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春梅 我国应在技术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发展氢能产业
景春梅 我国应在技术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发展氢能产业从去年开始,氢能在国内的热度就逐渐升温,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氢能发展规划,中央政府也在酝酿制订相关规划,氢能的商业化正在加速。作为中国最
从去年开始,氢能在国内的热度就逐渐升温,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氢能发展规划,中央政府也在酝酿制订相关规划,氢能的商业化正在加速。
作为中国最顶级的官方经济咨询机构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从去年年初就开始关注氢能发展,并成立了以信息部副部长景春梅为组长的课题组,专题研究氢能在中国的发展问题。
景春梅认为,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出现虚火现象,在关键技术还没有突破的时候,各地一拥而上,将造成资源的浪费。
景春梅表示,我国应在技术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发展氢能产业。各地政府发生氢能产业,应考虑自身的实际能力;对氢能产业链企业来说,应扎实做好技术研发,找好定位。
《能源》:据统计,至少已经有36个地区(省市级)出台氢能和燃料电池的产业的相关政策,怎么看这股氢能热?
景春梅:我觉得有点热过头了。地方政府发展氢能产业一定要有系统性的考虑:氢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储运如何解决?可否摆脱“补贴依赖症”商业化运营?这些都是必须提前思考清楚的问题。
目前氢能源产业还不具有经济性,在产业的发展初期,需要政府必要的补贴进行支持。地方政府一定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种可持续性涉及到地方政府财政实力,氢能产业至少5年内无法在没有补贴的状况下商业运行,地方政府发展氢能,要算好账,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持氢能的发展。
其次,发展氢能要解决氢的来源问题。第一优先的是工业副产氢,但工业副产氢大多已经确定使用用途,到底有多少富余氢来用于氢能产业发展?这方面我们的底数还不清,需要摸清家底;第二是在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富余的地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但经济性还要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考量。
如果不考虑碳排放,目前煤制氢是成本最低的,但控制碳排放对我们是硬约束,如果考虑碳捕集利用,全成本就会很高。至于天然气制氢,那就更不可取了。因此,氢从哪里来,是否具有经济性,是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第一要务,在氢源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产业发展肯定是难以为继的。
《能源》:现在都是地方规划,可以期望国家会出台政策,补贴氢能产业吗?
景春梅:氢能及燃料电池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符合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导向的,在产业发展初期国家给予一定补贴是必要的,但指望像电动车那样大规模补贴不现实。国家财政补贴只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一定会退坡的,今天补是为了明天不补。有过去一些行业骗补、套补的前车之鉴,相信今后财政补贴一定会更加审慎理性,钱会花在刀刃上。企业应着力打造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不可再寄希望于躺在国家财政补贴上。
《能源》:中国在氢能技术研发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如何赶上?
景春梅:今年5月底我去日本考察氢能产业。日本通过隶属于经济产业省(METI)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组织产业链龙头企业参与,汇聚政产学研用力量集中进行科研攻关,知识产权内部共享,有助于快速实现技术突破,也避免了分散研发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
反观国内,近年来企业自主研发意识增强,不少涉氢企业都瞄准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发力,但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技术路线各异、专业人才稀缺、圈内互相挖人现象突出。
我认为应该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我国应发挥新型科研举国体制优势,在氢能顶层设计中充分发挥国家能源委的高层次协调机制,统筹各部门政策和资金资源形成合力,集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大对氢能产业基础研发的财政资金投入,优先支持自主创新。我国一定要在技术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发展氢能产业,在自主技术突破前,不宜大规模推广终端应用,靠国外技术的“拿来主义”不可取。
《能源》:日本丰田主推的是氢能乘用车,国内氢能源汽车却集中在商用车领域,怎么看这一现象?
景春梅:车型推广没有优劣,主要是要立足国情。我国的电动汽车起步较早,在乘用车领域应用得很好。相对而言,氢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长,加氢时间短,而且耐低温,这些特性比较适合在物流车、跑长途的出租车或者公交车,还有作为城际交通工具使用,比较适合做商用车,这恰好与电动车形成互补。因此,对我国现阶段而言,从商用车领域率先推广氢能源车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待今后条件成熟时再扩展到乘用车。同时,应不断深化认识,扩展氢燃料电池的应用领域和范畴,在发展氢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应鼓励多元化示范,因地制宜扩展其在船舶、航空、建筑、化工、能源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能源》:如果有企业要进入氢能产业,你会有什么建议?
景春梅:企业首先自己心里要有数,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我觉得企业最好是去做国内特别需要突破,又很少人去做的某个产业环节。比如像燃料电池的电堆,基本上大企业都在攻关,小企业就没有必要也去做电堆。小企业可以采取差别定位,采取类似“寄生”或“跟随”战略,为大企业做配套,为制、储、运、加、电堆等产业链环节提供稀缺零部件或配套服务,把一个小领域做精做透,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样只要产业还在,大企业不倒,小企业就会健康发展。日本有很多家庭作坊式的百年老店,采取的都是这种战略,不失为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的一种智慧。
上一篇:屹立南海擎天柱,逐梦海洋筑辉煌
-
我国低碳能源发展思考2024-08-16
-
发改委:首季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定增长 趋势乐观2024-08-16
-
远光软件投资武汉子公司 “抢”人才、谋外延发展2024-08-16
-
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趋大 弥补现有能源结构不足2024-08-16
-
林伯强:节能减排或成能源互联网领域最快实现内容2024-08-16
-
2014年丹麦风电发展势头迅猛2024-08-16
-
工信部:5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设备成为风电发展的重点方向2024-08-16
-
生物质颗粒推动我国绿色能源向前发展2024-08-16
-
农业部1亿美元投资推动美国生物质能发展2024-08-16
-
林伯强:节能减排或成能源互联网领域最快实现内容2024-08-16
-
财政部:节能减排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不得挪用2024-08-16
-
【两会】关于落实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的三方面建议2024-08-16
-
Maxwell畅谈超级电容行业未来5年发展前景2024-08-16
-
生物天然气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24-08-16
-
“数享生态,智创未来” 第二届燃气行业产业联盟·818峰会圆满成功!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