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打破省网“统购统销” 力促用气成本降低
浙江打破省网“统购统销” 力促用气成本降低 今年年初以来,浙江省相继印发《2020年浙江省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2020—2021年浙江省管
今年年初以来,浙江省相继印发《2020年浙江省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2020—2021年浙江省管道天然气上下游直接交易暨管网代输试点实施方案(试行)》(下称《方案》),在全国范围率先按下了省级天然气管网改革“快进键”,迈出省级天然气体制改革实质步伐。
管网独立、运销分离、天然气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准入,以及扩大管网代输试点、鼓励上下游直接交易降低用气成本等诸多改革举措贯穿于两个文件之中。浙江省此次推进天然气体制改革,打破固有“统购统销”天然气管网运营模式,顺应了 “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国内油气体制改革大势,践行了让市场决定天然气资源配置的改革之意。
那么,浙江省有何动力大力推进省内天然气体制改革?又将为其推进省内天然气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利好?就此,记者展开了调研采访。
顺应大势打破“统购统销”
浙江省天然气管网运营是典型的“统购统销”模式,即由浙江省政府特许省级管网公司建设、运营省内天然气管网,同时负责省内气源采购、天然气下游市场开发及销售,形成“多气源供应,全省一张网”,天然气供应商不能与下游用户直接交易。
公开材料显示,预计到今年年底,浙江省级管网投运里程将突破 2300 公里,2022年更将增长至2500公里。2019年,浙江省在原有海陆“六大气源”(简称“六统一”)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气源供应渠道,成功接入省际串换资源上海LNG、以及该省自有资源新疆煤制气,全省“多气源、一环网”格局愈加完善。
记者了解到,2019年,浙江省天然气消费量达到约147.5亿立方米,省级天然气管网输气量达到117.8亿立方米。也就是说,2019年,浙江省经由省级管网完成的“统购统销”气量达到约80%。
上述《工作要点》明确,浙江省要通过加快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到2020年初步形成“网络化、县县通;多气源、少层级;管中间、放两头”符合浙江实际的天然气新体制。
“现阶段浙江‘统购统销’的管网运营模式显然已不符合油气体制改革的要求,相较于江苏、广东等省,浙江省网效率明显低下,且省网之外,各支线管网层层加价推高浙江气价,均有违于当前油气改革大势。”一位不愿具名的受访专家向记者指出,因此,浙江的这一波改革操作不过是缩短了与国家管网公司改革的差距。
浙江有条件推进天然气完全市场化
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管道气交易部负责人熊伟看来,当前,包括浙江省在内的江浙沪、广东省区域经济发达、管网、接收站设施完善,天然气市场培育形势较好,且无保供压力,是当前最具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条件的地区。
“浙江天然气市场已经开始为完全市场化做准备了,其具备这个条件就是因为浙江省管网基本独立于‘三桶油’之外。”有石油系统内熟悉情况的浙江人士亦向记者表示。
工商信息显示,浙江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浙江省天然气公司”)集天然气管输和销售业务为一体,浙江浙能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下称“浙能管网公司”)则从事天然气管道的投资与建设。浙江能源集团(下称“浙能集团”)旗下浙能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浙江省天然气公司、浙能管网公司40%和100%股权,浙江省天然气公司另外60%股权则由中海油、中石化各自持有30%。
作为浙江省天然气供应的主力军,浙能天然气集团还同时管理着27家城市燃气子公司。除现有建成投运的超1800公里省级天然气管网外,还拥有超5000公里的高中低压城燃管线,是典型的省级“巨无霸”天然气运营企业。
有不愿具名的石油系统人士向记者直言:“浙江省管网特别之处在于第一大股东是浙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法人基本上均由浙江地方派出,这意味着管理权、调度权、财务权实际都掌握在浙江地方手里,中石化和中海油所拥有的股份合计虽然超过浙能集团,但奈何是两家独立核算的企业,谁也指挥不了谁。多年来中海油、中石化只是提供资源保障,中石油因没有参股更是被排除在外。”
如此,即便中海油和中石化在浙江省网公司的股权移交给国家管网公司,从而使得浙江省天然气公司被国家管网公司控股,但浙能集团掌控的天然气管网资产依然具备与国家管网公司在浙江省内竞争的实力。
“届时,如果浙江省内有两家管网公司并存,因为存在竞争,必然会刺激省内天然气管道建设提速。虽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地重复建设,但整体而言,多主体激烈竞争的结果将促使浙江局部的天然气彻底市场化,促进天然气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最终将使老百姓享受更多实惠,这无疑比一省一家垄断强。”这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道。
