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储能:不要担心之前涨的时候没买上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3-04-17 20:09:56
热度:

储能:不要担心之前涨的时候没买上又到了各行各业开展会的季节,经济复苏的程度姑且不提,展会办的是相当积极和热闹。我们先后参与了几个展,用一个词来形容前几天在北京举行的储能展,那毫无疑

又到了各行各业开展会的季节,经济复苏的程度姑且不提,展会办的是相当积极和热闹。我们先后参与了几个展,用一个词来形容前几天在北京举行的储能展,那毫无疑问就是人山人海。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首钢园的展厅面积相对比较小,感觉储能展哪儿哪儿都是人。每一个展台前,都簇拥着前来看展的客商、投资机构、媒体和参观者。每个人都对这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充满了好奇,在中国坚定推进能源转型的当下,行业似乎有着光芒万丈的前景。

而在所有的参展商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兴储能产品。两天走下来,在所有展位中占比最高的就是锂电池储能产品,以及提供如消防、冷却和逆变器等等解决方案的参展商。

但是,热火朝天的氛围背后,藏着的是一把储能行业的虚火。强制配储的政策之下,储能行业遍地开花,仿佛是个公司就能干储能;电力市场交易和储能上网政策没有出台,投建一家储能电站,根本找不到可以赚钱的路子;行业竞争已经杀得红了眼,技术指标天天都能放出卫星,但有多少是实际的指标而非虚假的噱头?

01强制配储已成众矢之的

在展会内外,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对强制配储政策的反对。

对于了解储能行业的人来说,一定不会对强制配储这个词感到陌生。由于新能源本身随机性和波动性,对电网的稳定安全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需要一个灵活的、可随时调度的储能系统,可以消纳电网无法消纳的新能源电力,并在需要电的时候,将储备的电能释放给电网。

相比传统火力发电可调、可控的稳定性,不稳定的新能源装机在发电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升高,让电网企业十分头疼。对于后者来说,本着“谁带来的问题由谁负责”的原则,开始联合地方相关部门,要求新能源发电企业在开发风电光伏项目的同时,配建一定比例的储能项目;或者以不发“路条”威胁,让企业以“自愿”的形式配建储能项目。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看上去是新能源开发商和电网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强制配储明明是让储能行业多了一大块市场的,为什么还会对这个政策有意见呢?

道理上讲,这么理解强制储能是没错的,的确是让储能行业在过去两三年里飞速发展,下面的数据就可以看得出来

根据日前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截至2022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45.7GW,新增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27.1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达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达141%。是去年同期的近2倍,年增长率80%,锂离子电池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年增长率超过85%。

从这组数据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强制配储这个政策给储能行业带来的红利,是高达三位数的同比增速,远高于整个新能源板块的其他产品。但真正深入行业了解之后,发现这种增长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看”。

首先,还是新能源开发商与电网企业之间的博弈。在目前大多数的政策要求中,只需要新能源开发商配置建设电站总容量中一定比例的储能电站(一般为10%至20%),至于运营层面,则没有考核。

于是,为了满足这一政策要求,新能源开发商的做法,就是以单一的成本考虑进行招标,对储能电站的其他指标,如运营时的效率等等,几乎完全不做考虑。也是因此,大量新能源配储的电站建成之后就是一堆废金属,和日常的发电运营完全脱节。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去年11月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中,根据新能源配储计算的储能等效利用系数只有可怜的6.1%,同样的指标,火电厂配储能为15.3%,电网储能为14.8%,用户储能为28.3%。新能源发电配储的利用效率,远低于其他各个环节。

因此,在这种思路之下,储能行业又是什么样呢?有一些去年销售额还不错、说出背景也都算是知名品牌的集成商在跟我们交流时,就坦率承认,自己的储能系统中采用的电芯,主要来自国内的二三线厂商。上行下效,客户都不要求储能电站产生什么实质的效益,只要安全运行能够说得过去,别的自然是能省则省。

于是,储能企业比拼的就不是谁的产品质量好、安全性高、效益好,而是谁攒出来的活儿更廉价、更便利,这种发展现状和“良性竞争”几乎是背道而驰,即便创造再大的增长规模,也是无效和低劣的竞争。

这种竞争态势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电力系统中各个环节对于储能定位不清的问题。对于电网企业和新能源发电商来说,储能是个调峰的配套,重点在“配套”二字;对于储能企业来说,储能行业发展的未来应该是“调峰”二字。

02本质应该是贸易+仓储

储能的定位,应该是我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新型电力系统里的贸易+仓储商。和发电侧、电网侧的商业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用大家都能理解的类比来比较,一个商品行业中的贸易+仓储商,都能怎么赚钱呢?首先,就是利用商品本身的周期,或是地域之间不同的供需结构,通过低买高卖赚差价;其次,出租仓库,把自己的仓库租出去收取租金;然后,在有些对商品时效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如食品行业等,还可以赚取一些提供贸易的服务费用。

储能行业同样如此。电应该是在所有商品中,每天价格波动幅度最大的那个,在每天用电高峰期和用电低谷期的价差,很有可能要比电本身的成本多出个四五倍,极端时刻甚至会出现十倍的价差。在日内提供电力调峰,低谷期充电高峰期放电,理论上的利润是相当丰厚的。

其次,储能的建设和新能源发电一样,是有壁垒的,对资金的要求、对土地的要求以及对当地电力基础设施的要求等等。作为一个独立的储能电站,即便没有本事去对当日峰谷价差具体时点做出判断,也可以建好了之后租给有需要的新能源开发商。

最后,作为一个可调电源,储能完全可以参与电力的辅助服务市场,在削峰填谷环节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等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辅助服务,同样也是一个不错的盈利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行业规模持续放大,越来越多的储能运营商参与到电力系统中,峰谷价差会被不断平抑,租赁价格也会逐渐下探,放到五年以上的长期来看,辅助服务的费用则会相对平稳,会成为独立储能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理论分析,一家独立储能运营商想要获得上述这些盈利点,还有不小的难度。

比如,峰谷差价,有些地方会出台政策,直接规定一个电力现货结算价,抑制了峰谷价差。这类政策的初衷,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当地电价的平稳,为工商业电力用户减轻能源负担,但对于独立储能运营商来说,会对盈利空间造成不小的影响。

再比如,租赁市场,这部分市场由于强制配储政策的存在,新能源发电商需要以自建而非租赁的形式保证储能容量,天然就对储能电站租赁业务的开展有着制约。再加上辅助市场目前主要以地方的试点为主,理论上的盈利点,一个有现实发展空间的都找不到。

这就是储能行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当然,也是这个行业存在的机遇。

强制配储是否会转向?一旦转向,就会利好目前产品质量更加上乘、技术积累更加丰厚的龙头企业。电力现货市场是否会对储能全面开放?一旦开放,前期储能电站建设较多的企业,就可以顺利参与到低买高卖的电力交易中,盘活存量资产。最后,辅助服务市场是否能够形成?这部分的市场机制一旦确立,基本也就等于确立了储能的地位,到那时储能还会迎来一次大爆发。

写在最后,从凑热闹到真热闹,储能行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把这个结论放到资本市场上,那就是

不要担心之前涨的时候没买上,以后的路还长。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储能不要担心之前涨的时候没买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