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推进新时代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9-07-23 10:09:07
热度:

推进新时代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新时代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基于资源禀赋和长期以来的产业积累,煤炭一直是我国比重最大的一次能源,是满足国家能源需求的基石。从行业发展周期看,自新常态以来我国煤炭行业逐步进入成熟期,但由于利用形式单一和污染严重,煤炭应该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实现宝贵煤炭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煤炭产业逐步进入成熟期

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一是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二是煤炭行业全产业链的科技水平不断上台阶,三是新型煤化工向好发展势头逐步形成,四是煤炭市场化价格机制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近35年的快速增长期,年均增速在6%左右。尤其是2002年至2013年,实现了年均增长超过10%的高速发展。然而,需求过快增长也催生了先进与落后产能并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安全风险居高不下等系列问题。借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产能供大于求,国家自2016年以行政手段强力推进煤炭行业“去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经过3年的努力,煤炭行业总体水平提升,基本恢复到供需平衡状态。

当前的煤炭行业显得更加健康,将以更好的状态从成长期进入行业成熟期,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取得明显成效,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根据《中国煤炭行业“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及后期展望》,2016年至2018年,全国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8.1亿吨,煤炭市场严重过剩、安全风险过高局面得到有效遏制;通过产能置换,用市场化手段加快发展优质产能,“十三五”前3年新核准的优质产能接近2.5亿吨。全国煤矿数量从上万处减少到2018年底的5800处左右。前8家国有大型企业原煤合计产量14.9亿吨,占全国的40.5%。2018年,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产能利用率达70.6%,完成《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的50%。此外,煤炭布局加快向晋陕内蒙古等资源禀赋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2018年晋陕内蒙古新四个省(自治区)原煤产量占全国的74.3%,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二是煤炭行业全产业链的科技水平不断上台阶。

截至2018年7月,全国煤矿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已分别达到78.5%、60.4%,比2012年均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全国很多矿井主要生产系统实现了地面远程集中控制,井下无人值守的机电岗位是2016年的2.4倍。全国已经建成70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截至2018年底,包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新建机组,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系统,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超过8亿千瓦,排放标准世界领先。此外“公转铁”不断推进,铁路运输规模持续扩大;煤场封闭技术全面推广等,实现了煤炭开采、运输、储存到利用的全产业链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三是新型煤化工向好发展势头逐步形成。

以煤制烯烃为主要方向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实现了煤为燃料向煤为原料的利用方式转变,是挖掘煤炭附加价值,打造新型煤炭产业链的重要方向。目前,鄂尔多斯盆地正在逐步形成以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依托煤制甲醇延伸发展的精细化工产业,未来有望覆盖几乎全部的精细化学品应用领域,快速发展的势头正在逐步形成。

四是煤炭市场化价格机制基本形成。

煤炭是能源领域至今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细分领域。近年来,形成的“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比例”的定价机制,为保障煤炭有效供应和价格平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已经成为业界最具影响的市场煤价风向标。港区库存变动已经成为观察市场供需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些表明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基本形成。

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整个能源系统绿色转型的挑战,二是整个能源产业从传统业态向新业态转型带来的挑战,三是长期生产要素投入下降使得煤炭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未来,煤炭需要在行业成熟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此,既要服务经济和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整体需要,又要找准自身的行业发展方向。特别需要重视三个方面的长期挑战。

一是整个能源系统绿色转型的挑战。

能源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也是中国能源转型的必然方向。绝大部分关于中国能源中长期展望的研究都表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降低煤炭消耗比重是首要工作。

当前,煤炭消费峰值是在2014年的42.4亿吨。尽管2018年煤炭消费量达到39亿吨,连续2年小幅回升,但长期来看,在环境治理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导向下,煤炭在发电、工业、居民生活以及公共建筑领域消费比重持续下降的态势不会改变。2035年之前,居民生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低品位供热所需的散烧煤将逐渐被替代。散烧煤需求有望从当前的6亿吨逐步下降到2035年的1.5亿吨;钢铁建材等行业用煤在2035年有望较2015年下降6亿吨;2035年之后,发电用煤预计会被可再生能源发电大幅替代,2050年较2035年发电耗煤预计下降10亿吨左右。综合来看,预计2035年煤炭消费总量预计降至28亿吨,2050年进一步降至15亿吨左右。未来,煤炭行业必须面对传统利用逐步收缩的现实,把握好淘汰落后产能的节奏,避免严重供需失衡。

