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荒创造的万亿级风口:四川能否起飞?
电荒创造的万亿级风口:四川能否起飞?我们即将直面新世纪以来,最艰难的一次电荒。过去两年,中国都有出现大规模电荒,全国一度有超过20个省市区实施限电,最严重的时候,有的城市甚至红绿灯
我们即将直面新世纪以来,最艰难的一次电荒。
过去两年,中国都有出现大规模电荒,全国一度有超过20个省市区实施限电,最严重的时候,有的城市甚至红绿灯都暂时停止运行。
而今年,“史上最热夏天”在多个国家刷新高温记录,新一轮的电荒危机已迫在眉睫。
就在前几天,国家能源局史无前例地举办了跨省区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演练,连“上海大停电”这样的极端情况,都被列入了应急假想预案。
对于四川来说,这既是严峻挑战,也是机遇所在。
近几年来,电荒为何愈演愈烈?
除了暑热干旱以外,更深远的原因,是受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双碳战略影响,中国电力的供需两侧都同时发生了趋势性变化。
在供给侧,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装机占比持续提升,而在需求侧,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量占比也在持续增长。
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2012~2021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及增速情况(单位亿千瓦时,%),来源《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2012~2021年分产业用电量(单位亿千瓦时),来源《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而与传统火电和工业生产不同,无论清洁能源还是居民用电,都有明显的峰谷周期性,且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存在错位。
比如,光伏主要在白天发电,而城市居民的用电高峰则集中在夜晚。
极端的天气,结构的失衡,双重因素叠加之下,电力的调度就成为症结。
从根源上来说,中国电力系统供需平衡的关键,已经不是发电能力的进一步增长,而是发电与用电的匹配优化。
比如水电大省四川,每年“西电东送”外供电力超千亿千瓦时,2022年的弃水电量也高达166.01亿千瓦时,但在去年电荒时,竟然也一度出现严重的缺电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困局,中国已经加快了电力体制改革的速度与力度,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已经成为整个中国电力改革的大潮所向。
在这一过程中,制度上最大的挑战,是建立供需匹配更高效的电价机制,基础设施上,则是建立更充分的储能体系,以满足电力调度需求。
什么是储能?
储能,即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储能可以稳定电力系统,减少波动性,同时解决结构性缺电问题。
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储能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其他(电化学电容器、超导储能)。其中,抽水蓄能以外的其他方式被统称为新型储能。
这些技术路线各有优劣,在经济性、安全性方面表现各异。
主要储能形式的储能容量和储能时长
我国储能产业现状
根据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写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截至2022年,我国抽水蓄能装机规模已达到4579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870万千瓦。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而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59.8GW,在全球规模中占比25.2%,年增长率38%,快于全球增速。
尤其是新型储能,更是发展迅速,累计装机规模已达到13.1GW/27.1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达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达141%。
即使如此,未来几年内,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至少还有数倍增长空间。
比如海通证券就在研报中预测,中国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30GWh以上。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分会也预测,到2025年新型储能的产业规模或突破万亿大关,到2030年预计接近3万亿元。
目前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就技术路线来看,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导,其他技术百花齐放各有突破。
2022年,新增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比重达97%。此外,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飞轮等其它技术路线的项目,在规模上有所突破,应用模式逐渐增多。
就企业来看,一超多强,宁德时代独占鳌头。
目前业务营收靠前的主要是锂电企业,其中宁德时代独占鳌头,是第二的3倍还多。
就装机地域分布来看,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前五名省份分别为山东、宁夏、广东、湖南、内蒙古。累计装机规模分别为山东155万千瓦、宁夏90万千瓦、广东71万千瓦、湖南63万千瓦、内蒙古59万千瓦。
就储能产业发展领先城市来看,据赛迪顾问“2022新型储能十大城市/园区研究报告”,长沙市、宁波市、广州市、杭州市、常州市、西安市、南通市、合肥市、宜春市和东莞市排名前十。
作为“2022新型储能十大城市”首城,长沙的发展路线或许值得参考。长沙成立了先进储能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资金引导吸引行业头部企业落户,一方面帮助企业跃上发展的新台阶,另一方面促进长沙储能产业的发展,为强链补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实现资本与产业共赢。
