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了核能最佳助攻
AI成了核能最佳助攻AI的未来,需要核能”作者|王磊AI能耗太大怎么办?微软的答案是用核能
AI的未来,需要核能‍‍‍‍‍‍‍‍‍
”
作者|王磊
AI能耗太大怎么办?
微软的答案是用核能,其官网上最近发布一则招聘信息,要招募一名核技术专家。
这个专家职位全称为“核技术首席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完善和实施全球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SMR) 和微型反应堆的能源战略,将“领导SMR和微反应堆集成的技术评估,为微软云和AI所在的数据中心提供动力”。
来源Microsoft
换句话说,微软要用核动力这种新型能源,为微软云和人工智能所在的数据中心提供所需要的能源。
事实上,随着AI开始爆火,算力已经成为AI发展的基础,但归根到底,算力的瓶颈还是电力。
Digital Information World曾发布一个报告,数据中心为训练AI模型产生的能耗,是常规云工作的三倍,到了2030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
显然,普通能源已经跟不上AI算力的需求了,能量密度更高的核能开始完美上位。
01加速注入核能‍‍‍‍
用核能给自己的系统供电,微软想的不是一天两天了。
今年5月,微软突然宣布了一个消息,和核聚变初创公司 Helion Energy 签署了购电协议,将于2028年向Helion购买其核聚变发电厂的50兆瓦电力。
来源Helion Energy
更有意思的是,Helion的早期重要投资者,还是OpenAI的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他投入的3.75亿美元,是他个人迄今为止最大一笔投资。
这么看来,想把AI和核能联系在一起的不止是微软一家公司。
根据微软官网上的招聘信息描述,这名核能技术专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
需要在核工业、工程、能源市场或相关职位六年以上的经验;三年以上管理跨职能或跨团队项目的经验;三年以上核能及相关技术和/或核监管事务的工作经验。
如果还拥有商业、工程、科学、经济学、商业等这类领域的硕士学位,并且在工程、能源市场、电网建模、分析或相关职位拥有四年以上经验,微软将优先考虑聘用。
其工作内容包括帮助构建和交付为全球最大在线服务提供动力的网络,领导基础设施各方面的项目,维护SMR和微型反应堆集成的全面路线图。
另外,还需要自己制定一套明确的绩效和标准,来引入和管理核能技术上的合作伙伴,与主要供应商和行业团体建立长期的战略关系,同时确保SMR和微型反应堆的技术可行性和最佳集成。
职位介绍中提到的SMR(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是这次微软注入核能的关键。
SMR是一种新型的核能发电技术,通常比传统的大型核反应堆更小、更灵活、更安全,建设和运营当然也会更方便。
来源Helion Energy
这种反应堆可以在工厂批量生产,并运输到指定位置安装,既不依赖建筑物结构,也不像常规核反应堆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
这也意味着,SMR这种模式能更快的让核能进入商业化供电。微软或许以SMR的方式,切入核能市场。
而下一代核反应堆技术,会很大程度上在小型核反应堆上落地。
诚然,SMR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监管和选址安全上的问题,但这种方案已经是目前实际可行的核能方案了。
02“吃电”的AI需要核能
咨询机构Tirias Research曾预测,到了2028年,数据中心功耗将接近4250兆瓦,比2023年增加212倍,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加上运营成本总额或超760亿美元。
换句话说,AI带来的种种创新,都是以处理性能和功耗的高昂成本为代价,每一次AI训练的背后,都会消耗大量能源。
来源Helion Energy
AI的发展可能是无限的,但最终会被算力和能耗所限制。
什么样的能量供给,才能保障日益强大的AI训练能力?
Open AI的创始人 Sam Altman(山姆·阿尔特曼)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虽然太阳能与储能也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但核能才是最好的方式。
他也在X(推特)平台,发布了大量关于核能源的讨论,还强调核能有着重大优势。
事实证明阿尔特曼也不是随便说说,其本人已经重金押注了两个核能初创公司,其中 Helion致力于核聚变,已经和微软签署购电协议,完成了首笔核电商业订单,而Oklo则致力于核裂变,已经通过借壳的方式完成上市。
他认为AI和核能的关系更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核能可以成就AI,反之亦是如此。
阿尔特曼曾表示,他所投身的人工智能和核能这两项事业是紧密相连的。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将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核裂变和核聚变则可以帮助提供大量廉价的电力。
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AI也有助于提升核能系统的设计水平。
此外,核能素来被人们认为是最理想的终极能源,它可以产生近乎无限的能量,还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来源Helion Energy
所以采用核能作为动力源,不仅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可以降低数据中心的碳足迹。
但由于技术难度实在巨大,商业核聚变发电何时实现这一问题的答案依然模糊不清,此前业界一直流传着核聚变距离成功“永远还有50年”的说法。
不过随着SMR这样的小型核反应堆的出现,核能开始和AI协同并进,微软和Helion Energy签署购电协议就是里程碑式事件。
03赛道逐渐起飞
核裂变是指原子分裂并释放能量,而核聚变则是模仿太阳的原理,通过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
核聚变产生的能量更大——是核裂变反应的四倍。
来源Helion Energy
理论上来说,只要有几克反应物,就有可能产生一太(万亿)焦耳的能量,这几乎是一个人在60年内所需要的能量。
“核能至关重要,而辐射风险被夸大了。”马斯克曾亲自为核能站台。更早之前,包括比尔·盖茨、杰夫·贝索斯以及彼得·蒂尔等不少亿万富豪,都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新一代核能公司。
早在2021年,核聚变初创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宣布完成B轮18亿美元融资,当时那是全球可控核聚变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
而这笔投资的背后投资方,出现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身影,而老虎环球基金和谷歌等巨头也有参与。
CFS成立于2017年,诞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他们计划在美国建立一座聚变反应堆SPARC,占地将近47亩,预期在2025年实现商业核聚变发电。
根据研究公司PitchBook数据,仅2021年一年,风险机构们就向核能初创企业砸了345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字超过去十年的总和。
今年以来,核能赛道更是遍地开花。
比尔盖茨旗下的“风投梦之队”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突破能源基金),也看上了核能领域,还投了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核聚变能源公司——Type One Energy。
谷歌和雪佛龙公司则共同领投了美国核能初创公司TAE technologies,花了2.5亿美元,而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则投资了加拿大的核聚变公司General Fusion。就连国内腾讯,也跑到英国投资了一家牛津大学属下核聚变初创公司First Light Fusion。
来源Helion Energy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还在今年投资成立了一家核聚变公司——聚变新能,其中蔚来投资9.95亿元人民币、持股19.9%,而蔚来资本投资5.05亿元人民币。
在这一波投资风口之前,因为技术极度不完善,核电行业坐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板凳。今年以来,随着核能公司Oklo成功上市,Helion Energy也获得了首笔商业化订单,种种表现都在表明,核能商业化的脚步已经临近。
而且不少核能初创公司背后,都有互联网巨头支持。
随着这些互联网公司押注AI,核能是时候大显身手了。
原文标题:没想到,AI成了核能最佳助攻
-
2023世界地热大会揭秘:闪蒸电站再增25%产能2024-08-16
-
走进清华四川院,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第三季聚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