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南通:“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探路前行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5-10-09 20:02:13
热度:

南通:“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探路前行致力于探索可复制、能推广的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模式
猪场,给人印象脏、乱、臭。大型猪场,则更是环境污染源,千夫所指。
然而,在南通,随着分布式沼气

致力于探索可复制、能推广的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模式

猪场,给人印象脏、乱、臭。大型猪场,则更是环境污染源,千夫所指。

然而,在南通,随着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工程深入推进,不仅刷新规模养殖场的面貌,颠覆人们对猪场的传统印象,还改写了南通畜禽养殖业的盈利模式,给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

发电并网,

被举报户变身“示范户”

9月20日,我们驱车来到海门市临江镇万头猪场——海门圣杰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从车上下来,丝毫没有感觉走进的是一家猪场,空气中没有腥躁的臭味,围墙边的小河水质干净。

“去年还曾是省市联办政风行风热线南通专场直播活动现场被投诉对象呢。”随行的南通市农委主任助理张庆国,拍拍老板唐圣民的肩膀说道。这位忠厚的中年人坦承,原先猪粪堆在场内,经过发酵后的粪水由附近养鱼户来拉用于喂鱼,随着猪场养殖规模扩大,猪粪越堆越多,猪场已经储存不了,养鱼户也消化不了。猪粪处理成了最棘手的难题,矛盾因此浮现出来,猪场压力山大。

尽管2年前猪场就建了1500立方米的沼气池,但由于猪粪数量太多,真正经过发酵处理的只有20%左右,绝大多数猪粪基本上没有经过发酵就出来了,猪粪恶臭状况未能彻底扭转。“猪场年出栏生猪2万余头,每天产生的猪粪达五六十吨,若按每天猪粪的数量进行有效处理,至少需要5套系统,投资差不多需要2000万元,猪场哪能拿得出来啊?”唐圣民说。

去年圣杰猪场被人投诉偷排,环保部门闻风而动,现场勘察,抽测了猪场附近河道8个点的水质,并未发现水体受到污染。不过,环保、农业部门实地调查后也发现了一些存在问题。虽然猪场早在2009年就做了环评,但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环评未能跟上规模扩张。其次,由于猪粪未经完全发酵处理,导致空气中的异味比较浓重,成为诱发矛盾的主要根源。

圣杰猪场的遭遇,仅是南通规模畜禽养殖业的一个缩影。破解畜禽养殖污染难题,保持畜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

对于沼气,唐圣民并不陌生,去年也曾上马沼气发电,但除了自发自用外,存在用电盈余,气源被空放的资源浪费状况。研究表明,沼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1立方米甲烷的排放量相当于25立方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当于10辆普通轿车一年的排放量。“我也明白沼气排入大气中,会加重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环境二次污染,但没有办法啊。”

为农业服务,为农业排忧解难,南通市农委在调研中得知圣杰猪场的苦恼后,到北京、盐城等地考察沼气发电厂的成功运行经验,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海门的圣杰牧业、南海种猪场这两家年出栏万头猪场作为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先行先试单位,为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探索和积累经验。

8月上旬,圣杰牧业沼气发电成功并网,成了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咱现在不仅卖猪,还卖电呢。”站在3.2万立方米的气囊式沼气池边,唐圣民介绍说,猪舍的粪便通过地下管道流入化粪池,搅拌后进入储粪罐,经过发酵后产生沼气,沼气经过水汽分离,脱去含硫气体,经储气罐和稳压后在发电机组中转化为电能,沼液满了后自动流入旁边的沼液池,从根本上解决了猪粪污染问题;日均产沼气4000立方米,并网后,日均发电20小时,日最大发电量达4000多千瓦时,除去猪场正常生产、生活用电外,每天大约有2000多千瓦时的电盈余,不仅每年省了五六十万元的电费,卖电还能赚五六十万元。

政策+服务,

沼气发电并网最大“推手”

“没有南通市农委的关心和贴心指导,沼气发电并网是办不成的。”圣杰牧业和南海种猪场两家万头猪场负责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沼气发电并网运行,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开展,南通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农委、发改委、供电公司、环保局等共同参与的推进协调小组,各司其职。今年以来,南通市农委牵头,联合发改委、供电公司,多次赴省发改委、能源局、供电公司进行政策咨询,寻求支持,在探索中推进试点工作。

