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电源开辟新战场
阳光电源开辟新战场阳光电源“500亿营收目标”和“125亿销售目标”并未修改,仍在努力达成中。“光伏+储能”
阳光电源“500亿营收目标”和“125亿销售目标”并未修改,仍在努力达成中。“光伏+储能”或许会是阳光电源的新战场和利润增长点。
光伏产业“531新政”的余震延宕至今,诸多巨头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作为全球累计出货量最大的光伏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阳光电源)掌舵人曹仁贤的心情可能并不轻松。
最新的业绩预告显示,2018财年,阳光电源预计盈利8.0?8.5亿元,同比降低17%?22%。而前一个财年,即2017财年,阳光电源净利润10.24亿元,同比增长达85%。一增一减之间,反映的是企业内部经营面临的压力,更反应出光伏以及逆变器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
已经成立22年的这家企业,无疑经历过逆变器行业最惨烈的竞争,也跨越过光伏行业数次最黑暗的艰难时刻。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在整个新能源行业步入“平价上网”的前夜,特别是在政策与市场大幅变动之下,这家从澡堂边租两间房起步的逆变器巨擘,如何再次定位好自己,又如何打好下一战?
格局变了
逆变器被视作光伏电站的“大脑”,是光伏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它也是光伏行业一个竞争极为惨烈的细分领域,其激烈程度甚至可以称为“血腥”。
看看这组数据:2012年上海SNEC展会上,逆变器相关厂家多达439家;到了2013年则只剩下286家,而2013年4月至今,还出现在国内光伏逆变器采购招标榜单的企业仅有30家左右。步入2018年后,逆变器行业整合加速,进入新的洗牌期。
作为国内最老牌的逆变器生产商,在过去多年里,阳光电源曾多年盘踞出货量第一的位置。根据财报,截至2018年上半年,该公司逆变设备全球累计发货超68吉瓦,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15%。
中国的逆变器产业已经历三次大洗牌:第一次是2010年前后,国内企业“蜂拥而入”,国外部分品牌退出中国市场;第二次是2012?2013年间,国内企业价格战,大型企业和寡头胜出;第三次则是2014年,华为的强势入场以及国外市场的变化引发逆变器市场第三次洗牌。
如今,中国逆变器市场两大阵营已经形成:第一阵营,主要代表企业就是以阳光电源和华为为主。第二阵营,主要企业包括古瑞瓦特、特变电工、科士达、上能、正泰、固徳威、英威腾、锦浪、易事特和科华恒盛等。此外,再无真正意义上的“第三阵营”。
如此竞争格局下,阳光电源必须要正视与华为的直接竞争。面对如此强大和凶猛的对手,阳光电源的压力可想而知。
此外,过去的两年中,包括古瑞瓦特、上能电气、三晶电气和锦浪科技等第二梯队的企业均加速IPO进程,以期借助资本之力,加快追赶第一梯队的两大“霸主”,这对年新增出货量被华为超越的阳光电源而言,无疑形成了更多的挑战。而在国际市场,阳光电源还要继续与SMA、ABB等全球巨擘短兵相见。
综合阳光电源管理层过去一年的公开表态来看,其认为快速掠夺市场策略固然是有效的,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适用,也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保持一种稳健的市场步伐,走一种“稳扎稳打”的路子,才是帮助企业成功“过冬”的有效手段。
曹仁贤曾经向熟悉的媒体表示:“我们最直接的压力来自于客户的要求,这显然是一个正向的压力。我们要耐得住误解,熬得住寂寞,因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始终是以产品创新为自己造血,而不是靠冒进和过度传播。”
创新不变
环境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对于阳光电源而言,一方面,必须坚守企业的专业化和价值观,稳固已有产业地位;另一面,必须紧跟市场与创新趋势,做出新的变化。
研发始终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而准确把握逆变器发展趋势,并作出战略抉择,则是决定企业生存和盈利的关键点。户用光伏、工商业屋顶、农光互补、渔光互补??越来越多的新需求正在引导市场走向“细节创造价值”时代,这就需要企业时刻关注市场变化与需求,迅速做出反应。而抉择失当的企业,显然正在经历“寒冬”或已经遗憾退场。
从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阳光电源始终在努力成为一家真正以技术为驱动的上市公司,每年至少推出3?5款标杆新品,几乎每个新品都成为业内的主流机型,细节微调平均每三个月一次。
阳光电源在研发和创新方面一直保持较大的投入力度,每年的研发经费曾一度占到销售额近10%。目前尚难查到阳光电源2018财年的研发费用和占比。阳光电源2017年财报则显示,其研发费用为3.5亿元,同比增长34.6%,占营业收入比重3.96%,而据了解阳光电源光储事业部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7%-8%。阳光电源彼时的研发人员已为983人,占总员工人数的36.94%。
