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从中俄东线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9-08-20 11:12:06
热度:

从中俄东线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黑河位于我国雄鸡状地图的“鸡冠”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就从这里入境。截至8月13日,工程北段——黑河

黑河位于我国雄鸡状地图的“鸡冠”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就从这里入境。截至8月13日,工程北段——黑河至长岭段各标段一般线路工程综合进度均在99.7%以上,含站场、穿越工程在内的全线综合进度完成90.6%,中段工程正加快施工组织建设。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基础设施联通的重大工程之一,中俄东线从黑龙江省黑河首站起步,经东北、华北、华东等9省区市,直抵上海白鹤站,俄气借此输入我国。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一项事关供需两侧的系统工程。中俄东线——这条国内段总长3371公里的长输管道投产后,对缓解我国供气紧张起到什么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对我国管道自主创新能力有多大拉升,这些问题备受关注。

思考1:对缓解我国供气紧张局面起到什么作用

380亿立方米和2803亿立方米,前者是中俄东线工程全线投产后,俄罗斯每年向我国计划输气量;后者是我国2018年天然气消费量。380亿立方米俄气占我国2018年天然气消费总量约14%,占我国进口天然气总量的约28%,这对缓解我国供气紧张局面意义重大。

中俄东线包括俄境内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和中方境内段,境内外共6000多公里。中方境内段按北、中、南三段分期建设。北段黑河至长岭段计划2019年12月1日投产,全线建成投产后,将实现俄气资源与我国东北、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地区旺盛的天然气市场需求相对接,并与我国现有区域输气管网实现互联互通。

按照规划,今年年底北段投产后,一期输气量为50亿立方米/年。中段和南段陆续投产后,逐步达到380亿立方米/年的输气量。

随着中俄东线北段建成投运,我国将形成西北、西南和东北三条进口管道气供应格局。在弥补国内天然气需求缺口的同时,与燃煤相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4亿吨、二氧化硫排放182万吨、氮氧化物以及粉尘排放130万吨,将有效改善传统燃煤地区的空气质量。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冯玉军指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投用,对于我国实现天然气进口多元化、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以及俄罗斯进入中国市场、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均具有重大意义。”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立能源多渠道进口方式是一项重要举措。从地域上看,这条从我国东北穿越华北、奔向长三角的进口天然气通道,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区域性供气紧张局面,也可以拉起一条长3000余公里的沿线天然气经济发展带。

思考2:一条能源大动脉如何激活一条经济带

中俄东线建成后,将有助于改变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旺盛的天然气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将弥补我国东北陆上缺少一条天然气输送大动脉的不足,并由此形成从东北到京津冀、再到长三角的广阔市场,有望激活一条天然气经济发展带,促进我国天然气产业整体协调发展。

从中国石油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业整体协调发展来看,为满足中俄东线投产需要,黑龙江省升平储气库正加快建设。作为中俄东线境内首个配套储气库,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此外,中国石油还积极组织平顶山、淮安、楚州、辽河雷61、大港驴驹河、浙江白驹等储气库项目建设,不断加强天然气储备和应急保障供气体系建设,充分运用好包括中俄东线管道气在内的国内外天然气资源。

由于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不均,消费需求不平衡,受输送瓶颈制约,天然气骨干管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中俄东线的建设,也可以从需求侧进一步提高储运调控能力,对于我国天然气管网形成“全国一张网”格局意义重大,将有力推动我国天然气产业链整体协调发展。

从资源禀赋看,东北地区天然气储量并不充足。引入俄气,将有利于东北天然气的利用和发展,同时带动工业、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从地方政府和外部企业的实际行动来看,2018年8月,北京燃气、中国燃气、新奥能源共同参股并成立黑龙江省天然气管网公司,借助建设黑龙江省网以及俄气引入的契机,以期进入东北天然气消费市场。

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天然气利用的主市场。这些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对利用清洁能源来推进绿色发展的需求较高。在京津冀地区,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推进区域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有助于空气治理和环境改善,提高居民幸福指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俄气的引入对这一地区招商引资必将带来重大利好,也将有利于这一区域内天然气发电、绿色交通等新业态、新产业崛起。

思考3:对我国管道自主创新能力有多大拉升

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管材、12兆帕高压力——从这些数据看,我国管道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不断攀上新高度,中俄东线创造了世界上单管输量最大的跨境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新纪录。这一工程也有力支持和拉动了国内气田、管道、储气库、天然气利用项目等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中俄东线被纳入国家重点工程后,要求中俄东线关键设备和技术全部实现国产化,这对我国管道工程建设是一次严峻考验。

着眼于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与施工技术的国产化进程,中国石油组织开展了1422毫米X80天然气管道管材制造、管道断裂控制、管道工程设计施工及装备等一系列技术专题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X80、1422毫米天然气试验介质的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验证了自主研制钢管的安全可靠性。形成13项技术标准,有力推动了我国钢铁冶金、制管、装备制造等基础工业发展。

与此同时,工程线路采用低温零下30摄氏度全自动焊接工艺,取得技术实验成果48项。成功克服了管道沿线冻土、水网沼泽、林带交替分布、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等复杂自然环境给管道建设带来的巨大挑战。

作为我国首条第三代管道,这一工程是中国石油“智能管道”建设试点工程,从2018年至2020年的第一阶段规划目标已经全面实施。通过试点开展数字孪生体应用及区域管网运行优化研究,支持各业务领域数据可视化、专业分析、辅助决策,结合施工管理创新,采用“一体化管理团队+监理+设计+采办+施工”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发挥建管一体化优势,逐步扩大试点智能化应用,进一步强化管道本质安全。

管道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与上个世纪90年代西气东输相比,管道工程建设已经有很大不同,国产化、智能化、输气量成为管道建设重要考量。从中俄东线看,我国管道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促进了管输能力与智能管道、智慧管网建设,管道建设速度在加快,工程质量在提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