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煤矿智能化建设“路线图”出炉
省级煤矿智能化建设“路线图”出炉不久前,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亮相的煤矿机器人,向公众展示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近日,煤矿智能化建设再
不久前,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亮相的煤矿机器人,向公众展示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近日,煤矿智能化建设再次迎来新进展——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河南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部署有序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
自国家煤矿安监局将煤矿智能化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后,各产煤大省积极响应,目前已有多个省份率先制定了省级煤矿智能化建设“路线图”,大力提升煤矿智能化水平,用科技手段力促煤矿生产减人、提效、安全。
河南:减水平、减头面、减人员
通过煤矿智能化建设,实现减人、替人、提效,是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河南作为重要的产煤省份,矿井多,井下作业人员多但人均效率较低,发生事故几率高。因此,该省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目标是推进煤矿系统优化,实现减水平、减头面、减人员。
根据《河南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到2021年底,河南省年产60万吨及以上煤矿基本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各生产系统基本实现自动化控制、可视化操作,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年产60万吨以下煤矿,淘汰炮采工艺,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
该《实施方案》还提到,要加大执法力度,不能如期实现目标的冲击地压、采深超千米的煤与瓦斯突出煤矿一律停止生产,其他不能如期实现目标的煤矿,采取停产、限产、核减产能等措施。
山东:冲击地压矿井智能化
“今年国家煤矿安监局首次印发了5类38种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鼓励支持煤矿企业、科研单位、机器人制造单位开展合作,加快技术攻关和研发应用。
其中,建成一批智能化无人(少人)示范矿井,特别是针对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严重的矿井,这些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科技攻关的方向。”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汤家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拥有冲击地压矿井数量最高的山东省,已将煤矿智能化建设作为破解之法。4月16日,山东煤矿安监局和山东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冲击地压矿井智能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冲击地压矿井采掘工作面必须在今年底前实现智能化,大幅减少煤矿高危岗位作业人员,有效防范遏制冲击地压事故,否则一律停止生产。
在此之前,山东省印发《关于加强全省煤矿智慧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的指导意见》,绘制了全国省级层面首个煤矿智能化建设“路线图”。根据安排:到2019年底,山东全省冲击地压矿井全部实现智能化开采,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矿井,在全国煤炭行业树立智能化建设的“山东标杆”。到2022年,煤炭开采基本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力争智能化煤矿达到50%以上,智能化开采产量达到2/3以上。到2025年,全省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井下重点岗位实现机器人作业。
贵州:管理体系较为齐全
贵州省是全国首个建立煤矿智能化建设、验收、管理体系的省份。早在2018年贵州就编制了《2018年煤矿智能机械化升级改造工作安排》,并出台《贵州省煤矿智能机械化升级改造建设与验收暂行办法》,开展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验收。截至今年4月底,贵州省已有326处煤矿实施辅助系统智能化升级,22处煤矿实施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升级,129处煤矿实施综合机械化改造。
不仅如此,为了加速推进煤矿智能化项目建设,贵州省还出台了《关于做好2018年贵州省煤矿智能机械化升级改造奖补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该省煤矿智能机械化升级改造项目进行奖补。目前,贵州省财政厅已经下拨到各相关县级财政智能机械化升级改造奖补资金超过15亿元。可以说,贵州省先行先试,为产煤省份的煤矿智能化建设贡献了制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