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原油污染难抑:平均一月发生一次漏油事件
陕北原油污染难抑:平均一月发生一次漏油事件新《环保法》今年实施以来,陕北油区原油污染形势仍难言乐观,甚至出现“逆势增长”现象。
公开记录显示,从今年3月底开
新《环保法》今年实施以来,陕北油区原油污染形势仍难言乐观,甚至出现“逆势增长”现象。
公开记录显示,从今年3月底开始,半年中陕北地区已发生近20起影响广泛的原油污染事故。8月12日,环保部发布通报称:“涉油气管线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增长”,并针对今年上半年陕北地区连续发生的十多起输油管道漏油事件,向陕西省政府发布了预警信息,要求做好隐患排查和应急准备工作。
多年来持续大幅上升的生产环保投资、日趋收紧的环保管控法规为何在陕北油区似乎都落入“空转”?近期,《华夏时报》记者在对陕西延安、榆林下辖多个采油县走访调查后发现,在管理散乱和粗放式快速扩张下,原油的勘探、开采、存储、运输过程均缠绕着复杂的利益链,利益驱使之下环保常常成为牺牲品。而今年经济下行、油价高台跳水、新《环保法》刚性执行又将陕北油区逼入三重叠加的境地,这更使得原油污染治理面临着“旧账未了又添新账”的困局。
平均一月发生一次漏油事件
陕西原油开采主要集中于延安、榆林两市,延安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榆林的定边、靖边均为采油大县,陕西延长集团在此分布有23家采油厂,中石油长庆分公司下辖各采油厂的主要生产区域也都在这一带。
每年春夏两季,由于气温变化、雨水增多导致土层变化,对于石油开采单位来说都是原油泄漏高发期。今年陕北的漏油事件自3月起便来势凶猛,其密集程度和污染规模均属罕见,3月底至4月初的一周时间内几乎是一天发生一起涉及原油泄漏的突发污染事件。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中石油长庆公司已发生约10次漏油污染事件,陕西延长集团发生大约6次。
值得注意的是,漏油污染发生的区域大多处于陕北河流、水库等生态极为敏感的区域。8月2日下午,陕西延安市志丹县延长石油西区采油厂一油井平台发生石油泄漏,大量原油流入河道,事件发生后的通报称被污染的河道约8公里,共3.8方原油泄漏。
不仅如此,今年发生的原油泄漏事件还几度威胁延安当地水源地——延河水,发生事故的也都是环保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而成立已14年的长庆油田采油四厂成为其中的“漏油王”。
公开信息显示:3月23日,位于靖边县的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艾家湾作业区发生管线破裂事故,污染林、土地面积严重;3月27日,地处陕西安塞的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再发生原油泄漏事故,造成周边林地污染;5月1日凌晨,位于陕西省安塞县的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化子坪作业区鲍家营化子坪联合站附近,发生原油管线破裂泄漏事故,泄漏污油流入延河;5月8日,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艾家湾作业区再发生原油泄漏事故;7月22日13时许,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化子坪作业区发生一起污水管线破裂事故,管线破裂处距离河道不足20米;9月5日长庆油田采油四厂化子坪作业区再被曝发生环境污染事件,事发地点在延安市安塞县化子坪镇黑泉驿村附近山坡上,截至目前污染面积及相关信息仍未公布。
据了解,该厂生产辖区位于延河、杏河、芦河三大水系上游,地质为典型的黄土塬地貌,油区内还有王瑶水库、猪头山水库、柳匠台水库、河畔水库四大水库环绕。该厂公开资料宣称其长期以来在环保方面注重科技投入,已构筑起六大项科技防护措施,筑牢油区安全环保防线。但半年时间内平均一个月一次大范围的漏油事故发生给这道“环保防线”蒙上一层阴影。
记者查阅发现,对外公布的一系列漏油事件的原因,油企和环保部门基本都归结为“输油管线的老化、原油长时间腐蚀管道壁导致管道破裂及天气、地质灾害”等客观因素,但在几起事故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却并非如此。
据公开报道,在长庆油田第九采油厂发生的几次漏油事故中,破裂管道均为2012年投用,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频频漏油的化子坪作业区内,其漏油管线也是2011年底才铺设使用的,使用期仅3年左右,而正常的管道使用年限应该为5年—10年。
“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防腐措施没做好,要么是采购使用的管道本身质量有问题。因为已经大量铺设了,再去更换管线费时费力,成本又高,因此只能是哪儿漏堵哪儿。”一位不愿具名的油企技术负责人这样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
据调查,在延长、长庆两大油田快速扩产的时期,围绕投资建设出现大量输油管线采购业务。延安当地一名油企承包商透露称:“正规大厂的产品一平板车的利润是几百元,但假冒伪劣产品的利润能达到4000元,这些管道主要是薄一些差一些。虽然不会立刻出现问题,但几年后这些后遗症就集中暴露出来了。”
