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天津开发区南港工业区数字化4.0进行时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9-01-08 09:03:09
热度:

天津开发区南港工业区数字化4.0进行时时间拨回到2018年2月6日下午,天津南港。一艘来自澳大利亚的LNG(液化天然气)船经过大洋上的长途跋涉,缓缓停靠在天津开发区南港工业区的中石

  时间拨回到2018年2月6日下午,天津南港。

  一艘来自澳大利亚的LNG(液化天然气)船经过大洋上的长途跋涉,缓缓停靠在天津开发区南港工业区的中石化LNG接收站码头。海面上,阳光照在海水和些许冰块上,折射出彩色的光线;岸边,来自南港工业区、中石化等多个机构的一大群人们在冷风中露出满脸笑容。

  ——南港工业区LNG码头首船到港!天然气来啦!

  此刻,作为天津南港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晨旭也挤在岸边人群中,和同事们一起迎接这个关键时刻的到来。过去几个月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轻松了不少。

  三个月前(2017年年底),在关键的供暖季中,山东、河北等华北大片区域却出现了燃气荒。消息出来后,从国家到地方,与此相关的项目均被要求提速建设,这其中就包含了南港码头。按原计划,该码头建成使用得在一年后。但现在,居民供暖不等人,南港工业区必须要在几个月内完成交付使用。

  任务层层分解。王晨旭迅速感受到了压力。因为项目本身虽然在天津,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力远远超出港区,覆盖整个华北。

  “这是过去十年来我接到的最紧急的一个任务。”王晨旭说。他所在的南港信息网络公司隶属于给南港工业区开发公司,职能就是为工业区企业提供通信服务和信息化服务。

  南港工业区业务的复杂和庞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作为中国八大化工基地之一,南港工业园区包含200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其中160平方公里是填海形成的陆地,40平方公里是东西两个港池,几百个大型船舶泊位。南港工业区的规模国内最大,而且非常独特,港口和化工园几乎合二为一。

  在200平方公里的区域中,集聚的产业门类异常丰富,而且彼此之间整体关联性非常强。从管廊管理、到船舶调度,再到安防、仓储等等,其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在审批手续还是交叉施工进度上,都要协调一致。仅手续一项,南港工业区从中牵头协调的部门机构就多达三十个之多,而且广度和跨度都非常大,怎么让这些项目协调一致、不打架,成为最大的难题之一。

  这个时候,南港信息网络基于致远协同平台开发的项目协调平台已经初具雏形,而且发挥了巨大作用。

  任务下达以后,项目部就根据交付目标日期倒推工期。整个项目的完成需要多头协同。项目部首先通过致远的协同平台在规划层面给多个部门进行协调,项目周期进度定死以后,施工进度也同样通过致远的系统,协调所有的交叉施工。

  刚开始,项目涉及的一些企业之间协调项目还主要靠人工协调,“开了无数个会”。但他们很快发现,即便开了无数个会,还不如南港这个项目协调平台系统里面的一张表看得清晰。

  在2017年之前,南港信息网络在支撑港区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已经逐步构建起了能源管理平台、船舶调度管理系统以及安防、仓储等子系统。“无论是某个项目还是整个园区,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业务和系统,而是多个系统进行数据共享。”

  园区内各方机构很快对这个平台爱不释手。最初,一些工程师只是想看看勘测图、了解进度。很快,相关政府部门、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伙伙伴也开始用起来,相关的项目考核也纳入这个平台。所有建设单位都会通过南港给出的相应界面,在前台填报一些数据之后,南港信息网络就通过后台的致远平台全都收集过来,进行汇总审核,得出一个目前项目进展的全景视图。“整个建设中哪个主体的进度慢了、牵扯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在系统里面也都一目了然”。

  差不多一年后,当王晨旭回顾那几个月的奋战时,他说:“LNG码头的按时建成是所有专业共同协同的一个结果,也是对我们大项目协调的这个概念的一次成功验证。”如今,南港建成启用的LNG项目年液化天然气接收规模,相当于一千万户家庭一年的天然气使用量,已经明显改善了华北供气格局。

  协同价值:从验证到峰值

  · 早期的致远OA系统将原先的纸版表单转换为电子版,工具虽小却解决了大问题

  · 表单电子化融合了南港的管理逻辑,OA系统升级为一个真正的协同平台

  · 基于平台的开发只用了三五天,测试上线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实际上,当王晨旭在码头上迎来第一艘LNG船时,距离他走进南港工业区工作已经快十个年头。

