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十年同题大考,31省份如何作答?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2-09-20 10:01:57
热度:

十年同题大考,31省份如何作答?著名的“胡焕庸线”,简洁而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基础国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呈现出新的

著名的“胡焕庸线”,简洁而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基础国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立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落地实施。

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福建推进福州都市圈建设、厦漳泉一体化发展,山海联动奏响“协作曲”;海南推动儋州洋浦一体化,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湖北大力发展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提高经济聚集度……在各省份内部,也在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近日,31个省份陆续召开以“中国这十年”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十年间,各省份如何作答“协调发展”这道题。

01

省内协同

广东是出了名的经济发达,但也是出了名的发展不平衡——既有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成为广东的重要任务。

过去十年,“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在广东构建起来,划分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三个部分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图片来源:广东省商务厅网站  

对于不同区域,广东制定了差异化的财政、基建、产业、公服等政策体系。“中国这十年·广东”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如今广东省区域发展差异系数缩小到0.53。

事实上,许多省份内部都存在类似棘手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总结各地破解之法,比较常见的思路是,不再着眼于单个城市,而是推动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形成城市群、都市圈,做强核心区域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注意省内各区域间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比如福建,一手推进福州都市圈建设,一手推进厦漳泉一体化发展。到2021年,福州、泉州两市双双跨入万亿级城市行列,也带动了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齐头并进。

又如湖北,在省内画出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意在提高经济集聚度和城市竞争力。从过去的“一主两副”格局到如今的三大都市圈,湖北划定好三个圈的差异化目标,更加强调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让都市圈内部形成更强的合力。

图片来源:《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在这样的思路下,省份内部往往呈现出“极/群/圈”“带”“区”形状的区域发展格局。甘肃是“一核三带”,辽宁是“一圈一带两区”,山东是“一群两心三圈”,山西是“一群两区三圈”,重庆是“一区两群”,四川是“一干多支”,海南是“三极一带一区”……当板块之间协同联动、竞相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希望酝酿出不止一个发力点。

省份内部探索实践“协调发展”的另一个体现,表现在城市城区之间。近年的城镇化发展,一些新城、新区如春笋般涌现,不少新城、新区着眼于单纯的产业发展,忽略了城市的生长,留下了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历史欠账。

海南的儋州与洋浦就是这样一对旧与新的关系,前者“有城无产”,后者“有产无城”。为了推动两地由“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转变,海南自由贸易港区域协调发展“第一枪”就在这片区域打响——推动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打造海南继海口、三亚之后高质量发展的“第三极”。

天津的“津城”“滨城”亦是如此。天津市中心人口稠密,却与沿海城区相距较远;滨海新区产业聚集,城市配套功能却不完善。有报道显示,2016年初,每天几十公里往返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潮汐式通勤人数约30万人次,职住呈现出不平衡。

据“中国这十年·天津”发布会上的消息,近年来,天津提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既防止中心城区“摊大饼”,又防止滨海新区“吃不饱”,“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已取得积极进展”。

02

区域战略

视线从省份内部拉开,这十年来,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启幕,三地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北京向外疏解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高校、医疗资源,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98.5万人,比2014年下降15.1%,实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天津和河北则承接了一大批重大项目、企业和资源。再加上“轨道上的京津冀”的打造,协同发展、同城效应日益凸显。

社  京津冀地区,从过去“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困局,经过近十年的协同发展,按照“中国这十年·北京”发布会上的总结——现在已是“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我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当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纲”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据广东省披露,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2.5万亿元。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已取得重大成果”。

发展至今,长三角一体化探索了哪些值得总结的路径?根据上海的总结,有五个方面:

规划对接是“牛鼻子”,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建立了跨省市、跨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三省一市也加大了改革创新探索力度,共享改革成果;专题合作是主要抓手,15个专题合作组的设立,让各牵头单位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充分运用市场力量,使之成为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的利器;机制完善是重要保障,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动员各界参与,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合力。

从发布会的措辞来看,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最明显的受益者。“中国这十年·安徽”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该省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变成“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经济总量占4省市比重从14.4%提高到15.6%,2021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接近1万亿元,来皖省外游客中每2人就有1人来自沪苏浙。未来,安徽还要“更主动靠上去,更积极融进去”。

2020年,川渝两省市被赋予唱好“双城记”的共同使命,到今年6月,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已经进行到第五次,一批重大规划、重点改革、重要协议相继落地,两地相向而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整体成势新阶段。

据四川总结,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7.4万亿元,比2019年净增1.1万亿元,经济增长8.5%、增速领跑西部,占全国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达6.5%和30.8%。2022年上半年经济增长3.3%。

03

对接融入

重大区域战略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不少省份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明了主动服务、对接和融入重大战略的态度,在新发展格局中争取更大的作为——

“北连长三角,南接粤港澳”的福建,与长三角的省际贸易量达40%,与珠三角达15%;云南对内,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内蒙古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城市已经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广西则是全面对接大湾区,从基础设施到制造业体系都在加快与大湾区相融;湖南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努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彰显新担当;山西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也是以融入京津冀、对接雄安新区为目标。

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站在全国视野来看,近年来一些横跨东西、联通内外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给区域空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布下了更深远的棋局。

甘肃省提到,“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油东运、东数西算”等跨区域合作的推进,让甘肃在国家向西开放布局中的战略通道地位愈加重要。

青海省提到,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这个西部省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更大范围内加强了区域合作、优化了产业布局,推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而那些身处开放前沿的省份,诸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则得益于“一带一路”的实施。它们站在对外开放的新前沿,利用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推动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协调发展中积蓄更多的势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