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装备制造业走出“缓冲期”
核电装备制造业走出“缓冲期”.TRS_Editor P{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line-height:2.5;font-family:宋体;
从暂停到解冻重启,再到等待新项目开工,短短三年多时间,核电装备制造业经历起伏之后,眼下已逐渐走出“缓冲期”。
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内新一轮核电建设期,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核电国产化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恰逢时机,核电项目批量启动建设对装备制造业而言,将是再次提升能力和抢占市场份额的契机。
“当然,过去三年的缓冲期市场有适当萎缩,发生了订单减少和产能过剩的事实。但这期间,真正在产品和管理上下了功夫的企业将更占优势。”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市场休整能力提升
从2006年到2011年,国内核电建设处于批量化、产业化发展的阶段。核电装备制造环节在项目订单的依托和激励下,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业内当时一般的共识是,核电市场发展规模将以每年开建10-12套百万千瓦机组为标志。支持这一市场预测的依据,是当时装备集团手中订单数量的激增。”上海电气集团核电部总工程师缪德明日前做出上述表示。他以上海电气的核电业务为例指出,福岛核事故发生前,上海电气核电主设备订单每年几乎都有200亿元左右。
然而,福岛核事故直接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核电发展速度和规模,其中包括前景的不明朗、外部环境产生了阻力等。对装备制造业而言,随之而来的反应便是订单骤减、已有制造产能过剩、新标准新要求下的产能不足,以及市场低价竞争。
“中国核电起步较晚,相应的装备制造业近年发展虽有成绩,但在管理和核安全文化的贯彻执行等环节上仍存在漏洞,长期处于艰难的爬坡期。”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做得了展品却做不了产品,核安全文化没有与传统的轧机文化很好地融合并落地,成为国内装备制造业面临的现实。”
在缪德明看来,在暂停期,面对疲惫的设备市场和交货压力,核电制造企业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由于前期规模性的战略投入或资源整合,一些新核电基地、新架构和新企业在开创期的投资回报和批量交付的双向压力下,项目推进与内部管理之间的磨合出现了矛盾。
“现实严峻,磨合期的阵痛使制造企业很快意识到,核电重心应从市场开发向项目管理迅速转移,以建立多项目和多技术堆型同步执行的高度交错的管理模式。”缪德明表示,“保质、按期交付设备是制造企业的硬道理,给业主和监管单位一个全透明、全公开、规范化的控制过程和安全、合格、可靠的产品质量是企业唯一的追求。”
正如缪德明所言,在过去三年多的休整期,虽然没有持续的订单在手,但装备制造企业却迎来了管理水平提升的难得机遇。据他介绍,三年之中,装备制造企业产业发展的业务架构基本形成、前瞻性核电制造基地基本建成、核电产业化规模初见成效、关键设备国产化和出产能力获较大进展、科研攻关获进展且重大技术瓶颈有所疏通、核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核电队伍快速壮大且全员素质提高。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日前在某核能国际大会上指出,目前我国核电站核岛主设备85%可以由国内企业制造。(85%是指价值量占比,即国产设备采购的价值总量与核电站所有设备价值量的比值。——编者注)二代改进型核电站的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以及主泵、环吊以及泵阀、大型铸锻件都能实现国产化。唯一还没有国产化的是关键核级仪控系统和核级仪表。
“眼下三代核电设备还处于消化吸收过程中,到目前为止,三门1、2号机组和海阳1、2号机组设备国产化较低,按照价值量计算,应该在30%到35%左右。个人认为,除了核主泵之外,AP1000三代核电其他设备都能由国内企业提供。”隋永滨表示。
市场恢复机遇再现
信息显示,自2012年10月核电稳步重启至今,国内开工建设的机组均为已有项目的后续工程。表面上看,装备制造业所看齐的三代核电市场并未真正打开大门,计划开工的项目前期订货的信息亦未公开。
然而,业内预期,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应该是核电市场恢复的关键时期,装备企业会抓紧机会争取更多新项目订单。
“目前核电技术路线在向三代转化,三代AP1000、CAP1400、华龙一号、EPR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将是未来的重点。”上述业内分析人士表示。
就目前装备企业的供货能力,隋永滨认为,从平均能力上讲,国内供货能达到每年10套,包括核岛和常规岛设备。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可以达到6套,但主管道目前质量还不太稳定,废品率相对较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日前也公开表示,“十二五”剩下两年时间,但规划新建的18台核电机组远未落实。加之相当一部分厂址已做好前期工作但未核准,装备制造业的任务明显不足。他认为,我国装备行业具有国际一流的制造设备能力和水平,足以支撑每年建设6-8台核电机组。
市场即将释放,各个企业的优势何在?
缪德明认为,经过几年的市场博弈,各企业在产品上具备了不同的市场地位,如一重的大型锻件和压力容器、东方电气的蒸汽发生器和汽轮发电机组以及二代改进型主泵、哈尔滨电气的蒸汽发生器和汽轮发电机组、上海电气的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等。
而据国家核电的信息,AP1000依托项目四台机组的平均国产化率达到55%,后续CAP1400示范电站的建设中,设备国产化率将超过80%。目前国家核电已经认证通过109家境内外AP/CAP合格供应商,国内企业也形成了每年6-8台AP/CAP核电机组建设所需设备、材料供应的能力。
基于良好的市场预期,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政府层面多次放出稳步启动核电建设计划的信号,说明真正重启核电的窗口已经出现,装备企业前期投标、签订单的高潮将接踵而至。眼下要做的,就是靠产品品质、完善科学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赢得业主青睐。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国能源报官方微信账号:cner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