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及三季度主要金融数据均平稳增长甚至超预期增长
9月及三季度主要金融数据均平稳增长甚至超预期增长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本周是三季度多项重要宏观经济数据的集中发布周。昨天(15日)下午,央行发布了9月份以及三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本周是三季度多项重要宏观经济数据的集中发布周。昨天(15日)下午,央行发布了9月份以及三季度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等。其中,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新增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等主要统计数据都呈现平稳增长、甚至超预期增长的表现。在三季度数据发布会上,央行对此如何解释?数据的增长说明了什么?围绕贷款利率、房地产、通胀等关键词,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又有哪些最新回应?
数据显示,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7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2550亿元和1383亿元。这些数据高于此前市场的预期值。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介绍,这其中有统计口径调整的原因。2019年9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也就是企业ABS)纳入到了“企业债券”指标。阮健弘说:“这些证券大多数都是以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小贷公司的贷款作为基础资产,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这符合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原来没有把它作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而抛开统计口径的调整,9月以及三季度的金融统计数据仍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数据显示,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9万亿元,同比多增3069亿元,创下了2001年有数据发布以来9月贷款新增额的单月新高。同时,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5.2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1个百分点。阮健弘表示,这是实体经济在较强的资金需求和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果:“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增长的韧性比较强。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仍然是比较强的。近期,我们人民银行对全国300多个地市进行了信贷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实体经济当中的微观主体仍有较强的信贷需求,60%的银行认为四季度信贷的需求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第二是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得到加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及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
近年来,每当信贷投放的资金增多,市场就会问,多出来的钱都去哪了?是不是有不少钱去了房地产?这样的疑问去年以来也出现过几次,但数据证明,钱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实体经济。阮健弘表示:“9月末基础设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8.9%,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这个速度是今年以来的高点。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回升,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9月末,人民币的房地产贷款余额43.3万亿元,同比增速已经是连续14个月回落,从增长水平来看比上年末回落4.4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速比上年末回落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比上年末回落10.8个百分点,也是连续14个月回落。”
而自8月16日央行公告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以来,新增贷款利率参照标准的变化会不会很快传导到存量、如何传导,成为市场高度关注的话题。贷款基准利率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吗?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回应表示:“目前根据9月末的数据,银行新发放贷款当中LPR应用的占比到了56%,其中大银行占比会更高一些。央行同时研究存量贷款定价基准的转换。随着新增贷款运用LPR占比的不断提高,及存量贷款转换的推进,未来贷款基准利率的逐渐淡出应当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