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国天然气终端市场透视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8-11-12 16:03:10
热度:

中国天然气终端市场透视今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在去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再次刷新消费端的增速。1月至9月,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7.5%,高于去年的16.5%。很难想象,在10多年前西气

  今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在去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再次刷新消费端的增速。1月至9月,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7.5%,高于去年的16.5%。很难想象,在10多年前西气东输建成之际,为畅通后路,甚至要挨家上门“推销”天然气。进入21世纪以来,从低谷到高峰,天然气市场走过了快速发展的20年。

  今年是天然气市场的“大年份”。国务院连推两个重磅指导意见,明确我国天然气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健全天然气多元海外供应体系等具体任务。在储气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更是给出了量化目标。天然气发展已不仅仅是行业话题和全民关注的热点,更上升到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

  天然气市场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天然气供应企业如何抓住宝贵的黄金机遇期,为消费端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放眼看终端 新的发展空间从哪里开拓?

  从2004年西气东输投产到西二线建设,已是“冰火两重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245亿立方米,2017年2373亿立方米,增长了近10倍。甚至有专家认为天然气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已远远超过成品油市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镇燃气特许经营权向社会开放,因市场门槛低,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对于2008年以后才进入终端市场的传统资源型企业而言,竞争的激烈程度不难想象。

  放眼终端,昆仑能源、中华煤气、华润燃气、中国燃气、新奥能源五大跨区域燃气公司和1000多家民营企业逐鹿市场,超过97%的地级以上城市燃气特许经营权已经授出。这意味着短时间内,这些地区的燃气供应权已有归属。

  经过激烈的争夺,天然气的市场大格局已塑形,而在天然气消费市场快速提升的阶段,仍有后来者不断进入。尤其是2017年天然气供应紧张,让终端企业再次看到机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地方企业纷纷出击,分享天然气大发展的时代红利。

  诸多信号显示,天然气竞争愈加激烈。新一轮LNG大规模建设已经开始,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都纷纷在沿海布点LNG接收站,如何开辟新的市场空间,是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组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LNG加气站2260座,2017年10月已升至3521座,短短两年上升56%。不只加气站,LNG接收站由11座发展到17座,甚至内陆城市的LNG处理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从市场的发展来看,作为后来者的企业,要有大的作为,目前可以选择的途径并不多,生存法则无外乎另辟“蓝海”,合作共赢。

  “蓝海”自然备受关注。发达的城市天然气市场已经成熟,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终端燃气市场仍待开发,迫切希望早日走进天然气时代。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统一,也考验着企业的智慧。例如,2017年滇黔桂市场快速发展,在这个大进程中,革命老区百色步入了天然气时代。

  “未来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乡村转为城镇仍未开发特许经权,仍在公平竞争,这部分的增量不可忽视。”中国石油规划总院院长韩景宽说。

  由于资源、成本等诸多因素限制,天然气发电仍存在不确定因素。但不可否认,天然气发电领域也存在发展空间。以江苏为例,2017年江苏天然气总消费量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其中燃气发电用气占天然气总消费的37.6%,比例仍将继续提高。

  天然气在交通领域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据测算,LNG车型在同样的车货总重下,每公里比燃油车节省0.45元至0.7元;随着油气价格的差距扩大,LNG车型将比柴油车更加节省运营成本。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年以后,车用能源将由当前以汽油、柴油为主向以电力、混合动力为主转变。综合判断,天然气在交通领域极有可能迎来明朗蓝天。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煤改气”为天然气终端市场的利用打开了一片天地,这不失为另一个机遇。在雄安提出“煤改气”后,周边村县也晋级为天然气利用地区,开始大规模天然气改造。

  边界被打破 营销之路如何探索?

  近两年,天然气行业悄无声息地涌起一场跨界热潮。

  今年,燃气企业协鑫集团联合保利集团,开发埃塞俄比亚12万平方公里油气区块,配套建设管道、液化厂和专用码头,作为LNG接收站资源。民营企业放眼海外,进军上游,这并不是天然气市场的个例。

  今年年初以来,新奥舟山与道达尔、雪佛龙签订每年143万吨LNG购销协议,目前已经完成首船接卸,进入试运营阶段。北燃集团2017年进军海外上游,购入俄罗斯石油公司子公司20%股份,并与北美某项目签署长期资源采购协议。这样的“跨界”合作足够引起企业重视。

  天然气市场主体经营边界正在发生变化。两股潮流涌动:上游企业积极向下游延伸,试图加快扩大市场步伐,以弥补短板;而城市燃气和气电企业积极布局上游业务,寄希望于资源优势,增加开拓市场的底气。

  跨界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力量和市场主体进入天然气终端供应领域,在天然气大时代,进一步加快清洁能源的覆盖和利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另一方面,在面对激烈的市场选择时,传统的资源型企业被迫在多个领域展开竞争,从更深层次来说,天然气的精准利用也是值得倍加关注的话题。

  市场经营边界被打破,意味着新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新的市场机遇正在诞生,传统资源供应型企业的优势可能会受到挑战。另一方面,下游拓宽的难度会更大。

  “要想在天然气市场上有更大的作为,让清洁能源惠及更多人,需要未雨绸缪、认真研究、早做准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副总裁凌霄表示。在边界被打破的情况下,尤其要充分发挥企业一体化的优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竞合策略,合力打造高质量的供应体系,考验着资源型企业的决策智慧、营销能力和长远眼光。

  资源型企业布局的步伐也在加快。2016年,中国石油五大天然气销售公司先后成立;2017年,中国石化组建川气东送、华北和华南三大天然气销售中心。

  黄金期短暂 如何搭上发展快车?

