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中企参与的黑山莫祖拉风电站项目投入试运营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9-07-02 09:00:29
热度:

中企参与的黑山莫祖拉风电站项目投入试运营黑山巴尔市的莫祖拉山山脊上,中国制造的2.0兆瓦低风速智能风机迎风转动。本报记者叶琦摄 在黑山共和国南部港口城市巴尔的莫祖拉山山脊上,23台


黑山巴尔市的莫祖拉山山脊上,中国制造的2.0兆瓦低风速智能风机迎风转动。本报记者叶琦摄 

在黑山共和国南部港口城市巴尔的莫祖拉山山脊上,23台中国制造的2.0兆瓦低风速智能风机迎风飞转,映衬着秀美的海岸线,蔚为壮观。

这里是总装机容量46兆瓦的莫祖拉风电站,由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所属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马耳他政府携手在第三方市场共建的新能源建设项目。莫祖拉风电项目2017年11月开工,今年4月25日投入试运营。

  “为黑山沿海地区实现稳定供电提供了保障”

沿着项目自建的盘山小路,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了高大挺拔的风机之下,风叶的轰鸣声响彻耳畔。

“巴尔市民早已习惯了限电和停电,尤其当夏天旅游旺季和用电高峰时,风扇和空调都成摆设,非常不便。”51岁的风电站员工达可·米约维奇向记者介绍说,黑山国内电力供应长期不足,经常需要从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等国进口电力。2017年,黑山电力进口量约占电力消耗总量的32%。“莫祖拉风电项目正式运营后,我们将实现电力的稳定供应。”

按计划,莫祖拉风电站年发电量占黑山全国发电总量的5%,将主要满足巴尔和乌尔齐尼两座城市的用电需求。

“莫祖拉风电站为黑山沿海地区实现稳定供电提供了保障,风电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黑山经济部长德拉吉察·塞库利奇表示。

在黑山,水电占电力供应的比重大,一到枯水期很多地区的供电便会出现短缺不足,达可·米约维奇介绍,“莫祖拉风电站投入运营,不仅能在枯水期稳定保证供电,在丰水期,黑山还能将多余的电量对外销售。”

“之前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风车,如今它成了我们巴尔市一道迷人的风景线。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脱离了夏天断电的窘境,太了不起了。”巴尔市民达米尔·普契西奇对于风电站的落成心怀感激。

“莫祖拉风电站正式运营后,每年可为黑山减少300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黑山莫祖拉风电项目中方负责人李建超介绍。

  “实现了中国、马耳他、黑山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共赢”

“这是马耳他进军欧洲能源市场的首个风电项目,通过与中企合作,马耳他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对于此次马耳他与中企“携手出海”共建第三方市场,马耳他能源与水利管理部部长乔·米兹直言,这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4年12月,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马耳他政府签署协议,开展能源合作,双方首先选择了莫祖拉风电项目。结合各自优势,上海电力(马耳他)控股有限公司与马耳他能源有限公司各展所长——马耳他方面负责协调与黑山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上海电力主要负责融资和技术问题。

“通过与上海电力多年来的友好合作,我们共同为马耳他稳定的电力供应及经济增长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并建立起互信互利的友谊。”马耳他能源有限公司主席凯文·克乔浦说,“在中国伙伴的支持下,马耳他能源有限公司有了向外拓展的机会,走出国门,把市场做到了欧洲大陆,转变成为欧洲区域性运营商”。

“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莫祖拉风电项目,实现了中国、马耳他、黑山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共赢,参与各方都受益,是中国企业与欧洲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的成功案例。”凯文·克乔浦说。

乔·米兹希望,通过莫祖拉风电项目,马中两国今后能开展更多合作,继而创造更多可复制的经营管理方式。

  “莫祖拉风电站已经成为行业标杆和示范性项目”

“每天看到大风机在转动,感觉很自豪,它为我的家乡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电能,转动的风机送来希望。”莫祖拉风电站工程师佐朗·米洛舍维奇向记者表示。风电站在施工阶段创造了近500个当地就业岗位,之后很多人留在了风电站长期工作,佐朗·米洛舍维奇就是其中之一。“项目中我们得到了专业的技能培训,学到了先进的技术理念,也收获了和中方员工的友谊,我热爱这份工作。”

“黑山位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点,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莫祖拉的风电给黑山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它也恰如一颗希望的种子,让三个国家的合作在‘一带一路’上落地生根。”黑山“16+1”合作机制国家协调员贝兰表示。

“莫祖拉风电项目对于黑山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巴尔干地区国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上海电力(马耳他)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生宝杰表示,“我们把中国制造、中国标准和中国投资带到了欧洲,‘三国共赢’是我们合作的基础”。

“这是一个多赢的创新模式,马耳他、上海电力还有黑山方面,参与的各方都受益。”乔·米兹谈道,“我们已经收到了包括阿尔巴尼亚在内很多国家新能源建设项目的邀请,莫祖拉风电站已经成为行业标杆和示范性项目。”(本报赴黑山特派记者叶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