力将改革红利向终端释放
记者了解到,2019年,浙江省级天然气管网输气量达到117.8亿立方米,与2018年的110亿立方米相比,同比增长超过7%。
对此,浙能集团在其官方新闻稿中表示,随着全省“多气源、一环网”的格局逐渐完善,其可最大限度发挥天然气调峰水平,优化资源调配,有效保障浙江省供气安全。而这正是在2019年全国天然气消费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浙江依然保持了省级管网输气量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浙江天然气“十三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该省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160亿立方米。相较于2019年150亿立方米的消费量,2020年该省天然气消费增幅只需达到6.7%即可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业内预计,浙江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是大概率事件。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浙江如此大力推进省内天然气体制改革有何动力?或可从上述《方案》略知一二。
《方案》明确,通过“鼓励管道天然气上下游企业开展直接交易,不断扩大代输试点,切实降低企业用气成本”,今年全省管道天然气上下游直接交易规模争取达到30亿立方米以上,降低用气成本3亿元以上。
“原有全省一张网模式下降低输气成本难度很大。而通过成立独立的省网公司,推动上下游直接交易,则有望通过合理规划与调度,减少交易环节,降低输气成本。这样一来,浙江终端用户的气价必然会有所降低。”中海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综合规划资深工程师许江风向记者分析称。
针对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工作要点》亦特别明确,改革过渡期实行政府主导的价格联动机制,建立终端天然气价格向市县主要领导通报制度,并于2020年建立天然气价格第三方监测评估机制。
“在现阶段,由浙江省政府层面直接主导此轮试点上下游合同签订及履约,有助于建立起上下游协商定价的市场化机制。”熊伟认为。
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理事姜勇同时指出,所谓“建立终端天然气价格向市县主要领导通报制度”潜台词就是政府要深入直接管控价格。
“在市县政府部门把关终端天然气价格的情况下,势必要从照顾民生角度出发,抑制价格上涨,这意味着终端气价会逐步走低,促使天然气降价让利于民,让老百姓获得天然气体制改革的红利。”姜勇进一步分析认为。
仍存较多不确定性
熊伟指出,浙江省近日发布的《方案》,可视为年初下发的《工作要点》的配套措施,主要条款直击要害,可实施性很强,配套政府亲自推动,必将对天然气市场化推进发挥有力支撑。但尽管如此,“在实际操作层面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比较突出的问题即是,浙能集团作为长期盘踞一隅的省级巨无霸天然气运营企业,肯定不会“甘愿”。如此一来,在浙江省内成立独立的管网公司,就如同国家将“三桶油”的管道资产分离出来成立国家管网公司一样“难产”。
对此,确有浙江省内燃气企业人士向记者直言:“实际会遇到很多复杂问题。”
“关键问题在于这次改革只是限于浙能体系内的改革,还是要将省级管网从浙能体系独立出来,成立一家类似于国家管网公司这样的独立省网公司,之后再融入国家管网。”有不愿具名的天然气行业资深专家向记者直言,“但如果只在原有体系下改革,则相当于换汤不换药,改革成效无疑大打折扣。”
对此,截至目前浙江省尚未有官方表态。对于记者的采访请求,浙江省能源局、浙能集团均未予置复。
而有鉴于浙江省管网改革目前尚未落实到资产并购层面,另有天然气行业智库专家也认为,如果省网的运行规则仍坚持原来的“一张网、六统一”,浙江输气成本的降低也只不过相当于在原来基础上打个有限的折扣而已。
谈及改革将会在何种程度影响浙江的终端气价?这位专家直言,降价是必然,但降幅多少不确定,“即便是完全市场化的情形,如果降价对提振消费程度有限,降价幅度也是有限的。而从另一个视角审视当前的降价,其只是供大于求下的企业‘不得不’行为,不能夸大认为是改革的直接红利。”
有鉴于此,更有业内人士直言,“我不觉得浙江管网改革具有自身内生动力,浙江或只是主要在资产权益上,希望搞一体化小垄断(类似‘浙江版中石油’),同时也争取在与国家管网公司的博弈中占得更多优势。”
“成立省网公司就要把全省除城镇燃气管道之外的管道资产真正统筹起来,成为一个公共的天然气运输平台,并平均管输费,同时一定要接受国家管网公司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进行热值交易。对浙江而言,这才是降低天然气管输成本的关键。”许江风认为。
此外,熊伟建议,浙江省需借助天然气交易中心核心枢纽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政府有形之手逐步归还市场,为天然气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创造条件。(■本报记者 仝晓波 实习记者 齐琛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