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氢能成新一轮能源技术变革方向,已有十多家央企入局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9-11-28 09:10:54
热度:

氢能成新一轮能源技术变革方向,已有十多家央企入局中国氢能产业方兴未艾,吸引众多央企纷纷布局。“未来要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能源供给系统,氢能是重要载体。”

中国氢能产业方兴未艾,吸引众多央企纷纷布局。

“未来要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能源供给系统,氢能是重要载体。”在11月26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上,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于士和指出,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已成为新一轮世界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

2018年以来,国内氢能产业升温,大量企业跨界进入,央企步伐尤为猛进。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工业能源领域已有12家央企涉及氢能业务布局,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化集团、宝武集团、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三峡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等。

2017年5月,国家电投集团成立了氢能领域专业化的二级单位——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将氢能作为重要发展业务。

国家电投氢能公司董事长李连荣在会上表示,未来能源将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电氢体系,其中,终端能源将以电能和氢能为主。

目前,国家电投氢能公司正开展氢能技术研发、制氢站与加氢站的建设以及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三方面业务。

针对后续在氢能领域的研发工作与安排,李连荣称,公司计划2019年底完成100KW燃料电池及系统实验室测验,具备上车条件;2020年底,完成上车测试,电池中试定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他认为,中国氢能产业当前的任务是打造氢能技术研发体系,形成自己的氢能产业链,催生氢能经济的规模发展。

中石化新兴业务研究与规划专家邢璐也持相似观点。

他表示,氢能可以将过剩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其它能量介质储存,在长周期、大规模储能方面独具优势,且使用广泛灵活,既可以重新发电并入电网,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移到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能源系统的弹性和安全性。

在邢璐看来,氢能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能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催生新产业链,对促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未来能源技术变革和能源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

今年下半年以来,中石化在氢能领域已有多项动作。7月,中石化在佛山建成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11月初,与法液空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将成立氢能公司;11月18日,其位于上海的西上海油氢合建站和安智油氢合建站,实现竣工并试运行。

李连荣同时指出,因起步较晚,中国氢能产业发展仍面临较多问题。比如,国家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关键技术积累较少,政策、法规、标准不完善,行业秩序未建立等。

为此,他建议,首先国家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其次要加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与应用支持力度,还应完善政策、法规、标准,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指导意见,形成宏观政策法规文件。

“将氢能管理逐渐从危化品中分离出来,纳入到能源体系进行管理。明确加氢站的审批流程,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他说。

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肖芳锋在会上表示,2019年是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市场化示范阶段,预计2020年前后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肖芳锋指出。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7月,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仅完成了1176辆和1106辆,但同比分别增长8.8倍和10.1倍。

受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偏高、加氢站等技术设施匮乏等因素影响,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仍集中在客车和专用车领域,乘用车领域暂时还未实现装机量。

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显示,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中国加氢站将超过1万座,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