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认证机构在华获暴利 引光伏企业炮轰
海外认证机构在华获暴利 引光伏企业炮轰“我们这样的制造业公司,赚的都是辛苦钱,每一分都来之不易。但是,海外认证机构的日子实在太好过了,它们赚钱太暴利了。”近
“我们这样的制造业公司,赚的都是辛苦钱,每一分都来之不易。但是,海外认证机构的日子实在太好过了,它们赚钱太暴利了。”近日,国内某新能源公司负责人对能源一号“大吐苦水”,直指业内的海外认证乱象。这位企业家愤慨于这类机构来钱太快,盈利“轻而易举”。据其估算,近几年来,员工人数相对较少的海外认证机构在华大举“挣钱”,每年至少数亿元进账。
他表示,国内实业公司在生产设备、光伏项目上投入很高,但产出效益比欠佳,负债也高;可即便如此,还要对认证方缴纳过高的“中间费”,属不可承受之重。就比如他所管理的公司,每年向这类认证机构缴纳的资金就有数百万之巨。而稍有一定规模的其他组件厂,每家公司、每年向驻华海外认证机构所缴的认证费用更是动辄上千万元。
其向能源一号透露,目前全球新能源领域的认证机构数不胜数,最著名的几家就是TUV系认证方。“TUV”,是德国技术监督协会的简称,为德国官方授权的监督组织,进行工业设备和技术产品的安全认证和质量保证体系、环保体系的评估审核。与TUV相关的认证企业又分为多个派系,最具代表性的是TUV NORD(即TUV北德)、TUV莱茵、TUV南德等,且全部进入中国市场。
创立之初,“TUV”主要是为元器件产品定制安全认证标志。而现在,几乎所有挂“TUV”招牌的海外公司都为国内光伏公司提供各种认证。以TUV北德为例,其核心业务之一就是为光伏电站运营方和投资方提供电站质量认证服务。
除去几家TUV系之外,国外第三方认证机构(或认证)也有不少:如JET(日本电器用品实验所的缩写,日本第三方产品认证之一)、UL美华认证、SGS、CSA(加拿大标准协会)、BSI(英国标准协会)等。“相对而言,TUV系的规模和收入,可能是最大的。”该人士指出。
事实上,国内也有相关认证机构,如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北京鉴衡认证中心、PCCC(电能产品认证中心)、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等。
上述人士就向能源一号表示,“光伏行业而言,之所以一开始选用海外机构做认证,与该产业的发展历史有关。2005年起,中国企业主要布局欧洲市场,不少组件及辅材等出口至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地,对应当地电力公司认可的资质也理所当然,所以配以欧洲认证也是正常的。此背景下,TUV北德等大举进入中国,设立实验室和办事机构,在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的早期抢得了一定先机。”
前述人士还强调:光伏企业去欧洲等市场拿海外的认证证书没什么问题;而现在,很多企业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卖产品和服务,还要去搞所谓的海外认证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市场都变了,认证还不变,这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么?”
他个人认为,有的产品若是要进入部分海外市场如东亚、美国等,确有必要获得当地市场认可的海外认证。但是,没什么关系的所谓“认证”,大可不必再“买单”。这一点,无论是组件、辅材还是终端电力公司等,都需要重视起来。
某企业的内部管理层对于海外认证机构的收费方式也表示质疑:“比如,某组件添了一点东西,海外认证机构就提出要开一份报告出来,说明这个组件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再向企业收钱,这种做法明显不合理。该组件只是型号上发生了很小的变化,或是结构上稍有调整,实际性能根本没有改变,为什么要去反复验证呢?有这么大的必要吗?反复验证的费用叠加起来会很高,这对企业来说毫无公平可言。”
更重要的是,一些光伏制造厂的内部试验设备和测试设备都要比那些海外认证机构好得多,“而我为什么要买这个账?”上述企业家表示,中国已有自己的认证机构且认证费相对低廉,国产化的认证反而更需要推广。终端企业应联起手来,购买便宜低价又靠谱的认证产品和认证证书,而不是一味地被海外认证机构牵着鼻子走。
对于业主方和终端厂商来说,他认为,也应多关注产品生产厂家提供的数据,而不是偏听偏信海外认证,否则只会加重关联企业和自身公司的负担。“如果把钱都大量地砸在海外昂贵的认证费用上,对于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品性能的提高,并无裨益。产品也是通过市场检验出来的,而不是几个认证就能测出来的,更不是认证机构说了算的。”
也有专家对此分析认为,如果海外认证机构收取小额费用,又能提供可靠高质量、高水准的服务鉴定与认证,也算是一种进步,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