  2007年,王晨旭和一些领导、朋友来参观还是一片海滩的南港,当时就被相关的园区蓝图所打动。2009年,王晨旭正式加入南港。加入南港的第一天,他就给领导做了一次汇报,把他心目中南港的信息化雏形描述了出来。2011年,天津南港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成立,由此掀开了过去八年间、分为四个阶段的数字化建设。

  2011年前后,南港工业区的主旋律就是填海造陆、平整土地,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这个阶段认为是南港数字化建设的1.0阶段,他们这一阶段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南港开发公司和南港管委会,工作内容以建设项目管理为主。跟业务一样,南港的数字化建设也处在起步阶段。

  最初,南港信息网络给开发区选定了两个基础的业务支撑工具。一个是ERP系统(用友NC),另一个就是OA系统(致远)。今天看来,当年的OA系统仅仅是将原先的纸版表单转换为电子版,似乎并没有特别高精尖的技术,但在南港信息网络项目经理王东看来,工具虽小却解决了大问题。

  工业区开工待建项目繁多,其中涉及大量的审批。在采用OA系统之前,所有需要审批的员工都需要找领导去签字,但问题是,开发区领导在很长时间里, 都要在外面协调沟通港区内外的各种手续。所以当时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是,一旦看到领导回到港区办公室,马上就有一堆人前去围追堵截。总体办事效率比较低下。等OA系统上线以后,这种情况也就迎刃而解。王东顺势把一百多个表单全都做到了OA系统上去,包括所有的用车、报销,合同的签订、支付,产值的审批等等,一下都实现了无纸化。

  时间不长,当南港的基建业务和数字化都完成初始化之后,一个史无前例的大机会从天而降。

  从2011年底开始,国家层面推动的基建热潮迅速开启。南港工业区的建设一下子变得如火如荼,一年之中,项目很快增加到二百多个,合同达到两千多个,各种付款跟审批,即便按每个合同三次支付,就有六千组。

  这个时候就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比如某表单是在季度末根据银行的资金情况进行付款,但表单有可能是在6月初申请的,这些表单经过各种审批之后停留在资金管理员那里,等到资金拨付之后再向施工单位进行付款。这时问题来了,此时表单的数字是静态数,但业务却是在一步不停的动态执行。所以,当到了付款节点,两边数据对不上,财务部此时难以判断以哪个数据为准。为此,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一边要看ERP的数据,一边又要看OA有没有执行完,然后再把这些数据拢到一张Excel表单里面去,才能最终形成给施工单位的付款数。

  如此往复,不管是财务部门、还是业务部门,几乎都在为维护分布在两个系统中的数据而疲于奔命。“那时候,大家都说累点没关系,就怕付错了、付超了”,为了防止风险,“出纳审一遍、分管部长审一遍、正部长再审一遍、财务总监再审一遍,审好几遍、查了各种资料之后才敢给施工单位付款。”

  当业务上新的痛点形成之后,王东和同事们决定从技术上尝试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王东基于致远协同平台上一个BPM Service开发接口,写出一个网页表单,从ERP系统里抽取合同的基本信息,读出实付数额,然后在致远系统里去读审批数,把这两个数汇总起来,再用合同的应付金额减去这两个数之和,得出来可付金额,就避免了财务部门超付的风险。通过这个网页表单,让系统自动比对两个平台的数据,如果不一致则根本无法发起审批。

  “这回我们的OA系统升级成为一个真正的协同平台,因为在这上面不是一个简单的表单电子化,而是包含了我们的管理逻辑。”王东说,业务的痛点把南港的数字化建设推到了2.0阶段。

  在开发过程中,刚开始王东以为会非常复杂,结果没想到只用了大概三五天,就把系统做完,等到测试上线才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既然这么好用,为什么不多做几个呢?

  有了第一个系统之后,很快就有了第二、第三个。王东基于这个接口,接着又开发了其他几个专项平台。比如BT项目管理系统、产值上报管理系统等等。与南港信息网络内部的审批不同的是,这两个系统的用户都涉及到外部施工单位。

  同样是业务协同,但如果让外部用户直接通过致远OA账户去提交的话,会存在安全风险。另外,如果让施工单位填报动态数据,南港跟着再去审核,同样会带来巨大的工作量。而通过BT项目管理系统,后台自动把相关上报信息同步过来,省去很多麻烦。此后三年里,每家施工单位通过BT项目管理系统提交的各类费用都有好几千个。

  1.0-2.0阶段变化:

  1, 1.0阶段实现可用;2.0阶段达成峰值。在1.0阶段,大家只有在付款的时候,大家才用,没事的时候高高挂起。到了2.0阶段,因为使用了外部接口,施工单位几乎天天都在填各种各样的表单,应用也就达到了峰值。

  2, 1.0阶段ERP唱主角、OA做辅助;2.0阶段,OA进化为协同管理,重要性与ERP平起平坐。南港的业务数据一半在ERP,一半在协同里面。

  平台价值:从建设到服务

  · 2013年,南港的业务重心从以建设为主转为以招商引资和企业配套服务为主

  · 如何用最高效的手段将异构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口径统一,并实现动态控制?

