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扶了,新能源汽车首次“撒手”自己跑
不扶了,新能源汽车首次“撒手”自己跑细心的行业人士不难发现,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一词首次缺席,但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充电桩、换电
细心的行业人士不难发现,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一词首次缺席,但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充电桩、换电、汽车消费、电池回收等字眼依旧被提及。
对此,有分析认为,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前端的引导和扶持基本上已经达到目标,而重心要转入后端——车辆的使用端。
从造车到量产
政府该“放手了”
自从2009年“十城千辆”工程以来,“新能源汽车”便因其关键技术的重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性,节能减排、蓝天保卫的友好性等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常客”。
针对今年新能源汽车的“缺席”,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在接受《新能源汽车报》采访时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从培育期进入到成长期,新能源汽车是时候进入市场锤炼阶段了。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产销量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就像嗷嗷待哺的幼年终将成年,踏入竞争社会。
不过,不是完全放任“新能源汽车”不管。比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完善新能源汽车相关设施,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改进新能源汽车管理等方面均有所阐释。
完善新能源汽车相关设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这些部署要求直接针对新能源汽车,有利于改善新能源汽车使用条件、降低使用成本。这意味着我国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工作侧重点将向消费后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过渡。
根据公安部最新数据计算,截至2020年底,车桩比约为3:1。但随着市面上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好用且密集的充电桩的作用愈发重要。充电桩数量不足、重建不重养护、服务差、布局落点难、标准不统一、充电慢、燃油车占用车位等问题仍待解决。另外,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合理处置报废电池、探索回收再利用模式将成为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这意味着,一方面,政府将会继续严格要求碳排放交易,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缺少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的企业将不得不转向交易市场购买积分,这将催生一个新的市场并改变行业格局。另一方面,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小康股份董事长张兴海提交了《关于金融支持智能电动汽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他表示,不少传统汽车企业倒下,不一定都是经营不善造成,有些是因为不专注主业,有的则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被巨大的资金投入拖垮。
改进新能源汽车管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这其中就包括优化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这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提升技术水平,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车型产品。
综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正逐渐被打通,这也不难看出政府还将继续在各个方面出台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保驾护航。
市场“接手”
亟待解决用户焦虑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蝉联世界第一,累计推广超过5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要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但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仅为5.4%,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虽然向好,但眼下需尽快解决续航里程不足、冬天里程“打折”、充换电配套设施使用不便等用户焦虑。
《新能源汽车报》记者曾实地体验北京充换电出租车的充电问题,司机表示,自己还是不太愿意开新能源汽车,原因说到底还是续航不够。出租车公司若是换续航能力更高的车辆,随之而来的成本上升也会均摊到司机头上。现有的换电出租车续航仅仅350km,由此也带来了因担心跑不远而时时操心规划路线的问题。
说到底,“跑得远”是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最大需求。有调查表明,用户期待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需达到约550公里,而当前纯电动车的平均续航里程约为366公里。这项调查同时显示,49%的受访者认为“续航里程不满足需求”是未来不考虑购买新能源车的主要因素。
此外,冬天里程“打折”,即里程虚标、里程衰减等问题也会让不少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有些司机为了多跑活,经常是大冬天坚决不开空调暖风,冻得不行,最主要的是乘客也受罪。
高循环寿命动力电池攻关的确是新能源汽车提升续航里程的关键。今年,科技部公布《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申报指南建议》,也重点强调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动力电池系统技术等基础研究,发力攻克电池难关。
除了用户的检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要直面国外品牌的激烈竞争。按照此前安排,汽车行业在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在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而在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这意味着在明年,中国汽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而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否抓住机遇,在全球占据更多份额,还要看市场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