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嘴硬”无效,小鹏汽车下场造电池!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2-12-21 11:01:41
热度:

“嘴硬”无效,小鹏汽车下场造电池!车企自造电池队伍或将再添一员大将!企查查显示,近日,广州鹏悦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鹏悦”)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夏珩

车企自造电池队伍或将再添一员大将!

企查查显示,近日,广州鹏悦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鹏悦”)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夏珩,注册资本50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电池制造;电池零配件生产;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等。

根据股权穿透信息,广州鹏悦由XPeng Power Battery(Hong Kong)Limited间接全资控股。

据悉,夏珩是小鹏汽车的联合创始人。另外,从新公司的名称来看,动力电池四个大字赫然在列,小鹏汽车自造电池的决心不言而喻。

图/企查查

一切有迹可循

虽然此前针对将自研电池的消息,小鹏汽车回应称,没有电池自研相关计划。公司目前坚定聚焦汽车主业,控制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但实际上,小鹏汽车将要自研电池的消息并不是空穴来风,且一切有迹可循。小鹏汽车不仅设立了新公司,还招揽了人才。

一是设立电池业务公司。在广州鹏悦之前,广州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鹏博”)成立,注册资本达 50 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同样为夏珩,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制造等,也同样由XPeng Power Battery(Hong Kong)Limited 全资持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工信部7月发布的产品公告,小鹏G3i所搭载的三元锂电池除由宁德时代供货外,另一家供应商为“肇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在小鹏G9的公告中,电池生产商也出现了“广州智鹏制造有限公司”的名字。

二是招揽技术人才。36氪此前报道称,小鹏汽车已经招募前宝马高级电池工程师仲亮负责自研电池工作,后者在小鹏汽车职位是电池技术高级总监,加入已经超过半年。

明明已经成立了多家涉及电池制造的公司,为什么小鹏汽车还是对外表示没有电池自研相关计划呢。个人认为是小鹏汽车还没有真正下定决心,所以格外谨慎。

例如,在广州鹏博成立的消息被广泛报道时,小鹏汽车内部人士回应称,“这个新公司是小鹏汽车的全资子公司,没有什么新的业务,但未来不排除把一些业务放进去。”这番回应,虚虚实实,可推敲的空间就大了。

那又是什么原因,小鹏汽车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呢?一切的根源在于成本,而且造与不造,都是出于成本考量。

入场得下大本钱

2016年,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元)就不要造车。

然而在2021年底,200亿变成了400亿。“造车需要储备的资金门槛,几年前我说的是200亿,现在没有400亿可能都干不了。”李斌说道。

同样在2021年,小米宣布10年投资1000亿元造车,这是小米的“入场金”。

“烧钱”如电动汽车,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零件的动力电池也毫不逊色,入场同样要有钱,而且,钱还不能太少。

最经典的案例是全球汽车部件头部企业博世,其在2018年初就宣布放弃了自制电芯,集中精力去做BMS。因为博世认为外采电芯更为划算。

根据博世的说法,按照1T计算,如果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要达到20%的话,那么至少要投入200亿欧元(人民币约1400亿元)来购买电池单元的生产、检测、回收等设备。

综上所述,投钱,投大本钱,才能“下注”动力电池。但小鹏汽车亏损还在进一步扩大。2022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小鹏汽车1-6月的总营收为148.91亿元,同比增长121.85%;净亏损为44.02亿元,同比扩大122.21%。

除此之外,小鹏汽车作为一个没有根基的“外来者”,还需要考虑一旦动力电池技术出现革命性创新,那么前期投入极有可能打水漂。

尽管布局动力电池业务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但一旦小鹏汽车下定决心自研电池,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因为与其它新能源车企相比,小鹏汽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旗下车型所使用的的电池产品繁多,包括三元锂、磷酸铁锂、圆柱、刀片等多种体系,因此不得不与更多的供应商合作,不过这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成本。

而如果小鹏汽车自研电池,可以根据车型一对一匹配研发,避免一款车型十几种电池包的重复投入。

总结

同为造车新势力阵营的蔚来汽车已明确自研电池,目前已组建了一支400人的电池团队,计划在2024年交付的阿尔卑斯品牌上搭载自研电池。

传统车企长城汽车和广汽集团也早已布局动力电池领域。前者又动力电池部门孵化的蜂巢能源今年前三季度装机量排名全球第十;后者则斥资109亿元,设立自主电池公司,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

总的来说,车企自造电池已经成为大趋势,小鹏汽车下场自造电池只差那句未说出口的话,其布局动作早已不言而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