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解读《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解读《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2019年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
《中国的粮食安全》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二部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白皮书。白皮书全景式展现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粮食安全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全面介绍中国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实践,阐明中国将坚定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白皮书全文约1.2万字,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组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白皮书通过大量数据和事实阐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白皮书指出,中国立足本国国情、粮情,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白皮书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中国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主动分享中国的粮食市场资源,推动世界粮食贸易发展。不断深化粮农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为促进世界粮食事业健康发展、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皮书最后强调,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遵循开放包容、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努力构建粮食对外开放新格局,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个语种发表,由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分别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介绍和解读《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首先,真诚感谢媒体朋友们对中国粮食安全事业的关心支持!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系统宣示我国粮食安全政府立场和政策主张,增进国内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12个部门单位在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五个方面: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7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白皮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融入其中,作为贯穿指导全篇的鲜明主线。
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正面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20多年来,中国用生动有力的实践,兑现了向世人的承诺。白皮书给出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数据,比如有两个重要指标双双超过6.5亿吨:一是,粮食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二是,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我国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巨大贡献。同时,中国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贫困群众,占全球近1/5的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其中第一个不愁就是“不愁吃”,这在世界脱贫史上也是一个壮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调动种粮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政府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着力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取消相关农产品(5.460, 0.02,0.37%)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进一步放宽农业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在共建“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南南合作等多双边合作机制的框架下,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国际紧急粮食援助。
安不忘危、居安思危,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古训,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理念。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从中长期看,粮食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继续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共同推进全球粮食事业健康发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也有一些粮食进口。请问,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如何?老百姓(75.210, -0.85, -1.12%)的吃饭问题到底有没有保障?
张务锋:
你讲的问题,也是国人十分关心、世人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早在二十多年前,国际上就有人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疑问,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勤劳的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最有力回答,那就是“靠我们自己”。
大家知道,粮食安,天下安。能够吃饱肚子,这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解决好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最根本、最重要的民生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粮情,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巨变。这既保障了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也为全球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这个“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粮食产量高、库存充足。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五连丰”,今年粮食产量有望继续第五年超过1.3万亿斤;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库存充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坚实的。
第二个方面是,市场供应稳、粮食价格稳。多年来,我国粮食市场供应保持充裕,不脱销、不断档。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消费需求,也有效保障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军需民食。与近年国际市场粮价几次“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相比,我国粮价总体保持平稳,在合理区间内小幅波动,这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个方面是,保障能力强、调控能力强。在粮食产能稳步提升、粮食连获丰收的同时,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保供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建立健全,进一步压实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高效协同的良好局面。宏观调控手段更为灵活,政策工具箱更加丰富,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实施政府储备吞吐调节、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粮食宏观调控打出了一套精准高效的“组合拳”,有力推动了粮食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提高了粮食供求平衡质量,提高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以上我讲的三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中国的粮食是安全的,老百姓的饭碗是有保障的。当然,我们也有一些进口,主要是大豆,谷物的进口是为了调节品种余缺。大家也知道,中国是人口大国,从中长期看粮食的供求还是紧平衡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更多的装中国粮。
中新社记者: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政府在推进和完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很明显成效,我们在实地采访中也了解到很多农民朋友都关心怎么样通过种粮来多挣钱,请问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苏伟:
种粮多挣钱,这实际上对保障粮食供给、维护粮食安全也很重要,要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收益。国家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解决粮食品种结构矛盾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加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主要是降成本、抓收购、增收益。
一是,降成本。通过取消农业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财政支农总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8年达到1万亿元以上。通过实施高效节水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
二是,抓收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抓好粮食收购,引导企业积极入市,防止出现“卖粮难”。建立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为种粮农民提供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发了手机APP售粮软件,帮助农民实现网上售粮,满足了农村售粮的需要。
三是,增收益。主要途径是通过发展产业和优粮优价增收益。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种粮农民共享加工转化增值收益。比如,黑龙江省2018年加工转化原粮723亿斤,实现销售收入1036亿元,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湖南的南县发展“虾稻共生”模式,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河南省粮油加工企业建立优质原粮基地718万亩,惠及190万农户。贵州实施特种优势粮油订单种植工程,带动种粮农户创造收益93亿元,惠及115万农户。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进“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优质品种种植。目前优质小麦、稻谷价格比普通品种每斤高出0.1-0.2元,实现了“好粮卖好价、丰产又增收”。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
为了提高大豆的自给率,中国政府从去年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到目前为止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
苏伟: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国,有大豆生产的优势。近年来,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方案》促进大豆生产的恢复发展,有一个明确目标,到2020年力争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亿亩,平均亩产达到135公斤,食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榨油大豆的脂肪含量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大豆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和措施积极推进落实,成效会逐步地显现出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俗话说“仓廪实、天下安”,我们知道粮食储备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多年以来国家一直在这方面加强管理。但是社会上也有一种担心,我们的粮食储备到底实不实、数量够不够?请问我国粮食储备到底能不能保障市场供应呢?
