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寻求土壤修复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6-06-29 16:01:25
热度:

寻求土壤修复的“正确打开方式”6月25日是第26个“全国土地日”。随着上月底国家“土十条”的颁布,土壤修复再次成为专家和公众热议的话

6月25日是第26个“全国土地日”。随着上月底国家“土十条”的颁布,土壤修复再次成为专家和公众热议的话题。

什么才是土壤修复的“正确打开方式”?为此,记者专程走访了去年年底挂牌成立的上海市政总院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中心。最近,该中心顺利中标上海某地2016年度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初步调查项目,总面积达85万平方米,为上海市单项最大的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项目。

土壤污染更复杂更隐蔽

“相比于‘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市场行为,‘土十条’背后所揭示和倡导的,首先是治污理念的转变。”市政总院污染场地修复中心负责人谭学军表示,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水污染更具隐蔽性,且污染物在介质中并非均匀分布,仅隔几十米的两块地污染程度就会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土十条’提出当务之急是摸清土壤污染的家底,再根据土地的不同用途来选择不同的方法评估。”

据悉,该中心正在进行的这个项目情况更加复杂,调查对象包括农用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涉及制造业、机加工、轻工业、仓储、农田和宅基地。负责该项目的技术人员朱煜说,土壤修复的科学表述应该是“场地修复”,因为单论土壤修复是片面的,尤其是在土壤饱和带,水土不分家,涉及整个生态体系的循环。

如何修复先查历史

所谓污染场地修复,是指利用技术将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人体健康可接受的水平。就过程来看,依次包括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方案编制和修复工程实施等步骤,如同医生望闻问切的就诊过程。

修复工作之前,技术人员开展全面的场地环境调查,访谈当地环保主管部门以及地块上曾经存在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了解这块地的历史使用情况,比如用过哪些化学品、是否发生过泄漏事故、化学品管控情况如何等,识别场地中可能存在污染的区域和潜在的污染物质。因为,每一条历史信息都是修复的根据。

现场采样布点时,会酌情选择三种方式:对历史情况知之甚少或场地已被严重破坏时,处理比较麻烦,要将地块分成面积相等的网格,逐一取样;若十分了解场地的底细,就利用专业判断法,重点取样;如果地块功能分区比较明确,就可在原有的车间区域多取样。土壤采样前,技术人员必须佩戴手套,每个土样采样前均要更换新手套,防止样品之间交叉污染。

场地修复技术主要有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顾名思义,两者的区别是处理位置不同。其中,原位修复不需要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远程运输,以及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更受青睐。

目前常用的场地修复技术主要分为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对应相适的场地与污染物质,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充分考虑经济和生态效益。

不可“轻场调,重修复”

如同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已有的修复技术无法清剿所有污染物。朱煜坦言,一些持久性污染物依然是世界性难题。一旦在某些场地的深层土壤与地下水碰到这种“打不死的小强”,往往只能采用截断暴露的途径防止其扩散,同时该地块的后续功能使用也将会受到限制。

朱煜认为,目前国内的场地污染修复普遍存在“轻场调,重修复”的情况,实际上场地环境详细调查是整个污染场地修复的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场地的污染情况才能制定合适的修复方案。在美国等一些污染场地管理比较发达的国家,往往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对场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污染状况进行建模。另外,修复工程结束后的跟踪机制也应得到重视,后期验收环节应包括污染物质浓度的后续跟踪,持续时间3到5年。

谭学军告诉记者,场地修复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处理,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中心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研发、装备开发和标准编制,争取覆盖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目前,中心已承担场地环境调查、详细调查与风险评估、修复方案编制、修复工程实施等项目85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