本流行文化中心涩谷车站仅800米,同时紧邻著名的高级社区代官山,焚烧厂周边200米范围内至少有6座大型公寓楼。许多初来乍到的外国人认为这非常不可思议,但正如前文提到的,实际上东京垃圾焚烧厂的建设也曾遭到居民的强烈反对。当我们试图弄清当地政府到如何获得居民对于建设垃圾焚烧厂的支持时,我们得到的答案看上去只是最为平淡无奇的“笨办法”——在通过技术确保无公害的同时,反复地向居民说明情况、相关信息也会向居民公开,可谓“苦口婆心”。

  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建立与社会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向民众传授环保知识,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相当重要,但同时这也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除了学校实施环保教育之外,日本各自治体、社区不断举办各种说明会,发放大量传单宣传环保知识和政策,相关部门甚至派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说明。1989年东京都开始实施“东京瘦身”垃圾减量宣传活动后,政府及各团体用了11年时间,通过电视、报纸、展会等各种媒介进行宣传。

  长期的环保教育宣传结合完善的政策法规,使得日本民众的环保素养有了巨大的提升,抑制浪费、垃圾分类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即便如此,当垃圾焚烧厂要建在自家门前时仍然令很多居民感到不安。对此,政府和各相关团体不断提升焚烧厂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控制噪音和气味的扩散。通过组织焚烧厂参观等各种形式使民众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以及焚烧厂的运作情况,仅涩谷焚烧厂每年都要接待超过5万人的参观者。

  除此之外,由清扫一组(焚烧厂)、居民代表、区政府三方组成的“运营协议会”和“建设协议会”,负责监督焚烧厂的运转安全、排放物是否超标等问题,并负责公布环境调查报告。各焚烧厂每年会举办三场面向居民的交流会,就居民关心的问题进行意见交换。

  目前东京23区内没有新建垃圾焚烧厂的计划,但是垃圾焚烧厂的使用年限通常为25年至30年,今后都将面临改建。虽然只是改建,但是程序与新建同样复杂。首先必须向中央一级政府提交相关计划书,并获得环境大臣同意。然后再与所在区政府协商,并召开居民说明会征求居民意见,最后制定具体计划。这样才能开始进行拆除和新建作业。这样一来,一个焚烧厂改建项目从申请到改建完成大约需要花费9年时间。

  焚烧只是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一个环节,这个系统还包括排放、收集、处理再利用等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东京垃圾处理系统的建立,不仅仅只依赖于技术的革新,其整个发展历程都伴随着相关法律的细致和完善,行政管理方式的改进,以及市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