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钢铁业须加快去杠杆降成本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9-11-13 16:15:57
热度: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钢铁业须加快去杠杆降成本从结果看,去产能确实压减了中国过剩的钢铁产能:2006年以来中国压减粗钢产能超1.5亿吨(不含地条钢),到2018年底,已提前完成&

从结果看,去产能确实压减了中国过剩的钢铁产能:2006年以来中国压减粗钢产能超1.5亿吨(不含地条钢),到2018年底,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确定的钢铁去产能1.0亿-1.5亿吨的上限指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解决全球钢铁过剩问题做出贡献。

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工业的主体,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钢铁行业则是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基础产业,也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在保持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出现了产量大幅增长、进口铁矿石价格急剧上升、行业利润明显下滑等情况。

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而建设世界钢铁强国,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推进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实现钢铁工业转型升级,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什么?如何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化升级?新京报对此专访了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

  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

【声音】

1.未来的钢铁智能制造应该形成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的产业生态,实现数字化汇聚、网络化共享、平台化协同,使得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有很大挑战,任务艰巨。钢铁行业仍须加快去杠杆、持续降成本,弥补在高端产品、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短板,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钢铁智能制造应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

新京报: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但近期数据显示,我国钢铁行业出现了一定波动,目前钢铁行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钢铁行业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

李新创: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钢材需求总量进入平台期,呈稳定波动发展态势。国际钢材市场贸易保护主义蔓延,竞争将更加激烈,钢铁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贸易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世界钢铁的产业形态、生产经营、发展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钢铁材料与其他材料之间呈现既互相竞争又协同融合的大趋势。铁矿、焦煤等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增强,对价格波动的影响明显加大,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

从国内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中国单位GDP钢材消费强度明显下降,钢材消费总量进入峰值弧顶阶段,中长期总体趋于下降。

未来,钢铁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我将其总结为深入推进“九化”(即绿色化、有序化、品质化、标准化、差异化、服务化、智能化、多元化、国际化)协同,重塑产业价值链。

新京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钢铁行业如何进一步推进产能结构升级?

李新创:近年来,我国钢铁产能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有一组数据可以体现:我国已经全部淘汰400m3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工信部规范企业范围,截至2018年底有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403座,其中300吨级14座,精料冶炼、高风温、高顶压、高富氧、大喷煤等高效炼铁技术普及推广。

未来我国钢铁产能结构升级应重点考虑的方向,是统筹考虑市场、资源、环境、布局等因素,进一步进行技术融合和提升。首先是要稳步提高电炉钢的生产比例。与高炉-转炉长流程比较,电炉短流程具有明显的节能环保优势,随着国内废钢资源趋于充裕、电力条件逐步改善,应引导工艺流程结构有序稳步转换,提高短流程电炉钢生产比例。

其次,应发展高效智能化冶炼技术。例如转炉一键炼钢+自动出钢、电炉连续加料+废钢预热、连铸无人浇钢、高效连铸连轧等技术,这对于提高冶炼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还可以应用探索新工艺新技术。例如高效长寿高炉技术、非高炉炼铁技术、高拉速无缺陷铸坯技术、无头轧制技术等。

新京报:智能化是我国制造业转型的一大方向。钢铁智能制造应该如何发展?目前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李新创: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智能化水平进步明显,信息技术在钢铁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化,企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钢铁行业智能化发展仍然困难重重。首先,我国钢铁行业数字化网络化还未普及,智能制造就绪率不高。其次,“拿来主义”较为普遍,缺乏创新积累,未充分考虑中国企业自身的区位特征、产品定位、企业文化等实际情况。另外还存在缺乏顶层规划、系统集成性的问题。

我认为,未来的钢铁智能制造应该形成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的产业生态,实现数字化汇聚、网络化共享、平台化协同,使得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强基-固本-提智”工程,用三到五年时间在行业内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网络化,并在计划、质量、成本关键环节实现智能决策支持。二是突破数字化关键技术。采用产学研用模式,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钢铁领域的应用。三是培育专业机构,搭建行业性的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创业型机构稳步发展壮大。四是推动专业人员智能转型,在全行业开展智能制造培训工作。

钢铁行业应弥补高端产品等短板

新京报:钢铁行业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对钢铁行业发展有何影响?

李新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首先是统一了思想认识。此前关于“钢铁产业是否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存在很多不同的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对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判断,坚定了“壮士断腕”去产能的决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了困扰钢铁行业多年的“地条钢”问题。去产能推进实施过程中,查处了700多家涉及“地条钢”的企业,约1.4亿吨的产能已全部拆除、查封,有效净化了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力抑制了违法违规的新增钢铁产能项目。之前,钢铁产业几度陷入项目越限越多、产能越关越大的怪圈,去产能的推进实施,有效关住了新增产能等违法违规项目进入钢铁产业的大门,真正管住了扩大产能的源头。

从结果来看,去产能实实在在压减了中国过剩的钢铁产能:2006年以来中国压减粗钢产能超过1.5亿吨(不含地条钢),到2018年年底,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确定的钢铁去产能1.0亿-1.5亿吨的上限指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解决全球钢铁过剩问题做出了中国贡献。

从对企业的影响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钢铁企业树立了新发展理念,依靠创新驱动提升有效供给。“十三五”至今,共有282项产品的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实物水平,共有20项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实物质量水平。整体来看,钢铁行业效益出现大幅回升,市场信心显著增强。2018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利润2863亿元,同比增长41.1%,利润率达到6.93%。

未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有很大挑战,任务艰巨。钢铁行业仍须加快去杠杆、持续降成本,弥补在高端产品、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短板,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新京报: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在钢铁行业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如何兼顾资源和环境效益?

李新创:我认为,在环保要求日益趋紧的形势下,钢铁行业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资源再利用程度,例如在生产中进行环保转化,以及探索高附加值再利用方法。

在废气利用方面,钢铁企业可以考虑例如活性焦这类工艺,在处理二氧化硫的同时,将废气转化为硫酸这类资源,可以实现再利用;针对二氧化碳,还要从源头减少、末端再利用方面考虑,例如可以减少冶炼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积极探索碳捕获和封存等再利用项目。

另外,在废水利用方面,钢铁行业应在节约用水的基础上,实现废水循环、阶梯、分类使用。在固废利用方面,目前水渣再利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下一步还应继续推广钢渣等其他废物的再利用。例如钢渣经磁选筛分后的尾渣,可以再次加工利用,代替石材进行铺路或替代水泥等建筑原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