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环院IPO终止背后,环企上市底层逻辑的转变
苏环院IPO终止背后,环企上市底层逻辑的转变作者|青山研究院导语:环保行业上市高峰期的终结。最近,苏环院 IPO 终止的消息在圈子里受到不少关注,这是自 2015 年环评机构脱钩以
作者|青山研究院
导语:环保行业上市高峰期的终结。
最近,苏环院 IPO 终止的消息在圈子里受到不少关注,这是自 2015 年环评机构脱钩以来,首家省环科院划转的环境咨询机构冲击 IPO。
2015 年,环保部发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即去除环评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背景,与行政主管部门在人员、财务、业务、名称等方面全面脱钩。
自此之后,一批省市环科院脱钩出来转化成企业属性的环境咨询服务机构,同时一批人从体制成员化身企业股东,一些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环科院企业就势制定了上市的计划。
这是苏环院等环境咨询机构近几年全速冲击 IPO 的历史背景,从中能看到其 IPO 的一部分原由。
苏环院之外有众多同类机构,其此次 IPO 终止的原因也是很多环境咨询机构的共同困境,同时也是其他环保细分领域企业的困境。
本文就苏环院 IPO 终止一事展开分析,一方面分析其 IPO 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剖析事件背后与整个环保行业相关的底层逻辑转变,希望给青友们带来有益参考,也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交流。
01
两轮问询直击要害
四大弊端终难过关
关于此次苏环院 IPO 终止的具体原因,可以在深交所下发的两轮问询函中窥见端倪。从问询情况来看,对苏环院的问题主要有:
·业务获取、业绩规模、持续经营是否严重依赖原任职单位或其主管机关。
·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前景说明。
·是否严重依赖相关专家工作,相关专家与发行人之间责任承担约定情况。
·近两年业绩有下滑,就业绩的稳定性进行说明。
·与同行相比较的竞争优势,是否具备差异化优势。
·项目的管理模式以及对项目负责人的约束力。
·地域局限性下,在其他区域是否具有独立获客能力。
·鉴于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股权结构以及治理结构是否稳定。
熟悉环科院企业的由来和业务模式的朋友不难看出,这些问询个个直抵此类企业的软肋,如果在业绩不够强势的情况下,最终很难顺利通关。
这些问询下苏环院的实际情况如何,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具体分析:
1、市场范围局限于当地(江苏)
从公司的披露来看,苏环院营业收入 9 成来自江苏省内。2019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来自于江苏省内的业务收入占苏环院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92.77%、91.54%、89.05%和 95.57%。
省环科院企业和省环保集团面临一样的情况,企业以及业务上均植根于体制,因此在市场开拓上都存在相当程度的地域局限性。
苏环院有九成以上的业务在江苏省内,这也意味着苏环院要与省内南大环境等同行竞争同一区域内的市场,市场空间可想而知。
2、政府机构类客户利弊双刃剑
环境咨询类业务的快速增长很依赖政府类型客户,大客户很大一部分出自体制。
以 2022 年度为例,公司主营业务收入4.14亿元,同比增长8.80%,其中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客户收入为 1.89 亿元,同比增长 10.02%,国有企业客户收入 1.30 亿元,同比增长 11.25%。
可以看出,苏环院的发展与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紧密相关,这虽然给营业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因此需要面临资金链的挑战。
由于公司合作方大多为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付款流程较为冗长,这导致公司坏账准备计提金额不断上涨,现金流状况很难优化。
2019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 6632.03 万元、11080.54 万元、16777.72 万元和 14973.02 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5.58%、29.99%、44.08%和 108.73%。其中,政府机构类客户的应收账款合计占比分别为 76.80%、78.60% 和 78.86%。
3、增收不增利、偿债能力弱
据招股书显示,2020 年至 2023 年 1-6 月,苏环院实现营业收入 36942.87 万元、38065.54 万元、41432.30 万元和 14422.32 万元,净利润分别为 8655.76 万元、8010.39 万元、8013.96 万元和 2807.01 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 10173.46 万元、1819.45 万元、9376.29 万元和 -1664.88 万元,2020 年至 2022 年增收不增利,经营性现金流波动较大。
4、股权结构分散
苏环院的股权较为分散,前五大股东之间持股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吴海锁16.26%、李冰12.97%、吴云波10.57%、田爱军8.17%、吴剑6.24%。
为巩固吴海锁实际控制人地位,通过接受严彬等13名股东的表决权委托以及与李冰、吴云波、田爱军和吴剑4名股东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控制公司85.89%表决权。
根据《表决权委托协议》,严彬等13名股东的表决权委托期限至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满36个月止,《表决权委托协议》到期后,存在严彬等13名股东不再或不全部继续进行表决权委托的可能;根据《一致行动协议》,李冰等4名股东在协议有效期内,其在董事会、股东大会会议上以吴海锁的意见为准保持一致行动,有效期至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满60个月止,《一致行动协议》到期后,存在李冰等4名股东不再或不全部继续与吴海锁进行一致行动的可能。这是股权结构稳定性上的一个潜在风险项。
划转后的环科院企业是从政府机构转化而来,因此在组织和管理模式上一定程度地承袭了原来的模式,加上划转人员参与持股的情况,组织的形态更像是一个利益协同体。
此外,环科院一类“事改企”机构,在资源关系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但如果在股权结构上彻底从体制和国资剥离,原来的资源关系就会发生质变。
与南大环境相比较,同是划转而来,但是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南大环境是一个混合制下的企业,既保留了南大的“资源关系”也激发了核心团队的积极性。
比如山东环科院,它背后的华鲁集团和永锋集团在山东都有非常深厚的工业产业背景,这些产业的环保业务都将是山东环科院的基本盘。
以上是苏环院 IPO 终止的内因分析,此外外因也很值得分析。
02
环保行业呈下行趋势
IPO政策阶段性收紧