  · ERP不适合让全公司所有员工使用,必定退化为后台

  2013年,经过初期的快速成长、大干快上之后,南港工业区的集团化业务已经初具雏形,其数字化建设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如果说在此之前,南港的业务重心是以建设为主的话;那么在此之后,重心就转到了招商引资和给企业做配套服务上来。南港开发区也正是在这一年,正式推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

  王晨旭认为,智慧工业园区最早脱胎于智慧城市,但两者差别很大,“智慧城市关注政府服务和人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而智慧工业园区主要关注企业安全、能源环保等主题”。

  南港提出的“智慧园区”分成智慧政务、智慧企业和智慧园区生活三个方面。其中,智慧政务已经包含多项服务,比如专网网络服务、IT设备维护服务、安防巡检系统等等。智慧园区生活则刚刚起步,从共享单车、共享外卖等等,港区正在把社会上一些受欢迎的互联网项目融入到港区平台上来。

  “智慧园区”三个方面中,智慧企业依然是重中之重,而且因为阶段不同,迎来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以建设为主的话,数字化场景都必须围绕施工建设来执行;转为招商为主之后,就开始以数据分析为主。

  从2013年开始,南港信息网络决定专门给区内的能源企业们搭建了一个能源管理平台。主要思路就是园区入驻企业不再需要单独建设水电气热等基础能源设施,统一通过南港的这个能源管理平台租赁使用。如今能源管理系统上的企业客户已经有30家,正在做准备服务接入还有40家左右。“一些百亿以上规模大项目的落地,还会继续吸引来上下游的各种化工企业来园区投资入驻。”王晨旭说。

  能源管理系统虽然是南港信息网络第一次向园区企业输出大型的数字化系统服务,却非常成功,后来还得到了工信部“两化融合”的重点扶持。一炮打响之后,港口船舶调度系统、计费系统、预收费系统等等陆续推出,“现在我们每年都能推出三到四个针对企业客户的数字化服务,同时还能蕴育一到两个新需求”。

  在一个个系统的开发和搭建中,王东慢慢发现,无论是大批建设项目转固定资产,还是越来越多的监管审计,其实都是提出一个同样的要求,即:如何用最高效的手段将存在致远协同管理系统和ERP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口径统一,并实现动态控制。

  这个时候,南港信息网络其实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升级原有的ERP系统;二是升级原有的协同管理系统。王东和同事们经过各种分析推演得出结论:还选第二条路,让协同管理唱主角。

  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两个系统放在一起比较,优劣明显。

  王东认为,首先ERP系统的数据填报过于“专业”,“像毛重、净重、库存、应付、实付、在途,业务人员对这些专业术语并不熟悉,很容易填错”。其次,基于ERP系统的调整比较困难,“除非我们公司的流程、模式、填报方式都得适应ERP的需要,用他管理模式去改变我们公司的管理模式”,这显然很不划算。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ERP作为一个专业化系统,不适合让全公司所有员工使用,必定要退化为后台”。

  相比之下,致远协同平台开放性强,易用性高,文档流程审批更是强项。王东说,“致远的表单可以任意起一个名字,只要大家能够理解就可以。对于一些特殊的流程,对它进行加签减签就可以解决,不用去重画系统、重画流程”。

  更重要的,致远提供了一项核心功能,即流程引擎。基于这个流程引擎,王东通过业务生成器,就可以在协同平台上实现自助式的数字化业务搭建,可能只需要几个表单,“就可以在不改变公司现有业务模型的情况下满足业务需求”。

  结论得出,王东和同事们着手就把各项业务系统再往前前置。项目管理、合同管理、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一些之前基于ERP的系统,也都放到了致远协同平台上去。

  比如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从立项、合同签订、合同执行、产值上报、合同结算、项目总结算等一整套管理体系,都在致远协同平台上搭建完毕。再如费用预算管理,每个单据都会通过业务生成器,发起时去读业务数据里的底表数,在结束时再回写业务数据里面的底表数,由此实现动态控制。

  2017年,根据天津市产业政策,大批化工企业需要搬迁到南港工业区。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19年每年都会有几十家企业排队入园,到2019年底要全部完成入驻。这些化工企业规模都在几百亿以上,建设周期较长,大都需要两到三年。王东他们针对这种密集的企业入驻项目需求,基于致远协同管理平台迅速搭建了大项目协调系统。

