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成立全国首家司法鉴定联合实验室
浙江成立全国首家司法鉴定联合实验室 “以后在办案过程中,如果发现疑似环境损害,我们就可以向专家咨询,或者请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有鉴定需要的还可以委托实验室专家,解决了
“以后在办案过程中,如果发现疑似环境损害,我们就可以向专家咨询,或者请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有鉴定需要的还可以委托实验室专家,解决了寻找鉴定机构的麻烦。”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娄军辉说。
在公益诉讼开展过程中,怎样更有效地调查取证,特别是对环境损害类案件,如何勘验检查和司法鉴定,一直是机关工作的难点。为破解这一难题,日前,浙江省检察院联合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成立了全国首家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联合实验室,给出了解题的“浙江蓝本”。
环境损害类案件普遍存在取证难、司法鉴定难
自2017年7月起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以来,浙江检察机关已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在全国率先建立全省三级检察机关公益损害与诉讼违法举报中心;率先出台服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意见,积极推进生态修复;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公益诉讼白皮书。2018年,浙江检察机关全年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5551件,其中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3263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在数千件案件办理过程中,取证难成了最大的阻力。“此前,杭州临安曾发生一起非法处置危废案件,但因检察机关缺乏专业鉴定技术,几经波折,最终在生态环境部门的帮助下才将涉案人员绳之以法。”浙江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3月,执法部门在一处毗邻居民生活集聚区的山脚下,发现危险废物及疑似危险废物共计70.45吨。接到线索后,临安区检察院提前介入。但在审查批捕阶段,由于受制于专业鉴定技术瓶颈,致使证据不足,检察机关一开始只能作出存疑不捕决定。在此关键时刻,生态环境部门派出专业环境监测技术团队前来驰援,成功获取有毒有害土壤检材,并从中检出危化成分,为司法鉴定提供了扎实可靠的结论。拿到关键性证据后,公安机关据此再次提请批准逮捕,检察机关依法作出批捕决定,并对相关责任人提起公益诉讼。最终,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得以恢复,几名当事人也均受到法律严惩。
“在公益诉讼办案中,技术检测和鉴定居于初始性、基础性地位,对于发现线索、形成案件、界定权益和提起诉讼具有决定性作用。”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说,为解决严重制约环境公益诉讼长远发展的鉴定难问题,最高检党组强调要与生态环境部等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推动建立一批省级院层面的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类公益诉讼司法鉴定、检测实验室和分市院层面的简易快速技术检测室。
为此,浙江省检察院去年就分别联合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生态环境厅等出台意见,加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协作,今年更是进一步联合省生态环境厅,成立了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联合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为环境损害类公益诉讼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联合实验室要以高水平的技能、高标准的运作、高质量的司法鉴定产品,为环境损害类公益诉讼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张雪樵表示,希望浙江省检察院、生态环境等部门继续深化协作配合,全面推进浙江公益诉讼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国公益诉讼司法鉴定实验室体系的建立提供浙江蓝本,为公益诉讼制度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浙江智慧。
据了解,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联合实验室设在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处(司法鉴定中心)和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检察院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制定了工作规程,明确了司法鉴定的委托受理机制和工作程序,并对勘验检查、司法鉴定、技术性证据审查和技术协助等事项进行了规范。
此外,联合实验室还成立了专家委员会,成员由浙江省检察机关和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相关专家组成。
“接下来,联合实验室将以开放姿态充分吸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技术人才,努力打造一个技术服务平台、技术专家智库和科研交流平台,为检察公益诉讼提供支撑。”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贾宇说。
首批已进驻的12名专家委员会成员,不乏博士、硕士等环境监测、司法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他们将为浙江公益诉讼环境损害类案件的勘验取证和检测鉴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撑。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表示,联合实验室会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强化优势互补,加强培训交流、提高鉴定技能,恪守职业操守、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业务,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权威机构,为促进浙江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打造美丽浙江金名片作出积极贡献。(见习记者 朱智翔 记者 晏利扬 通讯员 司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