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业全面放开之后
动力电池产业全面放开之后 “动力电池行业的狼来了。”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一则常规目录让行业内发出这样的感慨。 根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
“动力电池行业的狼来了。”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一则常规目录让行业内发出这样的感慨。
根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9年第11批)》,搭载外资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将首次在中国获得补贴。这意味着,继今年6月份电池“白名单”废除后,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正式向外资开放。
此次公布的推荐车型中共有26款乘用车,其中纯电动汽车22款,包括即将国产的特斯拉纯电轿车。目前,特斯拉国产后的电池供应商花落谁家尚不明晰,不过进入补贴目录之后,相关车型大概率将获得补贴。除了特斯拉之外,外资品牌奔驰、丰田也都进入了推荐目录。
过去几年内,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与所选择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强相关,搭载电池“白名单”企业生产的电池并进入上述推荐目录,是获得补贴的第一步。因此,近年来以特斯拉为主的进口新能源汽车,一直未有补贴,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动力电池企业,也享受了几年的快速发展“窗口期”。
但产业的真正成熟离不开市场检验,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与保有量的逐渐增加,相关部门也在引导产业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补贴逐年减少,2020年底将完全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动力电池“白名单”也在今年6月下旬宣布废除。
显然,在补贴完全退坡之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首先面临来自外资同行的竞争,动力电池行业首当其冲。
外资电池彻底放开
从最新公布的目录看,特斯拉、奔驰、丰田等外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都进入了补贴序列。其中,特斯拉进入目录的车型申报了两个版本,对应不同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
特斯拉的同一款车型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这或在一定程度上与特斯拉选取的供应商不止一家有关。今年以来,特斯拉被曝与多家动力电池企业达成了“不排他”协议,“绯闻”对象包括宁德时代、LG化学等。
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一直扑朔迷离。电池中国网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的一篇报告指出,入选推荐目录的特斯拉车型,搭载的是“特斯拉(上海)自产的三元电池”。
特斯拉的确一直自产电池模组,不过电芯将由谁提供?一位长期观察特斯拉的人士对智库君分析,该车型之所以出现两种能量密度,是因为搭载了松下和LG化学两家公司的电池单体(即电芯)。
“这是首次出现搭载国外电池单体的车型进入补贴目录的情况。”该人士指出,除了特斯拉,北京奔驰和广汽丰田的两款车也都进入了补贴目录,它们搭载的也都不是国产电池。
特斯拉并未回应具体使用哪家公司的电芯,但自从动力电池“白名单”废除以来,外资企业生产的电池以及搭载这些电池的汽车进入补贴目录,只是迟早的事。
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将搭载获批企业生产的电池作为拿到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基础性条件,此后工信部先后发布四批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目录(即“白名单”),为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筑起了一道“墙”。
信息显示,入选的57家电池厂商均为本土企业,而此前上汽、长安、奇瑞等多家车企使用的松下、三星、LG化学等日韩电池厂商均不在列。由于与补贴挂钩,这些外资电池企业只能暂时退出了中国市场。
不过,“白名单”早已与行业发展情况脱节。智库君此前了解到,在实际操作中,“白名单”执行并没有那么严格,部分没有使用“规定”电池的车型,也进入了工信部的产品目录,与此同时,随着市场集中度提升,部分“白名单”中的企业却已经缩减业务甚至破产。
业内分析认为,取消电池“白名单”、向外资放开动力电池市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的关键一步,只有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入局,才能更快地增加产能并以降低成本,实现新能源汽车的真正发展。
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放开“白名单”之外,逐渐退坡的补贴更是推动行业市场化的直接举措。近日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动力电池企业优化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降低成本是关键
在行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近年来国内一批动力电池企业迅速成长,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也包括近期登陆科创板的孚能科技。其中,宁德时代已经成为业内“霸主”,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提升至51%。
在市场逐渐放开的趋势下,外资动力电池企业也纷纷在中国进行了布局。2018年,LG化学在南京落地了动力电池投资项目,松下也计划在大连工厂专门制造用于电动车的电池。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国产后的电池供应商,松下和LG化学都是热门传闻对象。其中,松下是特斯拉“熟悉”的合作伙伴,美产特斯拉便是由松下供货。
特斯拉的“举棋不定”和“两手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动力电池行业竞争之激烈。而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了几年的本土品牌,这一次能否直面外资品牌的竞争呢?
一位接近动力电池行业的人士对智库君表示,外资动力电池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技术与成本控制,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壁垒”。以松下为例,有产业分析指出,尽管同样生产的是三元锂电池,但松下采用的是另外一种配比的原料,可以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降低成本。
不过,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随着规模提升,国内动力电池的成本也在逐年降低。以宁德时代为例,2015年其动力电池系统价格为2.27元/Wh,2018 年降至1.16元/Wh,年均复合下降约20%。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也在降本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例如,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都在研发CTP(Cell to Pack,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技术,试图用更精简的电池包内部设计来提升电池性能,亿纬锂能等企业也在年报中表示要提升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来提升良品率,降低成本。
CTP技术尚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不过近期有消息显示,宁德时代的CTP电池包已经进入批量导入商业生产的阶段。在12月6日宁德时代与北汽新能源深化战略合作的签约仪式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CTP技术将覆盖到北汽新能源现有和即将推出的全部主流车型。”
提升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是关键法门,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即将迎来市场的真正“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