  “我们数字化3.0阶段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王东说。因为随着这些子系统的推出,一个基于致远协同软件的数字化运营平台雏形也正在自然形成。

  2.0-3.0阶段变化:

  1, 在2.0阶段,实现数据的集成打通。问题是表单发起时是动态数,但一旦发起之后,就变成静态数,没有业务逻辑关系。到了3.0阶段,这些业务表单从独立个体变成相互关联的业务单元,无论发起时还是发起后,都变成了动态数据。

  2, 在2.0阶段,协同管理和ERP系统平起平坐;在3.0阶段,基于协同管理的数字化运营平台雏形形成,ERP系统变成后端系统。

  从业务数字化到数字化业务

  · 在南港所有的数字化业务中,已经有超过50%跑在致远协同管理平台上

  · 南港智慧园区除了“低层次的告知”还“要深化数据服务”

  · 5G通道加上数据整合,再包装成新的应用,会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

  当南港业务和数字化不断演进的同时,致远协同的系统平台也不断升级迭代。2018年,致远协同推出的新版本CAP业务定制平台让南港人眼前一亮。

  王东发现,平台在门户集成、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实物资产管理等系统搭建的便捷性上又进了一步。比如,以前平台需要在外面设计好表单再导入,现在直接就有了表单设计器,设计完表单直接生成,再配合CAP平台和流程引擎对表单数据进行交换。

  平台的这次升级,让王东感觉到,是时候把更大量的业务系统搬到协同平台上来了。在他对南港数字化4.0阶段的规划里,像采购申请、销售订单申请、合同签订申请、销售管理等都在迁移之列。如今,在南港所有的数字化业务中,已经有超过50%的量跑在这个平台上。“如果按全公司的员工来平均算的话,大家每天的工作时间,除了沟通工具之外,最多的就是花在致远平台上了”。王东说。

  事实上,当这个运营平台逐步完善的同时,南港信息网络自身也在逐步完成一次蜕变。过去,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业务数字化;现在,迎来了对外输出数字化业务的时机。在外部大环境方面,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国企混改。南港自身的发展节奏再次与国家经济的大方向踏在同一个节拍上。

  南港对外提供业务可以分为两块。其一是,针对国内类似园区,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其二是,针对园区内外的众多生态圈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

  王晨旭说,针对企业的数字化服务,第一步可以做到让政府、企业对各种事件的进度(招商进度、手续进度)、对供水供气这类运行数据了如指掌。但只是“低层次的告知”;南港的“智慧园区”必须“往价值高点走,要深化数据服务,进行智能指导”。

  如今,园区内入驻企业50%以上都在使用南港信息网络的数字化服务产品。但在他看来,“还比较初级,以基本通信为主”。

  比如现在南港信息网络逐步完善的物联网平台已经融合了园区所有的水、气、蒸汽、污水等信息数据。园区内的企业目前通过园区APP或者公众号,能够知道自己的用能、水费、污水等费用情况。跟同类型的企业比,耗能是高还是低。“这些数据里头隐藏着巨大的价值,但是具体怎么把它包装成一个好的数据产品,让客户认同并愿意为此付费,这是我们目前要做的”。

  展望2019年,一直随着国家经济大势同步成长的南港又将迎来一次大的产业升级机会——5G时代。

  众所周知,5G第一个官方全球标准已经在2017年底建立。按照发展时间表,2019 年5G试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分析认为,5G的技术特性将给物联网、数字化带来一次大的飞跃。

  眼下,南港已经跟核心电信运营商签署合作协议,基于5G的各种应用试点将陆续铺开。5G通道加上各种数据整合,再在协同管理平台上搭建出新的应用,“这会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

  两种平台的崛起

  ·致远互联如何从一个细分领域软件成长为一个集团企业的业务运营平台

  ·南港在业务和数字化的波浪式推进中,打造了在智慧工业园区领域的平台能力

  ·在诸多口岸开埠的故事中,南港贡献了一个数字化开埠的典型样本

  行文至此,南港数字化开埠的故事可以作个小结。

  《湾区盒子BAYBOX》研究团队此番专程从北京赶赴200公里外的天津南港工业区。访谈时,办公楼下还有三台“磕头机”在那一刻不停的摆动着。很难相信,十年前,脚下大部分土地还是一片海洋。

  我们的分析师们与南港信息网络总经理王晨旭和项目经理王东的深度访谈持续了一整天的工作时间。当我们根据数万字的录音整理文字和相关资料,最终梳理出这篇文章后,不由得问自己:一起复盘这样一个数字化进程,其中最能打动我们的核心价值点在哪里?

