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宁德时代曾毓群再放狠话:有了换电技术,买车只买车身就行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2-08-29 10:02:28
热度:

宁德时代曾毓群再放狠话:有了换电技术,买车只买车身就行以后买车只买车身就行了!?在 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宁德时代(506.780, 0.00, 0.00%)老板曾毓群

以后买车只买车身就行了!?

在 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宁德时代(506.780, 0.00, 0.00%)老板曾毓群又放出金句。

▲ 大会现场

在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宁德时代的换电技术以后甚至可以让用户只买车身,凭借共享换电、电池租赁就能节省下不少成本。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也在飞速增长。在汽车新四化的时代,全面的电动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电池技术的先进与否与全面电动化的实现密切相连。

宁德时代作为国内乃至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头羊之一,在推动电池技术发展、全球碳中和方面都有许多积累与成果。

▲ 曾毓群发表主题演讲

不久前,宁德时代还拿出了麒麟电池、M3P 电池等重磅技术产品,因此在此次演讲上,曾毓群向我们展示了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方面的成果以及其如何看待全球碳中和下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前景。

这也是宁德时代 8 月 1 日宣布高层调整,曾毓群亲自担任公司总经理后,首次在高规格产业大会上演讲。以下是曾毓群演讲的干货部分,为符合阅读习惯略有删改。

能源汽车在过去十几年经历萌芽到快速发展阶段,现在已经到了整个汽车产业的生态构建的关键节点。

曾毓群表示,今年我国已经连续 5 个月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在 25% 左右,7 月份达到了 26.7%,而去年的渗透率不到 15%。这说明全面电动化将会是汽车产业的一个不可阻挡的态势。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先进的动力电池技术就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个非常直观的数据是,从 2010 年到 2021 年这十年间,全球乘用车电动化率从 0 走到了 9%,而根据预测,到 2030 年这个数据将会迅速增长到 62%。

针对这样的背景,宁德时代在技术研发方面也拿出非常大的投入。曾毓群表示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一共拿出了近 60 亿元投入研发,目前整个集团一共有 12132 名研发人员。

从 2020 年到 2022 年这短短两年间,宁德时代的专利申请就超过了 4000 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到了 78%。

▲ 麒麟电池基本参数

在产品方面,宁德时代拿出了面向高端电动汽车的麒麟电池,如果用磷酸铁电芯组成麒麟电池 Pack,系统能量密度超过 160Wh/kg,而三元体系的麒麟电池则是 255Wh/kg。并且麒麟电池可以达到 4C 的充电倍率,10 分钟充电 80%,还能满足 1000 公里的续航里程。

此外,宁德时代的 M3P 新材料技术,能够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10%~20%,搭配麒麟电池续航可达到 700 公里。

而在换电领域,宁德时代也有部署。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推出了换电品牌 EVOGO,能够让消费者按需租电,目前该服务已经在厦门、合肥两地落地。

曾毓群认为,基于这种换电模式,假设一辆纯电车型原先售价 12~14 万,通过车电分离,消费者只要花 6 到 8 万就可以买到一个车身,然后根据实际用车场景选择多种电池租赁和换电服务方案。

对于家用车,电池租赁和换电的费用与油车加油的费用相比,每个月还可以节省不少的开支。对于网约车,选择巧克力电池包 / 换电板换电(EVOGO 专门推出的为共享换电设计的量产电池)的电动车,相比原来电车充电等待的时间可以用于运营服务,那么司机每个月还可以增加 1000 多块钱的收入。

目前国外针对动力电池的碳管理已经在政策法规上先行一步。比如欧盟正在立法中的《Fit For 55》以及《欧盟电池法》都已经对动力电池的碳排放标准等作出了要求,而美国也提出了清洁竞争法案 CCA(提案)。

因此曾毓群认为,推动建立中国动力(17.700, 0.00, 0.00%)电池碳排放计算标准、数据库迫在眉睫。并且下一步,需要发挥中国在动力电池供应链的优势,拉通国际标准、数据库的对接与互认。

那么应该如何制定标准?

曾毓群提出,基于产业链的实际数据是制定标准的依据。目前全球动力电池供应链集中在东亚三国,但是由于缺席碳足迹标准制定,许多关键数据未能及时更新,造成中日韩生产的同类动力电池产品,碳足迹明显偏高,和实际情况不符。

回到自身,宁德时代也提出了零碳电池解决方案,从矿砂、到大宗原料、电池原材料、电芯、系统各个环节都实现了零碳生产。

▲ 宁德时代零碳解决方案

此外,宁德时代还打造了高效的电池回收技术来支撑低碳发展,在报废电池中,镍钴锰原料的回收率达到了 99.3%,锂材料的回收率达到了 90%。

在演讲的最后,曾毓群表示,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可以减低绝大部分的二氧化碳排放,剩余小部分需要通过技术革新或碳抵消技术来实现真正的零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