就储能产业主要推动力来看,目前,我国储能产业主要依靠政策推动,但各地也正积极探索储能商业模式,推动储能产业向商业模式驱动转变。
●长沙融资租赁模式
由电池厂商负责提供电芯,国家电网负责采购电池管理系统等。项目运营由国家电网负责,电池厂商在项目运营过程中收取电池租金,并提供维护服务。
优势一方面降低了投资,另一方面引入有维护能力的企业共同分摊风险,有力推动了区域内储能产业发展。
●广州增加峰谷价差,刺激用户侧自主建设
通过加大电价的峰谷价差,增加用户侧投资储能电站的经济性,并允许用户侧储能并网调峰调频,进一步提升用户积极性。
优势用户侧储能预期规模庞大,利用峰谷价差套利是目前用户侧储能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加大峰谷价差的基础上,允许用户侧储能参与电网峰谷调节,进一步增加了用户侧储能的盈利空间。利于用户侧储能发展。
●上海创新发展虚拟电厂,培育储能产业突破口
整合分布式储能,利用智能化设备控制终端用电,建成可发可用的虚拟电厂。
图源华电上海
优势虚拟电厂是储能应用、电网运营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能有效促进电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有利于推动储能产业应用普及。从供应端发力,聚合各级别虚拟电厂统一调控,强化了虚拟电厂参与电网调节的能力;将运营利润全额分配给参与者,极大带动参与者积极性。
●山东、青海等地容量电价补偿
容量电价补偿模式是针对容量市场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即各地国网电力公司、电力交易中心等有关部门,按照容量补偿电价,定期向电力用户收取容量电费,并将一定比例的费用补偿给独立储能等市场机组。容量补偿机制的收入相对固定,但补偿费用有限,对电站成本回收的效果极小,往往不能作为项目的主要盈利模式。从具体实践看,该机制目前主要在山东、青海等地试行。
总的来说,我国储能产业处于依赖政策推动的初级阶段,遍地开花,成果可期。
但也有研究显示,储能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
据研究,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置储能文件,合计规划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已超6000万千瓦,是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所设目标的两倍。
火热规划背后,储能产业还存在着经济性差、安全性低等问题。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储能高峰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及企业高管也反复提及安全性、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性是新型储能发展的关键,也是其走向商业化的必由之路。
针对储能这个新兴市场,四川也积极筹划布局。
2021-2023年,《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四川省“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等政策相继发布。最新政策明确,四川将加强大容量电化学、压缩气体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研发熔盐储能供热和发电、飞轮储能、高温相变材料储热等关键技术,开展百兆瓦级高原光储电站智能运维技术与应用示范。
技术路线上,四川形成了与国内基本一致的产业布局锂离子电池为主导,其他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锂离子电池
依托占全国总量57%的丰富锂矿资源和“绿电”优势,各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纷纷向四川转移。目前,四川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生态体系最完整、配套协作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宜宾为主导,成都、遂宁、眉山、甘孜、阿坝等协同发展的格局。随着各龙头企业向储能方向转型,四川储能锂电发展良好。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四川省锂离子储能电池生产基地16个,其中,成都5个,德阳、绵阳、遂宁、宜宾各2个,达州、眉山、南充各1个。
仅宜宾就已建成锂电储能电池产能25GWh,2022年宜宾储能电池出货量已达到14.5GWh,占全球出货量10.2%、全国出货量11.15%。
后来者还有成都、阿坝目前,阿坝州政府拟在德阿园区投资5亿元,建设一个年产200MW的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而成都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周边配套产业链,吸引储能企业2262家,其中有专利信息91家。中创新航科技、蜂巢能源科技、亿纬等锂电头部企业纷纷落户成都,成立分、子公司。
●氢储能
目前,四川储能另一个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储能技术路线是氢储能。
氢能一直被视为清洁能源的终极方案,同时也是较为理想的储能介质,但因为安全性、经济性和“灰氢”环保性等争议,近年来全国的氢能产业化速度相对缓慢。但四川“绿电”丰富,制备“绿氢”存在天然优势。同时,在试验性物流网络“成渝氢走廊”加持下,据中商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四川省氢能生产基地7个,其中,成都4个,攀枝花2个,雅安1个。
成渝氢走廊“一轴、一港、一区、三路”的“1113”发展格局。
一轴成都—内江—重庆发展轴。
一港川南氢港。
一区攀西示范区。
三路攀枝花—凉山—雅安—成都、乐山—眉山—成都、阿坝—绵阳—德阳—成都三条绿色氢路。
根据《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五年内将打造国内国际知名氢能产业基地。
●钒储能
同时,依托资源量居世界第三的钒矿和区域政策支持,四川钒电储能发展迅猛。
钒作为钒电池的基础和关键材料,占钒电池成本的50%左右,拥有钒资源,就掌握了钒电池产业发展主动权。目前四川省已有钒电池生产基地7个,其中,攀枝花市2个,成都市、乐山市、凉山州、内江市、雅安市各1个。还有伟力得、攀钢钒钛等龙头企业。其中攀枝花钒电储能发展尤为占优,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正全力建设“中国钒电之都”。