此次,苏环院 IPO 终止,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分析下来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环保行业处在下行趋势。当前所有拟冲击上市的环保企业都面临业绩增长的问题,因为环保行业整体的市场空间已经见顶,企业业绩的持续增长很难再依托行业的上行趋势,“借势”的客观条件不复存在。
环境咨询业务的本体是工程大建设,而当前政府投资力度减弱,工程建设的天花板已见,相应的环境咨询前景缺乏想象力,因此上市的节点不占优势。
在这一底层逻辑而言,环保行业的上市高峰期已过。关于环保行业下行趋势的底层逻辑转变,可参考青山产业评论文章:
《环保行业黄金十年的终结|青山》
《红海时代,环保行业的 5 大挑战|青山》
另一方面是 IPO 总体在收紧。
在当前经济多变形势下,市场容量没有变大甚至在缩小,在此变局下,资源变得稀缺。
此外,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去杠杆化等因素使得监管部门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对 IPO 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审查。
进入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审核和监管力度,提高了上市门槛。
今年 6 月获受理的 IPO 家数较去年同期出现明显下降,到了 7、8 月份,IPO 申报受理企业数量更是断崖式下降。
8 月 27 日,证监会网站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 优化 IPO、再融资监管安排》、《证监会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和《证券交易所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支持适度融资需求》。提出“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 IPO 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在这两方面外部因素的叠加之下,企业 IPO 必然遭遇较以往更加不利的境遇。
03
环保企业上市的底层逻辑转变
从“借助趋势”到“依靠市场”
上市是环保企业关键的融资手段,也是股份变现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员工普遍持股的环科院企业,上市是唯一的能够贯穿上下形成凝聚力的战略目标。
但是,上市受到内外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在外部环境不利或者无法把握的情况下,把内部因素做到极致有利以待时机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环保上半场,行业的种种发展和商业上的成功案例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时代红利,但时代在变革,处于行业下行趋势中,企业只能靠内在要素取胜。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就上市而言,业绩规模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是核心指标。
就这一标准而言,过往环保企业上市大致建立在几种模式之上,一是重资产运营,二是工程业务,三是咨询服务,四是产品销售。
目前为止,大部分环保上市企业建立在前面两种模式之上,以后面两种模式上市的很少、也更难。
过去行业中的规模增长乃至上市,不是市场化竞争的结果,一些头部企业甚至没有成体系的市场和销售部门,但在渊源上总是能看到政商关系。
随着工程时代的落幕,前两种模式已然式微。这就意味着,未来环保企业想上市或者是想在规模上有所图,需要更多地建立在市场逻辑上,“环保大势”、“环保概念”在资本市场已经失灵。
环保行业看起来内卷很严重,但真正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很浅。所谓内卷,很大程度上是在伪需求之上的无序竞争,而市场化是在真需求之上走向良性发展的过程。
随着环保行业制度、监管等框架的成型和稳定,市场的竞争终将回归,环保企业“有必要”也“是时候”去寻求新的增长点和机会,降低对单一市场、单一客户的依赖性。
在此转变之下,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大量企业在重构自身的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市场发生改变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新的逻辑下有新的玩法,这个时候企业需要重新评估目标市场和客户需求、优化战略和定位、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探索新的增长机会。
结语
练好内功,静待花开
就环科院企业而言,脱钩是制度的进步,这一改革也给一部分人带来了机会,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因为市场和团队都继承自原单位,企业的发展动力和空间很容易停滞于原来的状况。
环境咨询领域,在内部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上,是一种劳务的堆积,业务分散在一个又一个的小单元上,企业的存在更像是一个大家共用的平台,若无员工变现的诉求,上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不那么急迫。
A 股 IPO 的阶段性收紧,对于拟上市公司来说并不完全是坏事。在延长尚未上市企业 IPO 进程的同时,也有助于未来新上市公司实际首发融资规模的提升。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完全处在极其有利的趋势下,因此,企业要想走得更远,就要有对抗逆境的耐力,在高潮时把握时机,在低潮时积蓄力量,练好内功,静待花开。
备注: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原文标题 : 苏环院 IPO 终止背后,环企上市底层逻辑的转变|青山
-
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出台 多类企业蜂拥而至2024-08-16
-
2015第七届中国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9月在济南举办2024-08-16
-
林伯强:节能减排或成能源互联网领域最快实现内容2024-08-16
-
上海881家企业被列入环保“黑名单”罚款逾5000万元2024-08-16
-
低端过剩严重 锂离子电池行业面临洗牌2024-08-16
-
财政部:节能减排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不得挪用2024-08-16
-
Maxwell全新3V超级电容器开创行业新格局2024-08-16
-
Maxwell畅谈超级电容行业未来5年发展前景2024-08-16
-
粉煤灰利用的突破创新 恒达重塑企业环保新形象2024-08-16
-
环保部通报强化督查情况 209家企业存环境问题2024-08-16
-
环保部:山西两化工企业涉偷排废水 发现大面积渗坑2024-08-16
-
江南娱乐app苹果版下载安装 就业前景怎么样?还没毕业就被企业抢订!2024-08-16
-
德蓝股份因污水排放被石河子环保局罚款60万元2024-08-16
-
“数享生态,智创未来” 第二届燃气行业产业联盟·818峰会圆满成功!2024-08-16
-
无锡市前洲无缝钢管超标排放被罚10万元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