黄炜:
在这里,我首先跟大家通报一个情况。继2001年、2009年之后,今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性粮食库存大清查,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原则,重点检查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一共查了1.7万个库点、19万个货位,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从检查结果初步统计情况来看,我国的粮食库存情况总体上是好的,基本符合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要求。
“仓廪实、天下安”,这句话确实说出了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所以中国政府对于粮食储备工作高度重视。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采取了很多措施,逐步建立起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政府储备体系。特别是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门的粮食储备改革意见,就储备体系、规模布局、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进一步强化储备管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至于记者朋友关心的粮食储备够不够、实不实、能不能保障市场供应的问题,我在这里再介绍一点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粮食储备也相应得到充实。在继续稳定中央储备规模的同时,从2015年开始,按照“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的市场供应需求,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这项举措到目前为止也已经落实到位。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的结构来看,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总结起来讲,我国粮食储备实现了应有的功能,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需要。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刚才张局长说到中国大豆需要进口,美国多年来也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大豆和其他农产品供应来源地。去年以来,中方把大豆作为贸易谈判的一个筹码,这么做是否会影响中国饲料原料的有效供给?包括大豆,尤其是预计明年生猪生产会大幅度恢复,如果双方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我们有没有把握有足够的大豆和其他饲料原料的供应?
苏伟:
刚才张局长也已经说了,中国的粮食供应是有保障的,说这话还是有底气的。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今年夏粮已经获得了丰收,秋粮生产形势也非常好,今年的粮食产量依然有望超过1.3万亿斤。二是中国的粮食库存数量很充足,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一旦有需要,随时可以动用。刚才张局长也提到了,我们也要进口一些农产品,您关注的主要是大豆的问题。进口一些谷物,主要是为了调节品种的余缺。至于大豆,刚才我在回答另外一位记者提问时也提到了,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促进大豆生产恢复发展。因此就粮食供给而言,无论是口粮也好,还是饲料粮也好,应该说市场供应都是有保障的。
经济日报记者:
这次发布的白皮书与1996年粮食安全白皮书相比有一个新的提法,进入新时代,实现粮食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请问,中国在加快推进粮食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方面有哪些措施?
