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创新推动煤改气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9-06-25 16:08:09
热度:

创新推动煤改气高质量发展“煤改气”是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大民生工程——清洁取暖工作的重要途径,事关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和打赢污

“煤改气”是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大民生工程——清洁取暖工作的重要途径,事关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农村地区“煤改气”满足了农民生活、炊事需求,也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便捷、清洁商品能源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推动和各级政府、企业努力下,“煤改气”工作进展较快、成效较好,但也面临成本、气源等方面挑战,应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技术促进农村“煤改气”高质量发展。

“煤改气”是农村能源清洁低碳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按照“四革命、一合作”战略部署,我国正加快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我国农村地区能源发展较为滞后,是国家能源体系短板所在,提升农村地区能源服务水平、加快农村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是紧迫任务。提升天然气消费是我国近中期能源结构优化的现实选择,实施“煤改气”工程、促进农村燃气发展,是在农村地区实现能源普遍服务均等化、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重要选项。一是天然气可一次满足农村生活、炊事和清洁供暖等多种需求,符合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管道气进户还可以大大降低瓶装气户内使用的安全风险,消费价格也比瓶装气实惠。二是天然气污染物排放少。从全生命周期看,天然气燃烧后仅排放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氧化物,没有硫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三是天然气利用综合能效高。天然气壁挂炉的冬季综合能效可达到90%以上,较先进的冷凝式壁挂炉综合能效接近100%。四是天然气利用技术成熟。天然气壁挂炉已有近百年国内外的应用历史,技术成熟,不受外部气温影响,供暖效果好,舒适度较高。

农村“煤改气”实施效果较好

在清洁取暖等政策推动下,我国农村地区“煤改气”已超过500万户,有效压减了散煤消费、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尤为值得指出的是,农村地区“煤改气”评价不仅仅要算环保帐和经济账,也要注意到“煤改气”使农民和农村生活条件获得明显改善、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捷清洁能源供应,社会效益较好。

一是有效减少了散煤消费,环境效益好。据估算,通过煤改气、煤改电等举措,2017年散煤消费量减少约6500万吨,散煤清洁化替代对2017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贡献超过20%。其中,北京市冬季PM2.5浓度大幅降低,散煤治理贡献率达40%左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煤改气等国家治霾政策再次凸显重要性及正确性。

二是提高了农民农村生活舒适度和洁净度,改善居住环境。近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改善现有生活居住条件意愿强烈。天然气壁挂炉等供暖效果好,舒适度较高,“省事,开关一开就不用管了”、“冷了可以提前烧,要暖和多开点阀就行”等朴实的话语反映出了农村居民的心声;天然气替代散煤等也使“屋里屋外确实干净了”,对治理农村脏乱差有较好效果。“煤改气”地区调研发现,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城乡生活差距的缩小使离乡度冬人越来越少,回家过年人越来越多,农村人气也旺了起来。

三是改善了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加快包括农村供气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煤改气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实地调研发现,通气后有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开办食品加工厂等,带动乡亲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煤改气”面临成本高、气源保障压力、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在肯定农村“煤改气”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农村地区天然气推广普及工作仍面临现实矛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煤改气”成本较高。“煤改气”成本包建设运营投资和用能支出两部分,以北京市已实施煤改气项目测算,户均建设投资约4万元,包括气源、村内管线和户内用气设备三部分,按现行投资政策政府承担约55%、燃气企业承担约45%;用能支出方面,按每户120平方米测算,每供暖季供暖用气量约1300立方米,供暖用能支出约3000元,政府给予每户供暖补贴约300元,居民实际供暖支出约2700元(另炊事用能以天然气替代了平价液化石油气,消减了该部分政府专项补贴,每年400元/户)。虽然相对煤改电等其他清洁供能方式而言,“煤改气”成本较低,但从绝对数值看,相对当前燃煤模式,改造建设投资总额高、用能支出较大幅度提高,政府、企业、用户均负担较重。同时,对部分农村低收入群体,煤改气支出超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10%,“舍不得烧”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具体分析成本高的原因,在建设运营方面,由于农村大多远离天然气管线,居住分散,农村配气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远高于城镇,加之缺乏工业用户支撑,用气规模小,经济性欠佳。在用能支出方面,农村建筑普遍保温性能差,墙体未做保温、厚度整体偏薄、双层玻璃应用少,加之“一边开窗一边烧气”的粗放式习惯,达到同样的取暖标准,农村住宅天然气消费量是同等面积城市住宅的两倍以上,低效利用使得用能支出较高。

