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红色火焰点燃奥地利希望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9-04-24 20:11:58
热度: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红色火焰点燃奥地利希望1955年4月11日,奥地利政府总理尤利乌斯·拉布抵达莫斯科,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的代表莫洛托夫和米高扬亲自到机场迎接。米高扬,这位曾经极力

1955年4月11日,奥地利政府总理尤利乌斯·拉布抵达莫斯科,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的代表莫洛托夫和米高扬亲自到机场迎接。米高扬,这位曾经极力反对拆迁、主张以德国工业品作为赔偿来源的贸易部部长给占领区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十年前,他在战后赔偿问题的主张得到认可,让他重新谈判工业品作为战败赔偿来源。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希特勒,这位曾经的奥地利人不仅给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同样给奥地利带来痛苦的回忆。他在德国站稳脚跟以后,逐步吞并了奥地利,让奥地利成为了德国的一部分。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对待是否要恢复奥地利作为独立的国家都存有异议。

当英国的副国务卿艾登、美国的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和苏联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三人在首次会谈中讨论关于奥地利的声明时候,大家都认为奥地利人“为本身解放作出了贡献”,允许他们独立,但是莫洛托夫坚持认为奥地利在被德国并吞后不再是一个国家,要承担“政治上和物质上对战争的全部责任”。

解放奥地利的谈判

在解放奥地利的过程中,“尽管苏联官方承认奥地利人的协助,并且向全体奥地利居民作出过保证,但是当苏联红军开进维也纳时,那里的人们却亲身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掳掠和疯狂破坏的恐怖。对苏联红军来说,夺取维也纳被公认为一次长期而艰巨战役的顶点。他们曾经看到自己的国家惨遭蹂躏,自己的村庄化为灰烬,他们曾经看到自己的妇女为残酷的侵略者所侮辱……苏联红军中大多数是简单幼稚的士兵,他们也不去细辨操德语的人中这一个与那一个的差别。对于这样的士兵来说,他们要求痛痛快快地满足自己的复仇欲望,他们的行为引起了恐怖与仇恨,使得人们坚定不移地反对他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战后四盟国对奥地利的占领管制》一书中的这段文字反映了苏联红军和苏联政府对奥地利人战时的态度,奥地利必须承担“政治上和物质上对战争的全部责任”。

从苏联红军和盟国军队进驻奥地利开始,奥地利便成为了东西方阵营的缓冲地带,成为了东西方短兵相接的最前沿阵地。维也纳被分成了四个部分、被四个国家分区占领,形形色色的人群、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东西方制度的差异,居然没有让奥地利破碎,奥地利的人民用十年坚守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国家的独立。

1953年2月,在奥地利人民党选举中获胜的利乌斯·拉布认识到片面地亲西方无助于国家的独立,他必须寻找苏联政策的改变对解决四国军队从奥地利撤走的可能性,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动国家的“中立”,用“永久中立国”的策略换取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从奥地利的撤军。

6月25日,他让他的外交部长通过正在瑞士休假的印度驻苏联大使梅农传话给苏联,如果奥地利发布中立声明、如果奥地利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和不允许外国驻军,苏联是否愿意在《奥地利国家条约》上签字。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中立的声明是有益的,但是远远不够”的回复,让利乌斯·拉布看到了希望,近两年的外交斡旋,终于促成了这次莫斯科的会晤。

第一天的会谈便是讨论资产问题,而资产问题的核心又是苏联向奥地利返还石油企业。奥地利的油田集中在下奥地利(奥地利南部地区)苏联控制的区域,按照苏联的估值,这些企业价值7.2亿美元,苏联要求奥地利在6年内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石油作为补偿。

1953年前后奥地利的石油产量达到了350万吨的历史峰值,所以,莫洛托夫提出的原油赔偿数量巨大,但是这对于尤利乌斯·拉布而言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没有人知道奥地利的油田什么时候开始枯竭,所以他要求在协议中加上“如果石油资源在没有枯竭”的附加条件。

四天的艰苦谈判,最后双方去掉了“如果石油资源在没有枯竭”的附加条件,达成了以供应苏联原油的方式来抵偿移交给奥地利的原本属于苏联的油田和炼厂、奥地利赔偿苏联1.5亿美元、在10年之内每年供应100万吨原油的协议,最终莫洛托夫在《奥地利国家条约》上签字。

奥地利从石油到天然气产业的转移

十年的占领,让奥地利人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苏联石油管理局旗下的苏奥石油公司没有让奥地利人民受益,并阻碍了奥地利的经济。《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签署、国家的独立让奥地利人民看到了恢复石油工业的希望,苏奥石油公司撤走了,奥地利石油集团(OMV)成立了,石油可以成为奥地利经济发展的资源财富。

