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建设正式被纳入“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至今已满一年
充电桩建设正式被纳入“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至今已满一年前言2020年3月,充电桩建设正式被纳入“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至今已满一年。作者 | 方文图片来源 | 网 络2021年的
前言
2020年3月,充电桩建设正式被纳入“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至今已满一年。
作者 | 方文
图片来源 | 网 络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将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的建设。
在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的一年时间里,行业并没有出现跨越式发展,市场规模和总量整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充电桩配得上新基建吗?
汽车是我国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产业,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是目前看来确定性极高、市场空间极广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而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包括充电模块、主控制器、检测模块、防雷模块、通信模块等。
直连电网负责给汽车充能,推进充电桩建设是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若建设乏力,将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首要问题。
并且充电桩建设量的规划是达到车桩比11,出售一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充电桩规划建设。
处于成长期的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关联利益大,易受政策波动影响。
而在新能源车向市场化方向转型、补贴退坡的情况下,国家政策扶持方向重点转向充电桩理所应当,这一场极其庞大的工程入选新基建以开启新一轮发展也合情合理。
从商业模式的维度看,资本市场所预期的井喷,不一定对行业长期发展有利,而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的小步快跑,对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更佳。
把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放到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投资人对行业发展的预期也会更加理性。
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充电桩未来将成为城市能源系统的重要端口,需要城市管理者、电网运营方、不动产和物业管理方、停车场管理方坐在一起把系统蓝图画好,利益机制定好,给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充电体验。
新型充电桩不仅仅具有充电技术和功能,还能配合电网构建高效率、智慧电力调度运行体系,电力系统通过充电桩给电动汽车充电,在电网用电高峰时,电动汽车也可以通过充电桩放电给用户使用或输电给电网进行反向交易,对电网系统调峰填谷也是非常有利的。
加快推进充电、换电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也能促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在新基建启动之时,正是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出行受限、车辆充电需求大幅减少之时。毫无疑问,新基建给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给整车市场的发展增加了更多信心。
去年2月,国内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根的企业有8家;运营商的市场占比达到90.2%,其余的充电运营商占比仅9.8%。
而今年2月,全国运营公共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根的企业有10家;运营商的市场占比升至91.9%,其余的充电运营商占比为8.1%。
可以看出,充电桩行业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然而,市场格局趋于集中和稳定,头部企业依旧在加速开拓业务版图。
现在,充电桩运营商的格局基本已定。对于新进入的创业者来讲,如果背后没有雄厚的资本做支撑,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市场机会。
充电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很难再有新兴企业实现大的突围。
充电桩存在巨大想象空间
今天,造车的风潮愈演愈烈,小鹏、理想、蔚来等新势力造车企业一有风吹草动,就立马登上财经新闻的头条,百度、小米、华为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已经下场。
新能源汽车量产的节节攀升,也使得对于配套充电桩的需求量相应地增长,而这也再次将国内充电桩产业推向了资本市场的风潮浪尖。
2020年12月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在2025年达到1600万辆。
由此推算,若要达到11的车桩比,未来10年,充电桩建设将存在6300万的缺口,而这也将是一个达到万亿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与充电桩的数量对比来看,国内的充电桩市场仍然正在释放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充电桩数量与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成比例,仅是大力发展充电桩产业的一个层面。
从产业链层面考量,以充电桩为基点,建设全产业生态或许才是最终的目的,也才能发挥出充电桩建设的最大经济效益。
目前的充电桩虽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增长期,但仍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随着充电桩产业迈入万亿级市场,以充电桩为核心构建消费生态或许是一个发展趋势。
充电桩市场格局
私人充电桩比亚迪一家独大私人充电桩一般随新能源汽车附送或购买,因而份额基本都是车企。
我国以比亚迪独大,截至2020年2月,比亚迪运营的私人充电桩41.9万台,市场份额接近6成,北汽、上汽分列第二第三,分别是占比15.9%、13.1%。
公共充电桩三足鼎立充电桩产业链分为设备制造商、电力供应商等供应端,运营商、新能源车企等运营端,以及地图导航、支付功能等支持端。
其中,核心环节是运营端,负责充电桩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目前,运营端主体中国资企业、民营资本、整车企业皆有参与。份额上民营企业特来电、星星充电和国资龙头国网公司居前三。
其他中小运营商数目十分庞大,各地方运营商数量几乎都超过50家,但其中大多数需要委托主流运营商托管运营,如特来电接入的中小运营商数量就有2175家。
商业模式已发生转变
充电桩运营商收入目前几乎完全依靠服务费,大部分城市服务费最高价格有地方政策限制,以确保电动汽车使用成本低于燃油汽车使用成本。
况且在目前激烈的竞争下,充电桩服务费低至0.5-0.6元/度,运营商盈利单一、微薄、投资回收期太长。
未来电动车智能化也是大势所趋,充电桩这一超大型流量入口必然要产生新的盈利方向。因此,充电桩运营商创造“充电桩+”盈利模式,向综合出行服务运营转变才是未来。
另外,我国C端私人用户对于公共充电桩使用频率较低,品牌意识还未固定,要提升用户黏性的化,还可以在app内推更多服务。
能利用好充电桩流量的大数据,做好智能化运营,开发多元的服务方式,转变为综合出行服务商,那么充电桩运营商的景气周期将显著拉长。
结尾
充电桩既要装得上,也要用得好,充电模式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新基建下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大数据技术与智能化的应用问题。
现如今的充电场站运营不该仅被视为管理充电设备,而是包含充电、放电、储能、微网、管理、支付等多个环节的充电网络的运营。
未来,充电桩要做到“充电网、车联网、能源网”的三网融合,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互联互通,而这些也正是新基建对于充电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