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进入“饱和竞争”阶段
新能源汽车进入“饱和竞争”阶段 核心阅读: 跨国车企的加入势必会搅动新能源汽车市场,让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压力,我国自主品牌车企要做的不是收缩业务和退出,而应是抓住机遇,尽快提升
核心阅读:
跨国车企的加入势必会搅动新能源汽车市场,让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压力,我国自主品牌车企要做的不是收缩业务和退出,而应是抓住机遇,尽快提升产品力。
日前,宝马集团宣布,将比原计划的2025年提前两年,即在2023年实现25款新能源车型的布局。同时,将“从现在起”开足马力,全面迈向电动化。宝马集团新能源汽车布局“提速”足以让我们管中窥豹,见一斑而知全貌。近年来,各大汽车巨头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角逐愈演愈烈,如何应对这一激烈竞争也成为我国自主品牌车企亟需解决的问题。
跨国车企密集布局新能源汽车
事实上,随着世界各国各地排放法规要求愈加严格,各国相继研究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全球主流车企早已确定了各自新能源市场战略。尤其是2020-2025年成为这些车企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关键时间节点。
据媒体报道,奔驰计划在2025年之前推出10款电动汽车,销量将会占整体销量的15%-25%左右;宝马计划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其总销量的15%-25%;大众表示在2025年前会有30款电动汽车上市,电动车年销量达到200-300万辆,占总销量的20%—25%;福特计划到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占福特全球总销量的10%-25%,且未来新能源车将以插电式混动以及混动技术为主;沃尔沃则计划在2025 年售出100万辆新能源汽车。
氢燃料电池汽车同样是汽车巨头们的关注焦点。记者整理资料发现,奥迪、宝马、戴姆勒、通用、起亚等全球汽车制造商,都已陆续开发出燃料电池汽车概念车。而在燃料电池汽车上投资甚笃的丰田,更是计划2020年实现3万辆以上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量。
“眼红”中国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汽车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庞大的市场吸引了全球车企目光,有不少车企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制定了销售计划。
其中,大众集团早已制定了其在华销售计划, 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在华销售新能源汽车40万辆、2025年销售150万辆的目标;福特也计划 2025年前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全面的电气化解决方案。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200万辆,中国市场的销量就达到了125.6万辆,占比高达63%,足以证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的市场环境,非常有利于跨国车企发展。
2018年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确定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在汽车制造领域,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外资车企可以增持合资公司股份,特斯拉则直接在上海建立了超级工厂。跨国车企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信心不断增强。
自主品牌危机并存
面对有备而来的重量级汽车巨头,中国本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地位如何?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 1-5 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的车企中,有一半是属于中国车企,其中,比亚迪1-5月共售出 11.5 万辆汽车,排名第一;上汽集团和北汽新能源分别以 4.79 万辆和 3.94 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三和第四;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分别以3.6 万辆和 2.38 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七和第十。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销售成绩亮眼,但在销量榜单中,目前中国品牌的车型绝大多数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而国外品牌的车型是面向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随着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以及政府补贴的退出,可以预见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市场也将进入残酷的饱和竞争阶段。
那么,一旦该节点到来,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集中发力,中国车企能否有力应对?中国汽车产业还能实现“弯道超车”的初衷吗?
一位不愿具名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从业者告诉记者,跨国车企的加入势必会搅动市场,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但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也不必“过分紧张”。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初期,依托早期的市场政策,发挥成本和价格优势,不少品牌已经树立了较好的形象,“把品牌打了出去”,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中国汽车市场应用场景复杂,本土的企业肯定是最了解本土市场的,也能够更迅速地应对市场变化、更贴近中国细分市场的需求,这些都是中国品牌车企的最大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开放的市场和技术竞争将会加强技术创新,加速市场推广,加快成本下降。
业内人士表示,面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自主品牌车企要做的不是收缩和退出,而应是抓住机遇,聚焦技术、产品、创新等,全面实现核心技术提升,关注自身产品布局,把握好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不断突破。(■本报实习记者 赵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