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服务业:对接资本市场 业务更趋多元
节能服务业:对接资本市场 业务更趋多元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节能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节能服务企业从提供单项服务向提供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发展。“互联网+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节能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节能服务企业从提供单项服务向提供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发展。“互联网+节能”将带来一场节能产业的新革命,节能服务企业将向能源费用托管型、能效工厂等更加多样化的商业模式转变。
位于河北省廊坊永清工业园区的德基机械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端全系列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型沥青混合料搅拌成套设备制造及服务的企业。多年来,该公司坚持科技创新之路,拥有39项中国专利及22项中国软件著作权,产品出口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今年1月,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成为全国首个工业余热替代燃煤供暖的县城。这个县钢铁产量高,过去一直用燃煤锅炉供暖,用煤量逐年增加,但同时钢铁加工中又有17%左右的余热无法利用。于是,迁西县与赤峰和然节能技术服务公司用合同能源的方式合作,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用两家钢铁厂的余热成功替代了全县的燃煤锅炉供暖。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业通常采用的一种基于市场的节能机制。这种方式在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广为采用,实质是以较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工业部门有需求
“新常态给节能服务产业带来了新机遇,这个产业既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属于科技服务业,是个市场化程度高、成长速度快的产业,这几年发展非常迅速。”中国节能协会节能低碳专家联盟执委会主任谌树忠表示。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3年2155.62亿元增长到2650.37亿元,增幅为22.95%;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从2013年742.32亿元增长到958.76亿元,增幅为29.16%,节能2996.1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7490.38万吨。
我国能源效率仍然偏低。资料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在能源消耗中,工业用能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
谌树忠表示,正因如此,我国节能市场潜力巨大。目前节能服务业70%以上的业务来自工业部门,30%来自建筑和交通领域。其中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实现的节能量占所有节能项目的40%,已成为工业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节能服务企业逐步从提供单项服务向提供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发展,甚至成为能源的供应商。珠海慧生能源集团近期就与多家企业合作提供蒸汽。比如与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能源管理合同,为其每年提供20万吨蒸汽。
节能企业争上市
今年6月,山东中移能节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去年以来节能服务公司在主板和新三板上市呈井喷之势,在两市和新三板上市的200多家节能服务公司中,有一半多是去年以来上市的。”谌树忠表示。
与此同时,未来收益权质押、节能量交易、碳交易等融资方式也加速推动了节能服务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推出用户买方信贷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并向用户提供节能量担保,由用户向银行贷款,既减轻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压力,又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工业节能项目资金需求量比较大,项目资金可能是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只拥有某项技术的中小企业不足以支撑这些大项目,并购重组为资金实力较强的公司快速进入节能服务产业创造了条件,比如,深圳实益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募集资金,以增资方式投资厦门萤火虫节能服务有限公司。
大型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也通过并购和分拆业务方式构建子品牌,如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购上市公司天立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并无偿受让相关专利及其工艺包,打造电石领域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
与此同时,组建节能基金也火热起来,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基金、广东粤财节能环保创业投资基金、中能绿色基金、河北省节能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先后组建和运营。
商业模式多样化
有消息称,我国将在2016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上海、北京、深圳、广东等试点碳市场也先后宣布完成2014年度碳排放权的履约工作。首批试点行业将包括钢铁、电力等6大行业。有关专家表示,此举将开启容量高达千亿元级的碳市场,对于节能服务业来说,又是一个助推行业发展的好消息。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指出,完善节能服务公司扶持政策准入条件,实行节能服务产业负面清单管理,积极培育“节能医生”、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机构。专家表示,这表明我国政府在不断构建和完善节能服务体系,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受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剩,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影响,节能服务公司市场经营风险正在加大。一些耗能企业存在随时减产甚至停产的潜在风险,导致节能项目开发难度增大。
有关专家表示,受外部环境影响,耗能企业更加重视节能增效,节能的主动性和迫切性显著提高。同时由于耗能企业效益下滑、资金短缺,用自有资金开展节能项目受到制约,也给推行节能服务提供了择机而入的机遇。
“机遇肯定大于挑战。”谌树忠表示,“互联网+节能”将带来一场节能产业的新革命,众多的节能服务公司将在合同能源管理效益分享基础上,向能源费用托管型、能效工厂等更加多样化的商业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