张务锋:
大家知道,产业强、粮食安。随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消费者对粮油消费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近年来,全国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探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两年中国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各地好的做法,我概括起来用“一二三四五(3.380, -0.04,-1.17%)”给你回答一下。
聚焦“一个目标”。以“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为目标。我们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统计的企业达到2.3万户,201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产值超千亿省份达到11个;其中,最多的是山东省,突破4000亿元,江苏省、安徽省、广东省、湖北省、河南省这五个省都超过了2000亿元。各地创建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粮食品牌,涌现出了大批骨干企业,成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服务“两大战略”。就是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粮食精深加工转化,带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粮食供求平衡。
坚持“三链协同”。第一,延伸粮食产业链,增强产业完整性;第二,提升粮食价值链,提高附加值;第三,打造粮食供应链,构建高效便捷的粮油供应网络。
建设“四大载体”。就是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支持一批示范市县,建设一批示范园区,扶持发展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行业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和成长性好、“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这四大载体是: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示范园区、骨干企业。从2017年开始,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在全国启动了优质粮食工程,截至到目前中央财政投入资金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450多亿元,用于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健全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
实施“五优联动”。在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过程中,我们把“优”字贯穿到“产购储加销”五个环节,着力提高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坚持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促进种植结构优化、适度规模经营;做到好粮食卖出好价钱;推广绿色生态储粮技术,建好用好智能粮库;优化粮食加工产能结构和布局,鼓励支持粮食循环经济发展;强化产销合作,畅通好粮油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总的来看,要实现“产购储加销”的协同贯通,做好“五优联动”非常重要,效果也非常好。
大家知道,粮食产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基础性强、涉及面广。今后,中国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资源节约、绿色循环,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持续提高粮食产业综合素质、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效益,全面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产业基础。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已经成功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请问中国在扩大粮食市场开放和加强对外合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世界的粮食安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苏伟:
我想大家已经注意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专门有一部分讲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刚才胡局长在开场的时候也作了简要介绍,也提到了中国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推动世界粮食贸易发展,深化粮农领域的国际合作,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也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我要讲的主要是三点:
第一,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农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取消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广度、深度在不断拓展,成为促进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与世界分享粮食市场资源,2018年进口了2000多万吨谷物和8000多万吨大豆,促进世界粮食贸易繁荣发展。
第二,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响应和参与国际组织的倡议和活动,如每年举办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等活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投资,推广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技术和经验。2013年以来,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参与国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粮食领域的合作。
第三,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积极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开展全方位、高水平粮食对外合作,维护WTO规则,促进形成更加安全、稳定、合理的国际粮食安全新局面,更好地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此外,中国还应有关国家的要求,无偿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粮食援助。
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粮农领域的国际合作,愿与各国分享农业和粮食方面的技术、经验和成果,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维护世贸规则,促进世界粮食安全。非常希望能够早一天看到饥饿和贫困从地球上被消灭掉。
凤凰卫视记者:
