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是我们自己要做,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是我们自己要做,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指出要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继续作出应有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转隶到生态环境部以来,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持续推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取得进展,碳市场建设不断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逐步统筹融合,取得积极进展。
一、继续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2015年,进一步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为落实上述目标任务,采取措施持续落实“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完成碳强度下降年度目标。研究“十四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和政策手段。积极研究并组织编制“国家自主贡献进展报告”和“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地方开展各类低碳试点示范,鼓励地方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
2018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8%,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4.3%,为实现“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落实到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有序开展
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农田水利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强化适应行动和实践。2013年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6年印发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在28个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
2018年全球适应委员会成立,我国是共同发起国,生态环境部李干杰部长担任委员。我国积极参与全球适应委员会各项工作,推动建立全球适应中心中国办公室。2019年6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同荷兰首相吕特、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共同为全球适应中心中国办公室举行了揭牌仪式。
三、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职能划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强化了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地方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机构改革后,国务院调整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单位和成员,制定了工作规则,建立了联络机制。2019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机构改革后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对有关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四、碳市场建设继续推进
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目前已陆续发布了24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和13项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组织开展对重点排放单位的历史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碳市场相关法规和政策,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
五、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
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积极支持今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与新西兰共同牵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相关工作,努力推动该领域形成一揽子成果,并积极参与其他领域相关工作。在《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中,提出中国方案,全面引导谈判,维护了多边进程和于我有利的制度安排。积极参与其他多边渠道气候变化议题,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机构的气候变化对话合作。积极组织中-加-欧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参加“基础四国”部长级会议等协调对话机制,气候外交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阵地。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六、努力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每年组织开展“全国低碳日”活动,2019年在江西南昌举办“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推动和鼓励各地创新方式举办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编写并发布年度报告,有关部门和地方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宣传重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和其他重要国际会议期间组织主题边会活动,积极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意识明显提高。
背景资料
气候变化指的是什么?气候变化将对哪些方面造成威胁?
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严重威胁水资源、粮食安全、人体健康、沿海地区安全及自然生态系统。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就气候变化的科学、影响和对策措施进行评估,至今已经发布五次评估报告,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也已经启动。
2019年IPCC发布了《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特别报告》及其决策者摘要,进一步阐明气候变化会加剧土地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威胁粮食安全。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一步发挥好应对气候变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
体制机制方面,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下做好统筹协调,落实好领导小组的各项工作部署,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推动相关工作协同增效,支持地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合力。
目标任务方面,在确保落实“十三五”碳强度约束性目标的基础上,围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认真谋划“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和中长期目标任务。同时加强落实目标任务的基础能力,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管理和统计核算工作机制。
碳市场建设方面,坚持以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定位,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进程,修订完善并印发《全国碳排放权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相关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
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实施并适时更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跟踪评估战略实施效果。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评估试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效果,总结试点经验。深入开展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适应委员会相关活动,支持全球适应中心中国办公室开展工作。
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方面,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和公平原则,继续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同时按照《巴黎协定》要求按时提交国家自主贡献进展报告和本世纪中叶中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
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方面,继续推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长效机制,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方面,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和教育,继续通过“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背景资料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做了哪些努力?
气候变化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国际社会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开放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于1994年生效,成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主渠道,并达成一系列成果。
1997年达成《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
2015年12月达成的《巴黎协定》于2016年生效,进一步明确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大方向和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的相关制度框架。
2017年12月达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为各方履行《巴黎协定》提供了明确指导,2020年各缔约方将正式开始实施《巴黎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