  我想,南港数字化开埠的核心价值点,可以归结为其中“两种平台”的崛起:致远如何从一个细分领域软件成长为一个集团企业的业务运营平台;南港的信息化在根据业务的波浪式推进过程中,又是如何打造了以“智慧工业园区”为目标的行业数字化管理平台。

  致远协同平台在南港的数字化实践中成为其业务运营平台,并非供应商和企业用户有意为之,而是其数字化进程的自然结果。

  那么问题是,致远何以能成为这样的平台?如果要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至少有四点。

  其一,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吸纳。吸收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了解客户想要什么东西,这一点当然是老生常谈,但依然是绝对前提。

  其二,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和谐处理。一方面,平台化时代,关键是拼底层,业务展现层靠合作伙伴的实施能力决定,厂商要对平台负总责。市场上的很多产品并不像致远的产品一样,能有机会经过上万家客户去检验。另一方面,稳定性和开放度之间的临界点也非常重要。过于开放,BUG会多;过于稳定,不利于业务搭建。王东就说,“让客户尽量用少量代码、甚至不写代码,就可以实现业务应用”很关键。企业在具体实践中,会综合考虑开发成本、培训成本、沟通成本等。

  其三,成为承上启下的中台。现在企业客户应用场景中,通常前端都有移动端、PC端各种展现层,后端都需要联通ERP、财务等专业系统数据。连接前端后端是平台的应有之义。

  其四,平台间的界限开始消弭。好的平台会自动牵引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业务。所以,不同平台之间的界限会消失,会开始互相渗透,切入对方的市场。比如南港就可以考虑基于致远的协同去搭建ERP系统。对于厂商来说,平台化之后其势力范围会逐步扩大,也算是技术市场丛林法则的一种体现吧。

  作为南港信息网络公司的操盘手,王晨旭总经理对“智慧工业园区”的数字化建设规律做了很多思考。我们也发现,以下四条在南港的数字化实践以及两人的访谈中,相互印证,称得上是打造“智慧工业园区”的重要经验。

  其一,跟随业务节奏,在合适的时间点,从以项目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南港信息网络早期的定位就是为了辅助南港开发公司进行园区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是一个项目公司。但随着高速建设期的结束,项目的数量迅速减少,南港信息网络的定位也由此转型为服务公司。王晨旭要求,南港信息网络要把工程建设、社会采购业务的比重逐年降低,但价值含量和净利润更高的服务内容逐渐递增。跟通讯行业一样,未来数字化通道层面的业务价值也会趋近于零,最后还是要拼服务。

  其二,不贪多求“新”,找到某个具体数字化突破口之后,将其效能发挥到极致,后期再从这个突破口向周边延伸建设。数字化最重要的不是你采用什么前沿技术,而是如何落地。在产品选型上,一定得务实,一定要选择能够驾驭的工具去实现目标。然后跟着业务发展以及对事物认识的程度,再去选择新技术、新方式。不要别人说什么大数据,就跟风去搞。一定要把工具的效能发挥到极致。园区建设不能上来就全面开花,要选择一个突破口。化工领域施工事故高发,南港就以安全为突破口,着重进行投资,把所有涉及安全的因素作为重点进行突破建设。早期能源管理平台一大功能就是应急系统联动。

  其三,在建设开始阶段要提前打好网络基础、数据基础。先铺设好园区内所有的通讯管道、光纤网络,完善园区的无线通讯环境。其次构建几个核心大数据库,把企业信息中的人和物先收集起来,后续的很多服务可能都是在这些数据库基础上提供服务的。这一基础打好了,才有可能在后期进行数据挖掘,推出新数字化服务产品。

  其四,数字化推进者一定要懂业务,并不断深耕用户的业务需求。在南港,上任何新系统都要求有广泛的调研,知道客户需要什么,痛点是什么,一定是基于这些需求去满足。目前企业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数据采集类,南港专门建立了一个数据采集平台,把所有对物的数据采集下来,远程传输到平台上进行分析处理。二类是事件处理类,所有的项目管理、综合治理都会纳入到事件处理引擎为主导的平台上。初期用户可能对老办法、老流程有留恋,但一旦体验到新系统的便捷、安全、高效,他们就会主动提出需求和建议。

  纵观历史,中外诸多重要城市、口岸开埠通商的过程,大多基于地理,同时借重政治大势、经济脉动、人口迁徙乃至技术浪潮,多种要素因缘际会,才成就了一个个沧海桑田的传奇故事。在这其中,南港可谓贡献了一个数字化开埠的典型样本。(湾区盒子BAYBOX/撰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