但是上帝跟奥地利人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1953年签署《奥地利国家条约》,当年石油产量达到350万吨的历史峰值,1954年开始减产,特别是苏奥石油公司开发的新油田,1953年的产量是36.6万吨,1954年就下降到了17.7万吨,1955年更是下降到了9.4万吨。

产量下降、资源枯竭的速度远远超出了尤利乌斯·拉布的想象,但是100万吨原油赔偿又是一个不变的数字,这个数字不会随着产量下降、资源枯竭有任何变更,为了保证给苏联的赔偿,为了保证奥地利的能源供应,OMV除了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重新将目光聚焦到天然气上。

实际上奥地利的天然气利用从1931年就开始了,一家由美国人控制的公司——欧洲天然气工业联盟(Eurogas)宣布在维也纳南部的奥伯拉发现了天然气气田,于是敷设了一条六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向维也纳南部的发电厂提供天然气,随后天然气被引入维也纳城市管网。

1938年德国攻占奥地利,1939年西方公司发现了阿德克拉气田,战争爆发后,阿德克拉气田被德国公司接管,德国人敷设了第二条天然气管道,天然气被送往下奥地利各大城市。1944年到1946年维也纳地区的圣马克斯气田被发现,产量达到了38.91亿立方,这在当时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气田,但是由于严重的淤积和污染,天然气井口不得不被关掉。

随着维也纳地区Zwerndor气田在1951年被发现、Kagran气田1955年被发现,奥地利石油集团开始重启天然气田的开采,原油开采的门被慢慢关闭、天然气的门被慢慢打开。也许是上帝垂青苦难的奥地利人民,奥地利的天然气产量迅速攀升,1954年6.44亿方、1955年7.57亿方、1958年8.07亿方、1959年11.17亿方,到1966年就已经达到了18.7亿立方。

开始的时候,人们还没有足够的技术和经验来使用天然气,最初在使用天然气的过程中,一半的天然气被损耗掉了,正是因为这种高损耗率和不方便运输的特性,使得苏联人没有看中奥地利的天然气。

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为了尽快地打到油层,这些天然气往往被放空、被烧掉。即便是到了1954年,维也纳人开始使用城市天然气,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天然气的损耗率还高达36.8%,但是奥地利石油集团没有让奥地利人民失望,国家独立一年以后,天然气的损耗率便降到了20.3%,到了四年后的1959年天然气的损耗率基本被控制住了,只有1.3%。

1954年奥地利长输管道公司(Niogas)成立,天然气开始输往上奥地利(奥地利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同年,负责上奥地利和东南部地区的燃气公司Ferngas成立,1957年维也纳东北20公里的天然气压缩中心的建立是天然气管网的标志。从此奥地利大部分地区开始使用天然气。

到了1966年,当欧洲其他的国家还依旧在用煤做燃料的时候,奥地利的城市和工业大都用上了天然气,奥地利石油集团解决了油田减产的困局、加强了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障。

奥地利石油集团成功实现了替代能源的产业转移,便利和清洁的特性让更多的城市与用户越来越喜欢天然气,天然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新的气田发现、上产根本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到六十年代后期,情况变得越来越严峻,奥地利石油集团不得不采取措施控制新的用户申请,并开始寻求新的气源。

奥地利辗转引进“捷克气”

奥地利开始把目光转向荷兰,希望把上奥地利的干线管道更换成更大口径的管道以适应北面荷兰过来的天然气反向输往下奥地利,但是荷兰已经把天然气卖给了西德的两家公司——Ruhrgas和Thyssengas。

奥地利对于建设如此长距离的管道的经济性没有信心,对是否能够与西德的两家公司达成协议、接续德国的天然气管网也没有信心;于是,奥地利又把目光转向阿尔及利亚。

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大沙漠腹地发现的哈西鲁迈勒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气田,24000亿方的天然气确实让奥地利人垂涎,所以,他们加入了一个阿尔及利亚的LNG联合体,计划在亚得里亚海的南斯拉夫港口科佩尔建设一座LNG终端,再修建一条580公里的管道连接南斯拉夫、穿过奥地利再进入捷克斯洛伐克。

管道设计的最初输气量为南斯拉夫5亿方、奥地利15亿方、捷克斯洛伐克15亿方,二期总的设计输量将达到60亿方,捷克斯洛伐克计划提供项目的50%的资金、奥地利37.5%、南斯拉夫12.5%。

联合体牵涉了太多的公司,这些公司似乎完全没有做好合作的准备,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属东方阵营,让刚刚中立的奥地利有所顾忌,即便是奥地利本身,三家与天然气有关的公司都介入了这个联合体,三家公司各怀心思、似乎没有坐到一条船上,负责上奥地利燃气销售的Ferngas期待更多的燃气开发更大的市场,她对进口天然气是积极的。

