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
“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光伏产业是青海的一大支柱产业。8月23日,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高效N型IBC电池组件生产线开始联动调试,
光伏产业是青海的一大支柱产业。
8月23日,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高效N型IBC电池组件生产线开始联动调试,成为国内第一条量产效率超过23%的高效电池及组件生产线,引领着行业向更高端的技术方向发展。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该公司考察时指出,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要做好规划和布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突出规范性和有序性。他希望国有企业带头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
作为三年发展成果的献礼,IBC项目的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地的一项见证。
三年来,黄河公司以清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按照国家电投集团打造光伏全产业链的要求,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率先在国内打造了从多晶硅-切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开发建设运行的完整产业链,成为青海光伏电站开发的主力军。
洁净青海“风光”无限
高原大陆性气候下的柴达木盆地,干旱少雨,风力集中,光照条件好。特别是盆地内分布的茫茫戈壁,成为开发风能、太阳能的理想之地。
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出发,无论向南还是向西,沿途最壮观的景象一定是排列在荒漠戈壁上,一排排巨大的随风旋转的风力发电机和大片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
“青海有充足的太阳能光照资源、丰富的荒漠化土地资源”。
的确,柴达木盆地天气晴朗、水汽含量少、大气透明度好,加之地势平坦,无山峦遮挡,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
盆地内年均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左右,日照百分率为80%以上,年平均太阳能总辐射量为7000兆焦/平方米,太阳能辐射和日照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是我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在倡导绿色发展的今天,这片广袤的“无人区”和辽阔的旷野,自然成为发展光伏产业、风能发电的最大优势。将无尽的风能、光能转变成电能,是青海能源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在共和县、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三地的光伏产业园,一块块光伏电板比肩接踵,在戈壁瀚海中连成了一块静谧的蔚蓝之海,敞开胸怀吸纳着万里晴空中无遮无挡的光束。
“以建设国家绿色能源示范省为牵引,加快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努力实现一个目标、打造两个基地、规划建设两条通道,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全省正着力打好清洁能源发展这张牌。“要持续打造清洁能源产业,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向结构更优、动力更足、实力更强、效益更高迈进,力争早日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自2010年以来,国内一大批光伏发电“巨头”相继入驻格尔木,这里的光伏产业迅速崛起,并在国家和省内政策支持下很快形成了并网、输送等发展光伏电站的先决条件,建成了当时国内最集中的光伏电站集群。青海光伏产业正在领跑全国,甚至全球。
黄河公司在光伏电站的建设运维中,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技术升级,优化了电站技术参数设计,设备选型和配置更加合理,在提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的同时,大幅提高了电站发电效率,降低了系统投资成本。
聚集优势旨在突破
“抓住人才、技术、资金等关键环节,发展好光伏一条龙全产业链。”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黄河公司站在改革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了定位清晰、特色鲜明、产业配套的发展新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聚焦清洁能源,紧紧围绕重要工作、重大改革和重点任务,把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转化为现实发展的优势。三年来,黄河公司把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重大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光伏产业持续壮大、不断变强,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规模体量快速增长,光伏装机达到388万千瓦,比2016年增长55%,占全国集中式光伏电站总装机的3%,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运营商。
——体系布局更加完善,已经形成规划设计、创新研发、设备制造、开发建设、生产运营、能源服务等完整的产业体系,规划引领、科技支撑、上下游协同、多能互补、规模化基地式开发、集约化专业化运维,推动高质量发展。
——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光伏发电成为黄河公司重要的利润支撑,先进技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良好实践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光伏产业聚集要素、带动区域的功能不断提升,“光伏”已经成为青海省、黄河公司的靓丽新名片。
黄河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小平介绍,近年来,公司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针对创新资源分散、要素聚集度低、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黄河公司科技投入平均增长86%,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吸引增加了35名国内外领军人物等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光伏产业科技人员。
“三年间,仅光伏产业新获得17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1项)、注册软件著作权4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49项,取得科研成果50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2项,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水平10项,国内先进水平7项)。”
聚焦光伏科技前沿和行业重大需求,围绕光伏发电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开展技术攻关,黄河公司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正加快实现科技创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目前,该公司研发的高效光伏电池和组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持续全球领先,智能光伏电站从青海走向全球。集成电路用半导体基础材料不仅填补国内空白,还打破了少数国际厂家垄断的局面。
特别是以西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光伏产业发展基地,通过不断地探索走出了一条新能源发展的绿色之路,成功打造出完整的光伏产业制造链,成为我国光伏发展的独特“风光”。
洁净能源造福人类
站在黄河公司共和光伏产业园区的瞭望塔环顾四周,目光所及之处遍地是排列整齐的光伏板,“板天一色”的蓝冲击着眼球,蔓延到天边的场景足以震撼到每位观摩者。
保护生态环境一直是黄河水电人追求的目标。创造性地引入“牧光互补”模式,在光伏电站种植牧草,实现“一草两用”,不仅修复生态,还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更有利于改善环境和气候。
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土流失、加大了水源涵养。植被形成的绿色屏障改善着光伏电站周边的环境,还降低了风沙对光伏电站造成的损害,最终实现了光伏产业带动生态建设的目标。
初秋的黄河公司共和光伏产业园区内,笔直的柏油道路通向主要区域,路旁的新疆杨、青海云杉、珍珠梅等乔灌木随着马路延伸到光伏电站的子阵,齐腰高的牧草随风摇曳。在光伏电站的心脏——升压站及其生产楼、中控室周围等地,一排排黄垂榆、丁香、榆叶梅等生长在主路两旁,处处显示着绿色的生机和生态的力量。
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这里风沙较大,为了保证发电量,每个月都要清洗光伏板,而冲洗完光伏板的水正好又灌溉了植物,植物生长使水土得到更好的保持,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发展清洁能源,“让清洁能源更好造福人民”。
2018年,黄河公司外送清洁能源超过77亿千瓦时,比2016年翻了三倍多。在全省连续三年“绿电7日”“绿电9日”和“绿电15日”100%清洁能源供电行动,黄河公司供应了七成以上的发电量,不断创造和刷新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
目前,黄河公司正在积极打造全球首个“千万千瓦级、水光风多能互补”示范工程。通过深化“水光互补”和“多能互补”技术研究应用,黄河公司在全球创新性地提出“水光互补”理念,将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大的光伏电,调节为安全优质的“虚拟水电”,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建成全球最大的85万千瓦水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电网运行更安全、稳定和经济,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了清洁能源成本。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光伏+储能”将形成一个多元互补能源发电微电网系统,可以实现光伏余电存储,结合储能,达到产能最大化。
黄河公司应用4G网络、智能手持终端、手机APP软件、数字信息等技术,实现“互联网+光伏”的智能光伏电站与大数据分析,建立了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运营新机制,光伏电站实现“集中监控、远程诊断、实施维护”的智能管理模式。光伏发电单位运维人数较2016年降低29%,单位售电成本降幅超过20%。推广光伏清洁机器人技术,发电量提高1.82%。
目前,公司在定点扶贫的羊旗村建成利用光伏发电实现供暖、储能、供水、污水处理、通讯、智能控制为一体的示范项目,下一步拟在青南地区推广,以满足贫困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上一篇: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辟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