管理疏松
记者在陕北油区的多处石油生产区域走访中发现,陕北油区山林间遍布二十余万口油井,每个井场附设的排污坑林立,由于疏于管理,大量渗坑的防渗措施流于表面,作为危化品的污油泥渗漏、挥发现象严重。
在延长石油(集团)油气勘探公司南区勘探指挥部“31井”处,记者看到排污坑防渗漏布大片大片的斑驳破损,几乎起不到防止污染物渗漏土壤的作用。据附近村民介绍,这些排污坑从打井至今历时一年一直没有规范处理,目前坑内污水渗漏殆尽,严重污染环境。
当地环保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施工企业因井架无处搬离,加上没有试气,而处理油泥要在井架搬离后才能进行,因此一直没有处理。9月初,该环保局负责人致电《华夏时报》记者称:“已经全部在8月底整改完毕。”
据了解,新《环保法》中渗坑排污已被列入五大可按日计罚行为。而在陕北油区,与突发性的原油污染事故相比,渗污正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影响环境。
据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近期发布的“关于靖边县‘黑油井’环境污染问题的通报”显示,陕北靖边一带黑油井违法开采问题持续时间已久,一直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对环境污染严重。通报称,黑油井井场采油设施简陋,无任何防污设施,污油废水渗坑排放,污油泥遍地洒落、掩埋,个别井场还处于河流边缘地带,存在着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多部门联合调查发现,靖边县境内黑油井位置大多在长庆油田和延长油田交织地带,共发现黑油井井场50个,其中利用渗坑排放含油废水的井场12个。
据《华夏时报》记者调查,这些黑油井当地俗称的“揭盖井”,往往时开时停,数量随时变化,但背后的黑色利益链却盘根错节。“这个链条包括长庆或者延长油田分厂、作业区、保安大队以及地方公检法系统负责人,都得打点,搞定之后就可以在黑油井中进行私采,再将调运环节的检查搞定,开出调运票据就可以将私采的黑油运送至民营炼油厂出售。”当地一位知情者对记者称。
陕西省环保厅组织的联合调查通告也显示:“2008年以来,随着石油市场的活跃及原油价格的飚升,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当地村民小组或个人私自揭开废弃油井进行采油,或转租、承包他人开采,非法牟利”,而“石油开发企业疏于管理,整治回收、封井力度不够、态度不坚决,使黑油井产生有可乘之机;当地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履职不到位,打击力度不够,各种利益交织,关系盘根错节,阻力较大,整治缓慢,致使黑油井问题处于无政府状态”。
偷盗原油则又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污染之源,偷油过程中,对油井、管线实施的破坏,或者沿途洒落污油等常常更甚于生产事故中的原油污染。今年7月15日上午11时许,榆林定边县砖井镇西高圈村任伙场小组发生一起原油泄漏事故,就是因长庆油田公司第三输油处靖惠输油管道遭打眼盗窃,盗窃管道发生破裂而引发。
管控与妥协
近年来,在保增长与护环境之间,地方政府常常面对油企左右摇摆。在今年两大油企最为密集的发生漏油事故的时期,面对空前舆论与政策压力,陕西省相关职能部门均出面约谈企业、责令整改之后,向长庆石油下达了32万元的罚款,另有一线工人、基层管理人员等7人分别给予2000元到4000元不等的罚款,其中3人被免职,此种处罚不免令外界质疑“雷声大雨点小”。
事实上,延长集团是陕西省最大国资企业,且是原县、市采油厂上划至省级,油企生产不仅在当地上缴利税还有每吨油550元的石油开发费,省市县三级财政均与延长紧密捆绑;长庆公司虽然在县、市两级上缴利税上仅为延长的十几分之一,但在省级的GDP统计上也举足轻重,两大油企的工人80%都是当地人,因此政府的环境监管面对这种利益格局往往矛盾重重。
据了解,早在2010年12月,陕西省政府就分别与长庆、延长集团签订了2011—2013三年环境整治目标责任书,结束之后再次对两大油企规划了新三年环境整治目标,但检查结果发现两大集团产能增长远远快于污染治理速度,而相应的环保设施却以各种理由迟建、缓建或不建,企业的很多设备已经达到使用年限或老化,环境突发事件威胁环境安全。目前生产过程中的污油泥和废泥浆主要由社会上有资质单位处置,由于这些企业大多工艺简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存在较大环境隐患。
“陕西省油气行业环境隐患突出,陕北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环境应急设施不到位,环境安全得不到保障;环境安全隐患排查不深不细,输油管线、集输站、井场因运行时间长、地质条件差、监管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输油管线建设时设计标准低;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理、追究责任等方面还存在不到位的问题。”陕西省环保厅巡视员王新荣在今年对油企的约谈会上这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