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下发展能源
在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下发展能源近日重要的能源相关新闻,一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11月19日正式发布,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日重要的能源相关新闻,一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11月19日正式发布,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向中外记者解读了这一报告、中国取得的成果和中国在巴黎会议上的立场与方针。
二是同日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实施的投融资需求及影响》研究报告指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共需1.84万亿元。
三是国家能源局公布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为449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2%。
四是11月18日,秦皇岛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375元/吨,比前一报告期下降1元/吨。
五是外电报道中国先后与阿根廷、南非达成建设核电站协议。
据解振华介绍,截止到2014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了6.1%,比2010年累计下降了15.8%。“十二五”规划要求下降17%,现在看这个目标已经完成了。“十二五”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2%,比2005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要求达到11.4%,完成目标也没有问题,这是能源结构再优化。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了21.88亿立方米,原来中国对外宣布的承诺目标是15亿立方米,现在已经达到了21.88亿立方米。低碳省市、园区、社区的试点工作现在正在有序开展,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也全部实现了上线交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逐步在加强。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显著提升。
巴黎气候大会将于11月30日到12月11日召开,中国主张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当中,应该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各国国情。各个国家应该按照这个基本的原则最后达成共识。中国治理大气污染,也制定了节能减排的方案,还采取了节能、提高能效、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等措施。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很好地协调,完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确定到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早一点提前达峰。另外,争取碳强度203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要增加45亿立方米,实现这个峰值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节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因为中国现在的能耗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与平均值相比,可能还有1.9倍,节能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近20年累计节能量占全球的52%,全球的节能总量当中,中国占了一半以上。中国的节能过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潜力还很大。调整能源结构。因为中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去年是66%,“十二五”要达到65%,但是非化石能源的比重现在是11.2%,到“十二五”应该到11.4%,到2020年达到15%左右,2030年达到20%左右。
要实现这个目标,国际上说中国要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目标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方面中国发展也非常快,最近这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总装机容量中,中国占了25%;2013、2014年增量当中,中国占了37-40%,也就是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由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大,也降低了全球风电、光伏发电的成本,按照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大体上降低了50%。也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另外,增加森林碳汇,要大量的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养护,提高养护水平,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交通领域的节能有几个,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公共交通、地铁、城际铁路的发展会大大减少排放。二是发展新能源汽车。
中国已经建立了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过去3年已经在南南合作方面采取了很多行动,一共拿出了4.1亿元人民币,帮助20多个发展中国家,给他们提供了节能、提高能效、新能源方面的支持。另外也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1000多名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了培训,主要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当中明确了要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和美国、欧盟的一些谈判代表谈判的时候,中国提出大家要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结果你们又对中国的光伏产业搞反垄断,实际上你承认不承认,中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对你们国家和对全球成本降低、技术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承认这一点。从上述数据看,中国能源业未来发展,应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大战略下,以节能、低碳、绿色、循环为发展方向。
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11月19日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实施的投融资需求及影响》研究报告指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共需1.84万亿元,中央财政投入规模相比实际需求落差较大,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仍然存在投资总量严重不足等问题。
该报告由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和南京大学组成的专家工作组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调研、统计、分析和测算总结完成。报告中显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共需1.84万亿元,与之前预计的1.7万亿元相比增加了8%。全国优化能源结构、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的投资需求分别为2844亿元、14067.66亿元、915.44亿元和615.72亿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分别需要2490.29亿元、2384.69亿元与903.58亿元。统计显示,京津冀所需投资最大的部分是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长三角和珠三角则是移动源污染防治。治理雾霾成为中国新的投资机会,也要求中国能源发展必须走清洁、低碳、节能方向。
国家能源局11月16日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49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用电量329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9%,城乡生活用电量5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1至10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58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8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用电量32858亿千瓦时,下降1.1%;第三产业用电量5959亿千瓦时,增长7.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140亿千瓦时,增长4.6%。1至10月,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3279小时,同比减少268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2989小时,减少114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563小时,减少304小时。1至10月,全国电源新增生产能力(正式投产)8257万千瓦,其中,水电1258万千瓦,火电4336万千瓦。另有专家呼吁,中国煤电应停建或组建。
据外电11月18日报道中国将在阿根廷资助并建造两座核电厂,这笔交易价值达150亿美元,中国正推动出口本土核电技术——往往通过提供廉价技术和慷慨资金。就在上月,中资企业在法国牵头的一个项目获得三分之一股份,建造英国首座新一代核电厂。与阿根廷达成的协议意味着,中国将为两座新核电厂提供大部分资金。
报道称,第一座核电厂将耗资约60亿美元,采用加拿大坎杜(Candu)核技术。第二座核电厂将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反应堆。据外电11月16日报道,南非国家核监管机构(NNR)宣布,南非和中国于上周在北京签订核能技术合作协议,计划建造8座新的核反应堆。本次合作的内容包括许可程序、供应商检验、检验人员培训、联合检查和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
作为非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南非此次计划建设的核电项目价值500亿美元(465亿欧元)。新建的核反应堆预计将增加960万千瓦发电量,这几乎是当前南非全国3000万千瓦发电量的三分之一,首批机组将于2023年投入使用。报道最后强调,已经有其他国家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合作协议。这表明中国核电技术在中国金融支持下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在中国北方供暖季来临后,煤价仍在下跌,表明中国煤炭生产能力过剩。在11月17日举行的2016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专家表示目前煤炭价格下行空间已经不大,预计明年下半年企稳。通报称,今年以来,煤炭供求矛盾愈加突出,价格下滑,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煤炭经济运行形势更加严峻。行业市场景气指数自去年年初以来持续22个月处于寒冷区间,景气状况仍在走低。
数据显示,1-10月全国煤炭产量30.45亿吨,同比减少1.14亿吨,下降3.6%,降幅不断收窄;进口前10个月同比下降29.9%,但仍保持较大规模17031万吨;前10个月全国煤炭消费约32.3亿吨,同比减少1.6亿吨,下降4.7%。发运继续减少,消费明显下降,库存持续处于高位。截至10月末,全社会存煤已持续46个月超过3亿吨。上述数据说明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压力进一步扩大。
另据报道,内蒙古煤炭工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内蒙古煤炭平均售价116元/吨,环比下降7元/吨,同比下降48元/吨。其中,东部地区售价110元/吨,环比下降3元/吨、同比下降14元/吨;西部地区售价118元/吨,环比下降9元/吨,同比下降60元/吨。
中煤协分析认为,主要影响因素为市场需求总体不振,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抑制煤炭需求增长。火电发电利用小时预计今年可能降到4400小时。而另一方面,产能仍在增加,目前全国煤炭产能超过10亿吨,在建项目规模超过10亿吨,加剧市场供大于求压力。此外,国际市场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大幅下降亦是原因之一。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介绍,为了推进煤炭行业脱困,协会开展了建立煤矿退出机制研究,形成政策建议初稿,并定期召开市场机制协调会等工作。下一步,行业协会将加快煤矿退出机制的研究,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金融支持和鼓励煤炭出口等相关政策。
(秦京午:资深能源评论员,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51年出生,1977年冬参加高考,次年春入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学习,1982年获得文学学士,同年进入人民日报,并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5年获得法学硕士,参与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负责地矿、能源、机械、环保、海洋、国土等领域报道。2011年底进入中国能源网。)
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联盟与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将于2015年12月10日在北京举办“2015非常规油气合作伙伴峰会暨非常规油气产业联盟年会”,详情请点击
http://www..com/subject/show_940.html
上一篇: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执法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