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ESG的面子与里子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3-07-18 16:03:40
热度:

ESG的面子与里子撰文|吴坤谚编辑|吴先之三伏大幕拉起,各地高温预警不绝,但处于厄尔尼诺大“烤”之下的除了众生,还有各大企业发布的ESG报告。ESG是“环境保护”(Environm

撰文|吴坤谚

编辑|吴先之

三伏大幕拉起,各地高温预警不绝,但处于厄尔尼诺大“烤”之下的除了众生,还有各大企业发布的ESG报告。

ESG是“环境保护”(Environment)、“社会责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由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首次提出,日渐成为评估企业经营的重要指标,甚至被视为企业的“第二张财报”。投资人想看,企业自然会关注,上市公司乃至小微企业接连下场开卷,营造出与当下环境大相径庭的氛围。

就业市场的反映最为直观,“月薪15万”、“ESG证书”等要素成为ESG领域高需高薪的注脚。

实际上,在一位行业分析师看来,ESG目前的作用仅是作为传统企业评价体系的补充。至于进阶,还需要长时间发展下完善企业对ESG的三个维度的披露手段,以及以投研机构为首的外界合理评价体系。而目前企业在ESG领域的动作,给人的感觉像是当年房企“卷配套”。

言下之意是,在“配套”中投入过量资源与关注,反而会导致资源分配失调,顾此失彼,让企业的主力业务受制于ESG,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模型风口催生出了一大波用电大户,在不考虑限电这类特殊情况下,大模型训练是否要向ESG让步,让多少步?

显然,牵涉了市值与预期管理,ESG于大型企业的意义也被“人为”放大。在大模型遭遇幻觉与对齐,继而发展放缓之时,ESG这个不太时髦的舶来品站了出来,填补了企业新增长的故事空白。

ESG现状:极度偏科,自我表彰

自去年ESG于互联网行业风起前,涉及能源与排污的多个传统大型企业其实是国内ESG的先行者。

一位上市公司CSR(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主管称,传统大型企业早在2020年前后就已经在交易所和政策推动下开始披露ESG报告,而且报告内容基本均聚焦于ESG中的E,即环境部分。双碳导向之下,E被细化为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危险废物、节能减排等细分项目。

“E这块本身就有政策因素推动,信息披露成本低效果好,至于涉及企业经营更深层面的S和G,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有限披露内容的参考价值有限”,上述主管称。在他看来,由于国内的特殊环境以及企业发展需求,中国ESG仍处于刚脱离萌芽的初级阶段。

此外,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还在于社会与治理两大维度的工作难以通过数据进行量化并直观呈现。

拥有多年ESG工作经验的晓璇(化名)坦言,即使深入企业内部做深度调研,例如员工关怀与内部治理等指标也无法精确量化,况且行业也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即使上市公司或头部企业一般都有明晰完善的股权架构与董事会设置,同样难以避免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间产生冲突的可能,S和G两个维度的信息披露环节相对薄弱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无法对一个新趋势提太多要求,即使ESG提出已有近20年的时间,海外对于ESG“影响企业盈利能力”、“greenwashing”(洗绿)等质疑至今不绝于耳,何况是刚刚接纳这一舶来品的我们。

传统大型企业作为ESG披露的先行者与中坚力量,在多重力量共同作用下,存在形式主义抬头的情况。

“传统大型企业做ESG报告也省事,让CSR部门就ESG相关内容进修培训一阵就可以上马,反正没有严格的第三方审查要求。如果想做得漂亮,就给CSR部门一个绩效目标评定。”

种豆得瓜,出发点未能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之上的ESG信息披露成为自我表彰环保成果的“环境报告”,S方面内容可以直接引用原CSR的捐款、社会公益等,甚至对内部规章制度与员工福利大书特书,进入“彰显”的怪圈。

与之相似的瑕疵也在同一经营语境下被互联网公司“人为继承”了过来。在各大交易所尚未公布披露标准而仅是以“指南”的形式进行指导时,互联网公司相对传统企业更可以在选择性披露的前提下把报告“做得更漂亮”,披露信息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

当互联网公司脱离国内语境,相同的披露内容自然会被打回原形。

MSCI(明晟) ESG评级中,阿里巴巴集团在社会与治理两大维度中的细分子项中出现了很多不及格,达到标准的仅有环境维度以及个人权利等寥寥数项,其总体评级为BBB,即行业平均水平。与之相同的还有腾讯,这显然不是头部互联网企业心目中的评级。

打铁还需自身硬,即使撇开MSCI标准中的经营环境、理念分野等因素,互联网企业在ESG的后两个维度同样薄弱。反竞争行为、隐私和数据保护、职场歧视、职场健康乃至于公司内部行政体系大于董事会体系等问题已让互联网企业近年来饱受诟病。

就主体而言,中国的ESG之路才刚刚开始。ESG领域及其衍生的价值链同样如此。

还不够火,就卷起来了

“自从那篇说ESG行业月薪15万的文章爆火后,不时有朋友转发给我,羡慕式地咨询这一行的薪资水平。近两年入行的新人可能感觉不会很深,但我作为深耕行业的从业者,明显感觉这行已经很卷了。”

在晓璇初入ESG领域时,中文互联网中几乎不存在ESG相关的文献资料与内容,入行还需到外网学习知识并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今,ESG已然凭借“高薪高需”、“职业证书”、“第二张财报”等词汇逐渐深入人们的认知,从业者数量与公司、项目数也水涨船高。

