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碳中和,混沌期的左和右
企业碳中和,混沌期的左和右随着碳中和议题的持续升温,企业们也开始在碳中和领域发声。有的宣布要制定碳中和战略,有的宣布了碳中和目标,有的甚至直接就宣布实现了碳中和。但因为全球范围内关
随着碳中和议题的持续升温,企业们也开始在碳中和领域发声。有的宣布要制定碳中和战略,有的宣布了碳中和目标,有的甚至直接就宣布实现了碳中和。但因为全球范围内关于企业碳中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在企业究竟怎么做才算碳中和这个议题上,各方观点不一,其中主要分歧就在企业能不能通过购买环境权益实现碳中和上。
有的企业,花了极小的代价,通过直接购买环境权益,轻松宣布实现碳中和。而另一方反对的声音认为:企业碳中和就应该把自己的排放降低为零,通过购买环境权益来实现碳中和就是玩文字游戏,更有甚者将此比喻为购买赎罪券。持有这两种立场的人都不在少数,在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关于掏钱就能实现碳中和
现在市场上最便宜的碳减排权大约一块钱一吨,所以基本每年不到十块就能让一个人实现碳中和,不到一百块就能让一个小商铺实现碳中和,不到一千块就能让一栋大厦实现碳中和,不到一万块就能让一个轻工制造业实现碳中和,不到百万就能让一个重工业实现碳中和,不到千万就能让一座中型城市实现碳中和,不到一亿就能够实现整个深圳碳市场的碳中和,就连实现全世界碳中和也一千亿都要不到!
真TM容易啊!所以我们要鄙视掏钱实现碳中和。
假如最便宜的碳减排权是一百块一吨,或者是一千块一吨,我们还鄙视吗?
所以我们之所以不齿花钱实现碳中和,是不是因为当前的环境权益来得太容易?
关于环境权益
即使现在的环境权益因为制度缺陷等各种原因,廉价得令人发指,但它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更不是纸上随便画两笔就OK的赎罪券。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减排项目,通过财务审计级别的数据核查,得出的具有唯一识别标识的、不可复制和重复使用的一种权益。虽然我也对现在的一些环境权益是否真的产生了额外减排持怀疑态度,但并不怀疑通过市场手段实现碳中和的方式。
我更不怀疑的,是环境权益的“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关于企业内部实现碳中和
企业不是不可以通过内部实现碳中和,只是如果想中和掉直接排放,你只能上CCS技术,但CCS也是风口浪尖的技术,坚持要内部碳中和的你肯定也会是反对这种技术的。所以你得在烟囱附近种树,让种的树刚好能够吸收你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所以你成了一家林业公司。但是种树面积太大,超出了你公司物理边界的树不能算你的内部减排。所以你不能实现碳中和。
你换了个思路,你花了血本,把边界范围内所有用化石燃料的设备全部改成用电,然后在企业旁边修了个超大光伏电站,单线直供企业。所以你又成了一家发电公司。但光伏晚上发不了电,你仍然要用部分网电,所以你仍然不能实现碳中和。
最后你唯一能够实现碳中和的机会,就是设备全部电气化,然后坐等整个电网零排放。
想一想,种树的例子,在烟囱旁种树,跟在大山里种树,跟外包别人种树,跟别人种好了树直接把树卖给你,跟别人种好了树只把这树固碳的属性卖给你,这几种方式的区别是啥?
你是为了树才去种树的吗?
想一想,光伏发电的例子,在企业旁边建电站直供,跟在大山建光伏电站上网然后直购网电,跟投钱让别人建电站上网自己再买回来,跟购买任何一个跟自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光伏电站的电,跟购买任何一个跟自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光伏电站的减排属性,这几种方式的区别是啥?
你是为了用电才去建光伏电站的吗?
关于节能减排
有人说,实现碳中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自身极致的节能减排。但企业都不是傻子,不管有没有碳中和这回事,企业都是拿出吃奶的力气在实施节能减排。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企业之间的管理水平差异,会导致各个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差异巨大,我们也无法量化每一个企业节能减排做到哪种程度才有资格说:
“我内部减排做到极致了,剩下的排放我只能掏钱来买环境权益进行中和了”
其实我们无法量化的东西,钱能够量化,如果碳价超过了内部减排的成本,而企业仍通过买买买来实现碳中和,那我们可以说,他的减排努力已经足够了。
写在最后
其实在我国提出碳中和目标之前,关于低碳的文章寥寥无几,但不到半年时间,碳中和相关文章就犹如雪崩一般铺天盖地,显然很多人发文的速度要快于他们了解这个行业的速度。“把碳排放和碳减排一抵消就是碳中和”是大多数刚关注此议题人的唯一认识。在这仅有的认识基础上发文赞成或者反对某个观点都难免有失偏颇。
但总的来说,越来越多的人发声,就会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议题,碳中和的“混沌期”也会更快地结束。企业碳中和之路因此将会越来越明晰,相信条路清晰之后,大家都朝着这一正确的方向,一起走向碳中和。
-
晶科科技:探索光伏制氢的“中国方案”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