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概念股走强,政策利好持续驱动,产业链各环节受益标的一览
氢能源概念股走强,政策利好持续驱动,产业链各环节受益标的一览18日,氢能源板块高开走强,截止午间收盘,板块指数涨近2%,个股中,康盛股份、陕鼓动力、金能科技、阳煤化工四只个股涨停,
18日,氢能源板块高开走强,截止午间收盘,板块指数涨近2%,个股中,康盛股份、陕鼓动力、金能科技、阳煤化工四只个股涨停,中泰股份涨近12%,北京科锐、科融环境、吉电股份等股涨幅居前。消息面,据报道称,目前已有50多个地级市发布氢能产业规划,有业内专家称,国家层面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也将出台。
氢燃料电池加速推进,加氢站建设发展良好
今年以来,氢能源相关政策持续推进。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意见》提到,在蓝天保卫战领域,将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进一步推进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电动化进程。
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攀升,不但锂电池电动车产销增长迅猛,以氢能源为代表的燃料电池汽车也纷纷受益。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到2035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各占50%,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商用车实现氢动力转型。
中国银河证券指出,氢能源热值高,约为石油的三倍以上,是理想的化石燃料替代品。氢能源燃烧使用后不产生任何有害或温室气体,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锂电池电动车,氢能源汽车除了不受温度影响、续航里程更长以外,还具有能迅速补充燃料(3-5分钟)的优点。
目前,国内加氢站也在快速建设,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已建成127座加氢站,建设力度超出原有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将2025年、2030-2035年加氢站的建设目标分别提高至1000座和5000座。
氢产业链前景广阔,降低成本是关键
相较于锂电池汽车来说,目前的氢能源汽车普及率依然较低,虽然其拥有能量密度高、安全、舒适等优点,但是其使用成本高昂成为了制约普及的一大关键因素。平安证券指出,要实现无补贴的燃料电池车商业化,必须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成本和氢气的成本, 同时降低加氢站的建设费用。不过,氢能源产业链虽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各项技术的逐步完善,制氢、储氢、用氢各环节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上游制氢环节中,开源证券指出,我国目前最常见的制氢方法是化石能源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气制氢和电解水制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模式潜力较大,有望解决储能问题,该模式绿色环保,副产高价值氧气,并且可以有效地消纳风电、光伏发电等不稳定电力,实现富余波谷储能。随着我国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平价上网,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有望继续下降,有利于氢能的推广应用。
中游储运环节,可分为气态储运、液态储运和固态储运。中国银河证券指出,高压气态长管拖车是我国目前氢气运输的主要方式,我国目前正不断建设氢气管道工程,未来管道输送氢气压力等级升级和氢气管道规模扩大能降低氢能管道输送成本。液态储运具有储氢密度高,能运送大量氢气,适用长距离运输氢气运等优势。但液体转化成本高,未来伴随成本下降,有望在液态氢气运输上具备竞争力。
下游终端用氢环节,目前国内氢能源汽车多以客车等商用车为主,光大证券认为,燃料电池车相较电动车亦有着续航里程长、加注时间短、环境适应性强、资源约束小等优势,在特定使用场景下(重卡、叉车、物流、低温地区、锂资源紧缺等)的使用可行性优于电动车,因此燃料电池车和电动车可实现使用场景的互补,其将成为汽车行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补充路线。
板块近日持续走强,亮点股本月已涨逾30%
今年以来,氢能源板块整体表现出色,截止今日(11月18日)下午13时20分左右,板块指数今年来上涨近55%,在9月底开始近两个月的回调与震荡后,本月以来,板块持续小幅回升,不少个股本月以来涨幅超20%,其中,截止今日下午13时20分左右,豪森股份、汉缆股份、华电重工、欧陆通、科融环境本月来涨幅逾30%。
注:今年以来氢能源板块表现强势
氢能源加速发展,产业链各环节均有望受益。具体产业链标的方面,光大证券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国家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正持续提升,在政府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正积极选择切入氢能行业,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水平的引入都将推动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对氢能行业的发展保持高度乐观,建议关注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
上游:隆基股份、阳光电源;中游:各关键设备供应商厚普股份、雪人股份、京城股份、深冷股份、富瑞特装、中科富海(未上市)等,以及加氢站建设运营商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下游:亿华通、腾龙股份、潍柴动力、捷氢科技(未上市)、东岳未来氢能(未上市)。
上一篇:中国核动力院上海研究中心正式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