粮食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近年来社会各方面对粮食的质量安全也非常关注。请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黄炜:
粮食质量问题老百姓都很关心。总结我们在工作当中的体会,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有“两手”:一手是从生产端开始抓好源头治理;另外一手是从产销端入手抓好全程监管。粮食有很强的特殊性,它既可以直接食用,又是其他食品的基础原料。所以,质量不合格的粮食吃了会影响身体健康,作为原料加工食品也会影响食品安全,所以它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
影响到粮食质量的因素比较多,既有土壤、水源,甚至气候环境这些客观的生产条件方面的因素,也有种子、化肥、农药这些人为的投入品的因素。包括粮食产出来以后,在它的储存、加工、运输过程中,也可能产生质量问题。所以这位记者提出“舌尖上的安全”问题,要解决好,它是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关键是注重我刚才讲的源头治理和后续的全程监管,真正做到从田间到餐桌全流程管好、管住,确保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一是,控制源头。抓好生产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多用有机肥,加强农业的面源污染治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确保粮食能在良好的土壤和水源条件中生产出来,从源头上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粮食。经过努力,我们国家现在实现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负增长。
二是,管好存粮。种粮不容易,储粮也很难。我国是粮食仓储大国,很多粮食在储备的状态。粮食是能呼吸、会发热、有生命的有机体,如果保管不善,就会发生霉变、虫害,本身也会发生品质下降。为了保证质量安全,我们除了大力改善仓储设施条件,还推广应用智能通风、环流熏蒸、低温储存、氮气储粮等先进的、绿色的技术和工艺来确保储存粮食品质良好。
三是,全程监管。一方面,在生产和库存环节要把好监测预警关。粮食长在田里的时候我们就要关注它的质量问题,增加监测的样本量、覆盖面和针对性,及时掌握粮食质量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从我们粮食系统的统计来看,监测样本数量不断增加,去年全年统计达到52万,近五年来的数据汇总统计,比原来增加了31.4%,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是下了很大功夫来做好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粮食质量状况。另一方面,在流通环节我们要把好粮食检验关。对于进出仓库、进出工厂等环节的每一批粮食、每一个粮食经营主体,严格执行粮食质量检验制度,严防质量不合格粮食流入口粮市场。一旦发现质量不合格的粮食,国家有一整套专门规定进行处理,不能随意处置。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发现有些单位和个人工作没有做好,负有责任的话,我们坚决依规依法追究责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粮食质量这件事,事比天大,责任重于泰山。解决好群众的关切和期盼,我们在工作中的体会,最为根本的还是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的要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守住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切实维护好广大消费者、广大人民群众,也就是每位老百姓都关心的“舌尖上的安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这些年来许多老百姓不愿意存粮食了,一旦粮食市场有风吹草动,政府的应急能力和应急压力是非常大的,怎么来保证粮食的供应不出问题呢?
黄炜:
这位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在粮食形势好的时候很容易被忽视。我们在工作当中的体会,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保在平时,更要保在急时,就是有紧急情况的时候,有备才能无患,否则就会手足无措,应对失序。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应急保障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可以用“四个有”来概括:
一是手中有粮。遇到紧急情况关键是手中有东西。在紧急事态发生的时候,可以马上拿出粮食。在这一点上,我前面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讲到了,我们国家充足的原粮储备是粮食应急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应对粮食安全急需时的“压舱石”。除了原粮储备,我们在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能够满足10-15天消费需要的成品粮应急储备。一旦有情况,成品粮在10-15天是能够保障供应的。成品粮储备制度是我们总结经验形成的,可以随时投放市场,保障口粮供应的需要。除了有原粮和成品粮在手里,我们还规划布局了包括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应急储运企业,形成了粮食应急保供网络体系。这样的应急体系可以有效应对地震、雨雪冰冻、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一些重大突发事件。
我这里还有一组数据向记者朋友通报一下。现在,全国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有5704家,每天加工能力138万吨;应急供应网点48831家,日供应能力182万吨;应急配送中心3081个,配送中心本身具备的仓储能力有5387万吨;应急储运企业3492个,这些企业每天的运输能力能够达到113万吨。这组数据能够让大家更好理解什么叫真正的“手中有粮”,而且在应急的时候确实能供得上去。
二是变时有数。如果粮食市场有变化,我们心里要有数。通过加强粮食监测和预警,随时掌握粮食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需要应急处置的问题。有两个数据跟各位记者朋友报告一下,全国有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817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523个,基本覆盖了重点地区、重点品种,能够密切跟踪粮食供求变化和价格动态,做到未动先知、未涨先知。
三是急时有序。一旦供应紧张,我们有预案、有办法,能有序应对。这个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有专门的粮食应急预案,从监测预警到应急处置都有很详细的规定。全国31个省(区、市)也都制定了省级的应急预案,587个市(地)、2440个县也都建立了区域性应急预案。除了有预案,各地还开展了应急演练和培训,保障应急队伍、应急设施在关键时候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四是肩上有责。政府部门要敢于担当,把责任扛起来。现在我们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作用,通过这个指挥棒,把责任逐级逐层压到底、压到位,切实做到各负其责,守土尽责。
归纳起来,我们国家粮食连年丰收,储备数量充足,同时物流效率也有明显提高,监测调控体系也更加成熟完善。所以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做好粮食应急保障工作,请党中央放心,请老百姓放心,也请这位记者朋友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