实际上,ESG赖以传播的这些模因,都存在夸大事实的嫌疑。

就业市场方面,所谓的“高薪高需”不过是伪命题。其一是薪资水平仅为平均线以上,相比互联网行业的许多岗位并不具备优势,而需求的市场缺口确实不小,但随着从业者的快速涌入,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利润空间也存在“兜不住”的可能。

一位亲身经历过为同体量上市公司做ESG报告的从业者回忆,几年时间已让一份报告的报价从三四十万降到现在的5~8万。

而传说中15万月薪的幻想,也在招聘软件中的真实岗位下被打破。某base上海的腰部上市公司对自身ESG顾问的薪资标准为18K+14薪。在阿里巴巴“1+6+N”后可能寻求上市的菜鸟,在招聘ESG BD时开出的条件为20-50K+16薪,却要求有5~10年的从业履历。

晓璇坦言,ESG行业的总监级甚至高级总监级方能达到50K及以上的月收入。就职员而言,ESG从业者的薪水确有涨幅,但并不可怖,所谓的15万月薪在她看来更多是噱头或是极少数有需求公司的个别现象。

究其根本,企业“赶鸭子上架”做ESG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是在交易所以及其他不可抗力下“交作业”,“做的好与坏其实没有什么影响”。此外的目的更多在于预期管理,而且短期难见收益。真金白银的投入在ROI计算下怎么投,企业心中自然有数。

互联网企业通常采取外聘与内聘相结合的方式推进ESG相关业务,一般不会依赖第三方机构,更多采用外聘人员。

所谓外聘,实际上与劳务派遣并无二致,本身即是成本考量下的聘用方式。这也导致目前ESG咨询、数据梳理与报告制作等需求集中于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与小微民企少之又少。蛋糕做得不够大,分蛋糕的手却越加多了起来。

值一提的是从业者经验与水平真假难辨,新兴行业在缺乏参照物的情况下难免如此。由此也诞生了围绕“证书”与“职业再教育”为主的价值链条。

有业内人士提到:“早期从业者中经验丰厚但‘裸奔’的不在少数,现在这一行火了,甲方和用人单位自然需要一个筛选机制,证书也就应运而生。”

只是目前在业内较有公信力的证书仅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认证)与CESGA(欧洲金融分析师联合会认证)两种,上千欧元的报名费与全英文授课作答无疑是较高的门槛。而国内则尚未诞生具备权威性的证书,市场上茫茫多的证书在业内人士看来“都是忽悠人”的,圈内基本不认。

新兴事物所带来的知识焦虑成为付费沃土,与上半年火热的AI大模型相似,其衍生出的中介、再教育等产业链的利润空间让从业者都有些眼馋。

至于ESG价值链原本的咨询、培训、评级、审计、论坛甚至引入AI做数据梳理平台,目前则陷入了尽可能追求高规格以及价格内卷的恶性循环,加之其不低的人才需求与初期投入,这一行的降温与价值回归不会太遥远。

“成本最低的咨询部分已经陷入恶性竞争,此外的业务需求更多基底,这一行怎么能说不卷呢?”

ESG的迷思

“第二张财报”是业内人士以及投研圈对ESG的大胆期望,可至少在目前,仍任重道远。

与前辈CSR相同,ESG与价值链条的存在根源在于投资者与监管方希望能在财务外的维度对一家企业做出风险预估,只是目前的ESG还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近日,马斯克便因特斯拉在标普的ESG评级低于烟草公司而炮轰ESG是“魔鬼”与“令人发指的骗局”。目前业内声音对此的解释是特斯拉仅关注环境领域,而忽略了S和G,对标的万宝路公司凭借这两方面的表现更胜一筹。

标普是否足够公正暂且不谈,反而是ESG中三个板块占比如何、孰轻孰重,以及各个子项的权重与评判标准更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晓璇告诉光子星球,2016年时的ESG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足足有600余种披露标准,“说好听点是百家争鸣,说难听点是群魔乱舞”。

经历数年发展后,国际视野下的标准趋于统一,但还是处于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标准)、ISSB(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标准)与CSRD(欧盟标准)三足鼎立的状态下。而各大交易所与投研机构拟定的标准则相对缺少了一定权威性和泛用性,例如上述特斯拉参与评级的标普ESG标准。

企业面对的,不仅是标准的多样性,还有在不同市场和交易所进行ESG信息披露时可能面临的评级风险。如此一来,ESG披露以及后续评级能为投资者带来的参考价值也有限。

更何况,中国目前的ESG标准在情况上更接近于2016年的海外。一位业内人士称,近两年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团体标准、数据标准大多是为了市场与认知而推出的噱头,形式要远大于内容。

言下之意,海外于7年前开始的路程,我们需要重走一遍。只是有了前车之鉴,进程或许会有所加快。

出于上述种种原因,ESG赛道在火热之下不乏具有针对性的冷思考,例如ESG距离能够左右投资,改变财报为主的投研格局还差的远,那么ESG究竟意义何在?一众ESG基金跑输大盘,ESG和股价、财务表现之间的关系未能形成合力,甚至在能源一类行业呈负相关,那么其评判标准又该如何优化?

显然,冷思考一般没法让一个过热的行业回归正轨,商业向善的时代逻辑之下,伊卡洛斯仍执拗地向太阳飞去。至于行业过热遭至内卷、企业在不同经营环境中“自适应”调整披露信息,造成市值风险等表现,只能是路途中难以避免的注脚。

当下,中国ESG需要的是脱下光鲜亮丽的“新衣”,才能在理性认知中完成自证预言的闭环。

       原文标题 : ESG的面子与里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