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市遇冷是经济形势变化之必然
油市遇冷是经济形势变化之必然油价暴跌并非毫无先兆。它起因于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需的积累,发端于沙特等国放弃减产保价的态度转变——
在今年6月底至今不足两个月的
油价暴跌并非毫无先兆。它起因于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需的积累,发端于沙特等国放弃减产保价的态度转变——
在今年6月底至今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国际油价又下跌30%。在前不久结束的美国能源大会上,美国学者直言2014年年中开始的国际油价大跌对美国油气产业影响严重,导致2015年可能成为美国油气产业表现“最糟糕的一年”。
油价高企刺激供应
暴跌并非毫无先兆
2008年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美国页岩油产量快速增长,也带动了多种非常规油气(如加拿大沥青砂岩和委内瑞拉超稠油)的开发,使过去很多难开发油气田、低产油气田降低了经济可采下限,大大提高了产量,延长了经济开发年限。“页岩革命”推动世界从百余年仅局限于常规石油的时代,逐渐迈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开发并举的油气生产新时代。
与此同时,高油价极大地激励了各国石油生产商,全球原油供应逐渐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特征。除了北美非常规油气产量大增,哥伦比亚、巴西、俄罗斯等产油国的油气产量也有所增长;伊拉克石油产量迅速恢复,到2014年其年产量已恢复至1.6亿吨。特别是伊朗制裁取消在即,将向世界石油市场释放相当巨大的供应量。多种因素的叠加使石油生产过剩的局面日益凸显。一个因供应大增而打破原有供需平衡局面、使之日趋宽松的世界油气新格局已初现雏形。
经济低迷消费趋弱
绿色转型降低需求
21世纪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在石油危机后开始的开源节流、调整优化能源构成的步伐,在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的压力下及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大大加快。这直接导致这些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减少,石油在世界基础能源构成中的比例也从2005年的40.97%降至2013年的38.59%。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推广,快速发展的天然气和新能源正在挤占石油的市场份额,石油消费量和石油占能源构成的比例也随之下降。
当然,21世纪初OECD国家石油消费的降低被发展中国家消费的快速增长抵消了,使全球石油消费和生产均获低速增长。不过,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主要消费国因经济停滞或是转型需要等多种因素而降低对石油的消费需求。2013年以来,美国虽已开始复苏,但欧洲仍笼罩在经济停滞的阴影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陷入明显的经济困难。多种因素使全球经济停滞、低增长的趋势难以在短期改变。特别是作为拉动石油消费的中国已开始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继而中速转变。相应地,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速预计在2020年前降至年均3%左右,到2030年降至年均1%左右。印度将更加倚重于煤炭、天然气,且制订了发展核电的宏伟计划。对寄望于中印两国来维持世界石油消费较快增速的人来说,中、印已出现明显讯号的趋势变化是使其希望破灭的最后一击。
力争市场不再减产
沙特态度定调油市
在供应端,沙特阿拉伯的产量和出口量长期名列前茅,2013年其石油产量占中东的40.8%,占欧佩克的31.16%。历史上,沙特多次担当着调节油价的首要浮动产油国角色。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其他欧佩克国家尚能配合沙特,也有适量的减产或遵守关于产量配额的决定,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遇到经济困难时,这些国家不同程度的超配额生产就成为常态了。这意味着减产保价的重任越来越多地由沙特来承担,其市场份额也被其他石油出口国挤占。
对沙特而言,只要仍在可忍受的范围内,它就会坚持减产以维护欧佩克的整体利益。如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需求降低,欧佩克便将剩余产能从2005年至2008年的平均150万桶/日提高到2009年至2011年的平均400万桶/日,使国际石油市场在需求低迷的背景下出现了供应偏紧的反常情况。这也是2014年上半年及之前油价高企的重要原因。
然而,欧佩克的减产保价策略几乎由沙特一国承担。2010年12月欧佩克剩余产能为465万桶/日,80%来自沙特;到2011年10月,欧佩克剩余产能为280万桶/日,而沙特占比已接近100%。即便是油价开始下跌后,沙特仍将产量由去年7月的990万桶/日降至10月的960万桶/日。
相比之下,其他欧佩克国家大多长期超配额生产。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工业受损严重,伊拉克未被列入限产名单。而它仅在2013年就增产33万桶/日,占同年欧佩克增量约60%,进一步挤占了沙特的市场份额。
市场形势的发展使沙特如梦初醒,因此沙特坚决不再减产,以此捍卫自己的市场份额。与沙特情况相近的中东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也支持这样的政策改变。去年11月,欧佩克会议否决委内瑞拉等国要求减产的建议,并通过沙特的维持原产量配额的要求。曾被人为推高的油价转为暴跌,已成定势。
金融属性日趋增强
美元走强油价承压
金融炒作和美元汇率变化是造成油价起伏的重要因素。2008年后,各种大宗商品市场低迷并持续至今,使投机炒作更加集中于极易受舆论影响的石油期货上。由于石油枯竭论的几次泛起,一些外在事件和波动较容易被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炒作者所利用。它助长了油价的起伏,且往往使其形成叠加在油价变化背景上的次级峰、谷,甚至形成脉冲式的升降。
如果说金融炒作对油价的影响是相对短期的,那么本身就有较长周期的美元汇率,其变化对油价产生影响是重大而持久的。在美元与黄金价格脱钩后的国际贸易中,美元指数与油价呈负相关成为必然现象。2008年油价达到150美元/桶左右的历史最高点时,美元指数跌至73左右的低位;而到2014年下半年,因美国经济复苏及欧元、日元等许多国家货币贬值,美元指数快速上升到100上下,油价也随之急剧下跌。
显然,无论是供需失衡加剧还是美元指数快速上涨,都合乎逻辑地解释了油价暴跌的根源所在——它是长期积累的供应增速大于消费增速的结果,是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讲,这些都源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推广普及。基于此,本轮油价调整并非短期行为,国际油市将再次进入低油价阶段。(作者:张 抗为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全文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