二是冬季供暖高峰期气源保障存在一定压力。北方地区农村煤改气项目全年用气负荷集中在冬季取暖,冬季气源保障存在采购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尤其是2017年供暖季,供需矛盾突出导致“气荒”问题。具体分析来看,2017年的用气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煤改气集中上马导致需求超预期快速增长、外部资源临时减供、雨雪低温天气等直接原因所致,更是我国能源快速发展转型过程、天然气产业迅速壮大过程中各类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中俄东线投产、沿海LNG接收站陆续建成将使供应能力大幅提升,储气设施建设、天然气价格改革等举措也将使得应急调峰能力、用户侧负荷调节能力显著增强,综合来看,除非出现极端情况,未来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将大幅缓解,气源保障能力将不断增强。

三是部分“煤改气”设施不规范建设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农村地区“煤改气”快速推进过程中,部分企业在供气设施建设中存在因抢工期而放松质量安全要求的现象,适用于农村煤改气的技术规程标准等也多为空白,同时对农民安全用气培训教育不足,天然气设施安全运行存在隐患。调研发现,针对可能的安全隐患,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已经组织摸底排查、限期进行整改;针对规程标准空白问题,相关企业已经逐渐建立起覆盖农村煤改气全流程的技术规程和企业标准,河北省业已出台多项农村地区煤改气建设工程规范;针对用气培训问题,政府和企业也出台多项举措保障用气培训全覆盖。“安全无小事”,针对农村地区用气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强化风险排查和应对工作机制,企业也要加大投入,确保农民安全用气。

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技术促进农村“煤改气”高质量发展

综合分析来看,农村地区“煤改气”业已取得较好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2017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已与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持平,参考10年前城镇燃气启动发展历程,在乡村地区推广利用天然气已基本具备经济基础。《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提出进一步扩大禁煤区,全面开展清洁能源替代煤工作,坚决打赢污染治理攻坚保卫战。新形势和新任务下,应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技术着力解决“煤改气”成本高问题。

一是“煤改气”发展模式上,把“煤改气”工程与农村建筑节能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规划等结合,统筹考虑解决农村清洁能源供应方案。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日本农村发展经验表明,以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气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其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大大缩小了城乡间差距。以推动“煤改气”清洁取暖工作为契机,一要推进农村建筑节能改造,支持农村建筑科学设计施工、墙体门窗屋顶保温改造等,培养农村居民安全高效用气习惯,降低天然气供应保障压力和用能成本;二要充分考虑供暖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乡村振兴建设相关规划,合理设计布局乡村燃气管网,补齐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短板,进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煤改气”应用范围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农村建筑节能改造先行,煤改气、煤改电、清洁煤炭取暖等多种方式并举,做到多能互补、综合利用。

三是“煤改气”技术路线上,“宜管则管、宜罐则罐”创新农村供气技术,同时加强建设运营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管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LNG)、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等多气并举,发展“农村微管网+LPG小型储罐”等分布式供气模式,为不同发展条件的地区提供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具体路线选择时,坚持保证安全稳定供应的原则,全面考虑资源因素、气源价格、建设投资及成本因素、运输条件因素、用户情况等,特别也要考虑到未来人口迁移、人均用能需求变化、农村产业发展等长期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和可行性分析综合确定。在煤改气工程成本控制方面,要有效控制工程前期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工程投资,使成本控制贯穿输配系统设计和户内系统设计,进一步降低农村煤改气户均投资成本,创新农村项目运营管理模式,确保安全管理和运营服务满足要求。

四是“煤改气”政策导向上,结合清洁取暖治理环境污染、乡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农村煤改气新增气量指标与煤改气任务指标紧密挂钩,现有国家和省市补贴政策要抓好落实工作;细化农村煤改气价格政策,研究制定推进农村煤改气采购价格政策落地的指导意见或实施细则,着力解决农村煤改气购销价格倒挂问题;鼓励企业开展农村地区煤改气工程技术模式创新,并给予相关扶持政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