但是对于奥地利石油集团而言情形却完全不同,从北边荷兰过来的进口天然气,还是从南边过来的撒哈拉沙漠的进口天然气,都将对她的天然气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所以她对这两个方案都不冷不热。她的理想方案是苏联的天然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从东边进口,经过她的领地,既可以控制天然气的量、又可以控制天然气的价格。

于是,奥地利石油集团开始与捷克斯洛伐克接触,提高在与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奥地利一侧的天然气产量,并给予捷克斯拉夫部分经济补偿。

因为没有跨境管道、也没有边境贸易,似乎这种桌下的交易进行的十分顺利,1967年奥地利石油集团通过这种方式“引进”了1.5亿立方的“捷克气”。

苏联天然气开发的崛起

奥地利的行动引起了苏联的高度关注,1964年1月连接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方阵营国家的“兄弟天然气管道”在铁幕的屏蔽中开始建设,在知道这条管道的末端离奥地利石油集团在Auersthal中心压气站只有几公里的距离的时候,奥地利石油集团感到无比的兴奋,以至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人们开始议论奥地利的天然气网很快会接入“兄弟天然气管道”,苏联的天然气将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奥地利。

不管民间的消息如何传诵,维也纳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1964年12月,在两国磋商双边贸易协议的时候,奥地利正式向苏联提出进口苏联天然气。但是,苏联认为时机尚不成熟。

1966年初期,维也纳政府了解到,苏联已经有意向开发欧洲的天然气市场。但是,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奥地利,他们的思路仍然停留在马太为苏联和意大利架起的石油贸易的桥梁上,马太用他的热情融化了罩在欧洲上空的铁幕,成功地将苏联的石油从黑海带进了波罗的海,打通了苏联通往世界石油市场渠道。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苏联不想另辟蹊径,他们想沿着曾经的路线继续前行。

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实行了政治改革,打破一切服从中央政府的严格行政管理体系,将部分权利转交给地方政府和工业组织,加快了苏联石油工业的发展。

1956年,苏联的部长会议决定把天然气管理局从石油工业部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天然气机构Glavgaz,阿列克谢·科尔图诺夫被任命为Glavgaz的第一任总经理。

这位巴伊巴科夫的同事,1907年出生于俄罗斯南部城市新切尔卡斯克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在苏联初期无序的年代完成了水利管理与建设专业的大学学业,毕业后在乌克兰一家著名的冶炼厂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1936年进入航空工业部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家研究院工作。战争爆发后,他成为了一名红军工程师,战争锻炼和培养了这位年轻的工程师。当红军攻入德国的时候,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司令官、一名在苏联人心目中赫赫有名的英雄。战争结束三年后他从德国搬迁到了几千公里开外的西伯利亚的Tiumazinsk,1950年他被巴伊巴科夫召回莫斯科,被提升为主管施工建设的石油部副部长。

几年后,当巴伊巴科夫构思成立Glavgaz的时候,阿列克谢·科尔图诺夫是巴伊巴科夫脑海中的理想人选。这位炮火中成长起来的Glavgaz掌门人没有辜负巴伊巴科夫的培养。

1956年Glavgaz成立那年,苏联的天然气产量只有137亿立方,到了1957年就已经达到了202亿,第一年增长率便突破了47%,巴伊巴科夫对石油产量似乎从来不敢做出过分的预期,他总是遵循斯大林设定的目标谨慎前行。

与巴伊巴科夫相对保守的性格完全不同,阿列克·科尔图诺夫是一个激进的人,他向苏联人民展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在他执掌Glavgaz一年后便充满自信地宣称天然气的生产将比曾经的预期要快得多,他建议中央政府将1960年的产量设定为50亿替代已经在指令性计划中的40亿。他的自信不仅鼓动了苏联天然气行业的激情,更树立了苏联领导人的信心。

在1958年5月的苏维埃布尔什维克的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向全苏人民呈现了一幅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他说:

随着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苏联的企业和城市都将用上天然气。现在就可以宣布,到1965年,天然气每年的产量将不低于1500亿方。长期来看,在15年的时间里,天然气的产量将增加到2700~3200亿方。

按照当时苏联探明的地质储量来看,这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是阿列克谢·科尔图诺夫在这次全会上承诺,“没有一个部门,哪怕是在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如此大的增长率,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具优势勘探和开发地球的天然气资源。”

当人们还来不及探究到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还是阿列克谢·科尔图诺夫的运气,苏联天然气的可采地质储量就像当年苏联发射的卫星一样,瞬间便直冲云霄,单单1959年一年,苏联的天然气新增可用于商业开发的可采地质储量就达到了17000亿方,人们还不知道尚未发现的地质储量到底有多少!

作者:陈湘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