图源伟力得能源官网
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5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钒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四川省将形成布局合理、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和世界级的钒钛新材料集群,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钒电池系统集成达1GW/年。
在其他技术路线上,四川各地也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禀赋,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储能产业。
钠离子电池方面,四川有生产基地3个,达州、成都、自贡各1个。
物理储能方面,德阳有全球单机功率最大、储能容量最大的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占地18000㎡,储能规模10MW/20MWh,由百穰能源、东方汽轮机、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建设。该项目是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验证了二氧化碳储能可行性,拓宽了储能发展道路。
同时,遂宁、自贡的压缩空气储能也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这方面,依托龙头企业东方汽轮机,四川具备一定优势。
●四川储能发展现状
目前,除锂离子储能外,四川多线并举、多点开花的新型储能产业,大多数都还未见结果。
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新型储能项目成熟度偏低,且各技术路线之争未分胜负,未来格局并不清晰,任何高强度的投资都无异于豪赌,所以多数示范项目都是小规模试验性项目;
二是新技术产业链不完善,难以支撑大规模推广复制。
另外,相比其他地区,四川储能产业还存在商业模式单一的问题,目前仅限于发电侧配储。
当然,用户侧储能发展不足的问题,并不是四川独有,而是相对普遍。
其原因在于,发电侧相对集中,所以储能规模效应明显,而用户侧储能本身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根据《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规划,到2030年要实现用户侧灵活调节和响应能力的提升目标线,仅仅只有5%。
而且,随着政策逐步完善,用户侧储能可能迎来春天。
伴随着“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以及电改相关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储能行业的确定性正在增强,四川积极发展储能产业的时机也正在成熟。
今年2月16日,四川省发改委已经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四川省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的通知》,鼓励支持10千伏及以上的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
我们认为,四川储能产业未来可以在几个方面发力
1、安全为先,优先发展抽水蓄能、锂离子电池储能两大成熟优势领域,支持自贡等地利用盐穴资源发展空气压缩储能,密切跟踪氢储能产业,保持对其他新型储能技术的必要关注,并进行一定技术储备。
目前,安全性仍是影响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储能相关企业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
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涉及材料、机械、电气、控制等多学科专业交叉,电池热失控的诱因复杂,因此需要从电站设计、设备选型、验收规范、运维管理等方面入手,提高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检测和管理水平。
储能上游企业应积极开展创新研究,实现电池本质安全;中下游企业则需要加强行业监管,提高运维水平,避免追求低成本而忽视安全导致事故的发生。
2、利用“极端干旱天气”导致的结构性缺电契机,上下齐心,内外同力,大力推动安全的储能项目上马,尽快形成先发优势。
3、利用资源优势,抢抓话语权。四川在水电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整个储能市场,发电侧储能发展最为迅猛,也理应具备更大的话语权,这可能正是四川的机会。
4、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合力。
目前,四川储能产业发展较为分散,各地各自为政,应尽量整合各地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储能产业,共享储能研究资源和成果,支持优势地区分别发展储能材料、储能装备制造、储能项目建设等相对优势领域,实现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储能研究可以向成都集中,储能项目建设则向攀枝花、凉山等地倾斜,储能材料和储能装备制造则优先支持资源富集地。
5、强化人才梯度培养,并加强高层次研发人才引进。
目前,四川有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攀枝花学院等开设有储能或储能材料相关专业,但因为属于新兴领域,所以相关师资紧缺,培养层次单一;同时,出于就业等方面考虑,专业性不强。
因此,可加强高层次研发人才引进,同时开展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各层次人才培养,丰富人才梯度,充实人才储备。
6、开展用户侧储能商业模式探索,利用成都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培育储能以及虚拟电厂相关的配套软硬件企业。
总体来看,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四川储能产业,大有可为!
-END-
作者黄成竹、肖世海
编辑邢伟丽
设计凡入设计
审核王云辉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政府网站,请原作者与编辑联系以奉稿酬)
原文标题:电荒创造的万亿级风口四川能否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