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卡脖子”瓶颈 补齐新能源材料短板
突破“卡脖子”瓶颈 补齐新能源材料短板作为新材料领域的资深创业者和高科技企业掌门人,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代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领
作为新材料领域的资深创业者和高科技企业掌门人,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代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领域涉及的材料种类众多,特别是一些“卡脖子”材料技术门槛高、投入大,建议从国家层面完善新材料产业相关体系、行业标准建设,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
新能源材料是指支撑新能源发展的、具有能量储存和转换功能的功能材料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包括太阳能转换材料、锂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及超导材料等。目前,中国新能源材料和零部件在国际市场占比已经很高,光伏面板占全球市场的70%—85%,风力涡轮机占60%—75%,电动汽车占60%—75%,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
郑月明认为,在高端新能源材料领域,部分关键材料的核心技术在我国还没有实现突破,对外依存度较高、国产化率较低、原始创新不足、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
他举了几个例子,在我国最具规模优势的光伏领域,光伏胶膜的核心原材料之一聚烯烃弹性体依赖进口;光伏组件封装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国产化率也不高。同样是规模领先的锂电领域,高性能硅碳负极、高端隔膜材料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此外,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正处于大规模示范应用的初期,为突破发展瓶颈,迫切需要解决包括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碳纸以及储氢材料等关键材料的短板问题。
据有关机构测算,风能、太阳能在一次能源需求中的比例,将由2019年不到5%增长到2050年的40%左右。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关键材料国产化能力不足的矛盾将凸显出来。
为此郑月明提出了3条建议。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他希望加强新能源材料产业整体规划和行业引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协调“政产学研金服用”,建立良性的协作模式;打破新能源材料性能评价的行业壁垒,搭建标准化、国际化的第三方检测平台。
同时,加强新能源领域关键材料的基础研究。支持设立国家级新能源材料创新平台,重点关注关键材料技术研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科研院所、高校等在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投入,加强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加强专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
此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郑月明建议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应用为牵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设立国家专项天使投资基金,持续加大对关键材料技术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新能源关键材料企业在金融、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围绕龙头企业打造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和生态圈,增强集群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