说起沼气发电并网,南通市委常委秦厚德是一位坚定的鼓动者和积极的推动者。他不止一次地在会议和公开场合对农业部门的干部语重心长地说,要重视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扎实有效推进沼气发电并网工程实施,他称“沼气发电并网工作是建设生态南通的里程碑,过几年回过头来看这项工作,一点都不夸张。”

分管副市长赵闻斌同样非常重视,多次组织召开相关会议,作出指示,要求“明确思路,突出重点,认真总结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试点工作经验,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沼气发电并网模式”。

“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南通市农委主任朱进华深有体会地说,在沼气发电并网推进工作中,市领导隔三差五打电话询问推进进度,帮助出谋划策,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使得这项工程推进十分顺利,取得初步成效。

“没有经验可循,在压力中摸索。”张庆国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通国家政策落地遇到的瓶颈,使之更具可操作性,让空白变成现实。虽然去年施行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沼气发电,自发自用、多余电量接入电网。《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我省目前沼气发电并网收购电价为0.646元/度,而农业用电价格为0.496元/度,两者相差0.15元/度。可实际工作中,发电并网难成为制约沼气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南通探索的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其实践无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政策落地才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南通市农委吃透国家政策,与养殖场经营者一起研究问题,帮助解决困难,极大增强了规模养殖场投资沼气发电并网工程的信心。正如南海种猪场的龚老板所言:“没有南通市农委组织、协调,排忧解难,沼气发电并网根本就做不起来。”

经测算,通过沼气发电并网运行,仅圣杰猪场和南海种猪场两家,年处理猪粪就达到20万吨,年产沼气300万立方米,年发电量500万千瓦时,相当于3000多个家庭的年用电量,猪场可因此新增经济效益300多万元,节约标准煤2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吨。

据悉,南通市农委已将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工作作为2015年全市农林牧重点突破的5项工作之一,并列入市政府创新奖申报项目。

“南通模式”,

引领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新理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农业生态治理”作出专门部署,特别强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南通市委市政府率先将沼气发电并网工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举措,坚持“政府引导、典型示范、市场运作、综合利用”,并将其纳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显然是务实、创新之举。

突破沼气发电并网的瓶颈,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南通为例,全市年饲养生猪680万头、家禽1.5亿羽、山羊500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22.9%,全市有4个县(市、区)列为“全国生猪产业大县”,畜牧业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居民“菜篮子”供应发挥了重要贡献。但畜禽排泄物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已经成为农村脏乱差的重要原因和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同时还是引发农村社会矛盾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据了解,目前南通共有30家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有28处,总装机容量3050万千瓦,如果能将此项技术全面推广,全市每年可增加清洁电能2000万千瓦时以上,相当于1.2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量,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超过2万吨。无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生态效益,都是非常可观的。沼气发电并网为高效利用沼气提供了一条更为合理的利用途径,成为助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助推剂。“而规模养殖场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的社会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张庆国说。

其实,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的意义远不止于畜牧养殖场。在农业部门看来,通过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不仅改善畜牧养殖场周边农村环境,还能带动当地农业提质增效。在当地农业发展规划中,已要求各地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统筹规划布局,合理设置非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集中处理中心,配套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将各地养殖规模小、无法处理的畜禽粪污,实行分户收集、集中处理、能源化利用。到2016年底,全市目标建成2个非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集中处理沼气发电并网示范项目。其次,利用沼气发电产生的沼渣沼液带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形成“规模养殖+沼气发电+绿色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上述思路,有的已付诸实施,有的正在布局。可以预见,未来数年,南通种养业将在现有基础上获得飞跃式提升。

“今年是起步年,明年将迎来沼气发电并网项目的大发展。”朱进华乐观地表示,根据计划,年内全市还将建成10个沼气发电并网项目;到2016年底,全市存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80%将实现沼气发电并网,存栏2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50%加入沼气发电并网俱乐部。此外,全市还将建成2个非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集中处理沼气发电并网示范项目,同步推进1万羽以上蛋鸡场、500头奶牛场上马沼气发电并网项目,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南通模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