拥有专业化研发团队的底子固然极为重要,但满足产业趋势与市场需求的研发策略也不可或缺。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主流光伏逆变器供应商都不约而同地瞄准了智能物联领域,相继开发新的智能软件技术平台,构建数字化服务以创造新的收入来源。综合行业资深专家的观点来看:智能硬件设备的可用性,可以帮助企业推出物联网解决方案,国际逆变器公司布局物联网策略的基本支柱是:连接、收集、计算和创建。
如今,不少光伏逆变器供应商均开发了自己的专有内部物联网软件平台,向商业连锁企业、大型公用事业公司和其他非传统客户销售太阳能、储能硬件和数字服务,并将业务触角延伸至众多独立业主。
较典型的案例是,为了与SolarEdge在家庭太阳能市场竞争,SMA Solar收购了Tigo约27%的股份,这宗收购可以帮助SMA进一步深入模块级电力电子(MLPE)市场。将SMA逆变器与Tigo能源优化器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与SolarEdge展开竞争。
为此,阳光电源最近两年构建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引进增强型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整合了电池存储技术。据阳光电源官网介绍,截至目前,已有超10万个家庭率先使用阳光家庭光伏产品。从2015~2018年,阳光电源助推1500伏发电技术从第一批领跑者基地试点到第三批领跑者广泛应用;同时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提供了独家解决方案。此外,阳光电动力高端乘用车电控产品也在去年发布,并成功配套吉利、奇瑞等一线车企,装车突破5万台。
曹仁贤认为:“目前光伏产业正处于平价上网前夕,一定要继续加强创新和研发,保证未来‘子弹’还可以打出去,同时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寻找新战场
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17年底,在阳光电源成立20周年庆典上,董事长曹仁贤喊出了“未来5?10年,实现500亿元”的营收目标。2017年年报中,该公司也给出了2018年度实现125亿元的销售目标。
曹仁贤表示,不管未来怎么变,阳光电源让人人享用清洁电力的使命不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围绕着清洁电力转换技术需求,适当地延伸周边的市场协同产品,成为清洁电力转换技术的全球领跑者,这是坚定的、雷打不动的。”
事实上,随着竞争与变化的需要,每个企业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为自己定位,必须在适当的时机对“定位”进行微调与优化。如今,光伏产业面临补贴拖欠、规模限制、局部弃光等诸多问题,阳光电源保持增长的机会到底在哪里?
众多券商机构都不约而同地将储能业务作为阳光电源未来最大看点。查阅财报可以发现,阳光电源2018上半年储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了约4.3倍。
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产品包括储能逆变器、锂电池、能量管理系统、储能配件等,目前可提供单机功率5?1000千瓦的储能核心设备,推出了能量搬移、微电网和电力调频等一系列先进的系统解决方案。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阳光电源的储能系统已应用于全球650多个储能项目。2018上半年,阳光电源还获得青海百兆瓦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储能项目、山西9兆瓦/4.5兆瓦时“火电+储能”联合调频项目、日本21兆瓦时光储结合等项目。
“光伏+储能”的行业热潮正在兴起,阳光电源依托逆变器技术储备已在领跑这一行业“风口”。但需要指出的是,对阳光电源而言,储能业务短期期待不应该被放大。曹仁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光储业务需要从“功率”向“能量”进行转变,要在发、输、配、用等四个环节进一步挖掘潜力,才能拓宽光储结合的边界。
此外,加快国际化拓展也是阳光电源应对新挑战的一大战略,海外市场将成为其未来新的业绩增长点。新兴市场如印度等国,因电力需求缺口将拉动光伏装机需求提升,而阳光电源逆变器产品契合印度市场需求且产品线完善,较欧美产品价格优势明显,2018年,阳光电源印度工厂投产。截至目前,阳光电源产品和服务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办事处,去年逆变器海外发货突破4吉瓦。
在“531光伏新政”冲击和彼时公司股价持续低迷的双重打击下,有投资者在去年7月份在深交所互动易上分别就“500亿营收目标”和“125亿销售目标”向阳光电源进行咨询。 阳光电源给出的回应是:“没有修改目标计划,仍力争努力达成”。
阳光电源PCB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正在组装设备。(文/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