二是整个能源产业从传统业态向新业态转型带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已经基本解决能源供不应求的问题。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转换,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心将从扩大供给向更好满足能源服务需求转变。特别是新常态以来,由供给驱动形成的,以“能源竖井”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产业业态正在逐步被突破。在“互联网+智慧能源”理念和技术的加持下,电力系统集中与分布式并举,交通出行电气化,为城市提供冷、热、电、气、水,并解决垃圾、污水治理等一揽子服务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逐步出现并快速发展,正在成为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新方向。新业态的出现不仅是能源利用形式的创新,更是以需求侧能源产品、能源服务为核心的全产业链重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鲜有煤炭的身影。作为主体能源,煤炭也必须融入能源新业态,发挥自身资源和成本优势,积极通过技术创新抑制污染排放劣势,在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三是长期生产要素投入下降使得煤炭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012年至2017年,煤炭采选业投资连续5年负增长,2017年投资额2648亿元,仅为2012年的49%。2018年,煤炭采选业投资虽转为小幅增长,但行业长期投资能否稳住仍需要进一步观察。煤炭行业近年来一直强调人员分流安置,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增长缓慢。未来如何扭转行业颓势,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稳定行业投资,留下并培养高水平人才,成为保障煤炭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挑战。

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是就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定位达成广泛共识;二是探索以现有煤电机组为核心打造工业园区综合能源供应新模式;三是加大基础性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投入,探索煤为原料的高端化工产业;四是完善体制机制,理顺跨矿种矿权管理体制,推进煤炭与煤层气资源合理充分利用

实现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原则,既要重新认识煤炭定位,统一思想认识;又要从根本上消除阻碍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恢复行业活力。具体包括如下四方面建议。

一是就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定位形成广泛共识。

要统一认识,明确煤炭减量利用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畏缩不前。要作为能源领域的一项长期工作,也是培育能源行业新动能的重要方向。为此,必须尽快完善碳市场或者征收碳税等市场机制,提高替代能源相对煤炭的经济性,依靠市场力量推进减煤工作。

要统一认识,加快推进煤炭清洁化是能源体系清洁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超低排放技术在重点耗煤行业的全面推广、煤炭的分质梯级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仍需要尽早研发完善,推广应用。这两个方面共识看似矛盾,但考虑到未来即使煤炭利用总量持续下降,到2050年仍有8亿千瓦左右装机规模,且建材、钢铁、化工等传统耗煤产业仍要维持一定规模,这些先进技术的利用,市场潜力依然巨大。

二是探索以现有煤电机组为核心打造工业园区综合能源供应新模式。

当前,我国大量先进燃煤发电机组,基本上都就近布置在电力负荷中心,在完成发电上网的同时,余热也能够供应附近的工业园区,从而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扩大综合能源服务范围并加大深度。

要探索直接为园区供电。相比发电机组先升压上网转一圈后,用户再从电网降压获取电量的传统模式,直供电可节约大半的线损电量。若线损减少3个百分点,就相当于降低供电煤耗10克标煤。

要挖掘工业园区客户需要,开辟其他增值服务,如直供压缩空气等,可至少再提升10%的能效利用水平。

要探索燃煤机组掺烧生物质燃料(包括垃圾)。充分利用煤电机组大容量锅炉炉内温度高、分级燃烧、炉内停留时间长和烟气的稀释作用,可大幅提高能效水平,并抑制二噁英的产生,具有显著环保和经济优势。

要用好中水回用和掺烧(水处理后的)污泥。通过废水集中处置、中水回用、污泥(以及部分工业废弃物)掺烧,实现能源与环境协同处置。

三是加大基础性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投入,探索煤为原料的高端化工产业。

未来应将煤制烯烃等纯化工产业作为主要方向。一方面,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对化工产品的需求量还将持续增加,煤制烯烃可作为我国石油化工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烯烃产品的后续深加工产品范围广阔,产业链拓展空间大。因此,应积极推进新材料基础性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投入,针对不同煤质设计出原创的高端化工工艺过程和技术路线,拉长产业链;积极利用循环经济思路丰富产业链;加大投入突破煤化工高耗水障碍,在中西部煤炭富集(特别是不易运出的新疆煤炭资源和不易长距离运输的褐煤资源)、水缺乏区域,实现以煤为原料的高端化工产业创新发展。

四是完善体制机制,理顺跨矿种矿权管理体制,推进煤炭与煤层气资源合理充分利用。

我国1200米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16万亿立方米,但目前来看,煤层气开发增长缓慢,2017年煤层气利用量仅有44亿立方米,到2020年预计仅有70亿立方米,难以完成天然气“十三五”发展规划任务要求。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除了财政政策支持外,更重要的是理顺跨矿种矿权管理体制,彻底解决煤炭煤层气矿业权重叠问题,统筹煤炭与煤层气矿权管理,提高资源采出率。

作者李继峰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陈东波为浙江能源集团计划发展部主任工程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