  近10年来,无论中国还是全球,天然气发展都在进入“快车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供应侧来说,这个黄金期并非一直存在,也有窗口期。《中国与世界能源展望》中预测,2040年以前,中国天然气产业将处于黄金发展期;2035年后,工业居民用气量基本达到饱和后,增速将放缓。

  从上游看,页岩气和致密气等非常规资源上产势头强劲,我国深层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西南油气田规划,2020年产量力争突破300亿立方米,为资源保障提供接续能力。同时,随着2019年中俄东线天然气投产,输气量将逐年增长,最终达到年380亿立方米。亚马尔项目第二、第三条生产线投产后,我国将从2019年起每年进口亚马尔项目LNG 300万吨,相当于42亿立方米天然气。中亚天然气D线投产后,设计年输量300亿立方米。

  几个“300亿”意味着再过三五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供给或将缓解紧张状态。市场竞争将在当前白热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

  再看中游,传统资源型企业能否在管网落地之前做好准备,也是急迫的课题。“放开两端,管住中间”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一旦资源型企业没有抓住下游市场,失去终端市场,将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打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抓住短暂的3至5年关键期,积极参与天然气终端市场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

  残酷的市场是一块试金石。对于资源供应型企业而言,资源优势往往会让企业产生自满和松懈思想,影响管理者对市场发展、行业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客观认识。但当前的天然气市场前景已经明朗,传统油气公司能否把握自身优势和天然气行业的脉搏,将资源合理转化为市场,打通价值的“最后一公里”,就要在挑战中看清蕴含的潜力和积极因素;把握好了,就是机遇和新的发展起点。

  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10月末,参加“中国—欧洲国际交通走廊”天然气发动机燃料汽车拉力活动的昆仑能源内蒙古分公司车队迎着漫天飞雪,安全抵达钢铁之城——包头,为这场历时54天的拉力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两辆LNG重卡、1台移动加液车,行程2.5万公里。这次横跨亚欧大陆的LNG燃料汽车拉力活动引发了记者对天然气行业的思考。以天然气为燃料的交通工具无论从动力性、经济性,还是从稳定性和环保性来看都已相对成熟,为何市场热度达不到预期?行业“热发展”背景下,天然气在交通领域的发展之路为何不平坦?放眼长远,天然气交通利用如何迎来发展的春天?这又将给天然气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市场认可 为何发展势头减缓

  相比其他领域,天然气在交通利用领域的发展显得尤为波折。

  梳理其发展历史,主要分为3个阶段。一是萌芽期,上世纪末,国家开始组织推广天然气汽车,国家科技部专门成立清洁汽车行动办公室,在全国多个城市示范运营,以天然气汽车为代表的天然气交通工具实现规模式发展。二是快速发展期。2008年到2014年高油价时代,天然气交通依靠价差优势得到迅猛发展,仅天然气汽车年销量就从6.6万辆增长到28万辆。“十二五”期间,车用天然气消费量更是一度攀升至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0%。三是差异性发展期,即2015年之后,作为天然气交通工具代表的天然气汽车和天然气船舶发展方向出现差异,天然气汽车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电动车替代天然气汽车成为国家主力发展车型;清洁能源船舶获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LNG动力船舶数量两年翻了6倍以上。

  “国家政策支持和油气价差,是当年推动天然气在交通利用领域发展的两驾马车。”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中回忆,国家政策支持曾带动天然气交通领域技术、加气站网点布局等发展,为其规模发展打下基础。天然气汽车交付市场后又赶上油气高价差,市场自发形成一种火爆现象。中欧天然气发动机燃料汽车拉力活动中方车队队长张宪华算了一笔账:“2012年,买一辆新的LNG牵引车35万元,国家大概补贴3万元到4万元。如果将原有柴油重卡改装成LNG重卡,按照当时LNG与柴油价差算,基本半年至一年左右即可收回改造成本。”

  “气势如虹”的天然气交通工具为何会在2015年切换发展跑道?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研究所所长陈蕊认为,国内外油气市场和国家政策双重巨变是主因。从油气市场看,全球油价暴跌引发成品油价格下行,国内环保政策加码导致天然气供不应求。成品油与天然气价格的一降一升,严重挫伤了天然气交通工具的经济性优势。从国家政策看,天然气汽车的政策优势被电动车取代。5年内,国家发布了“气化长江”等7个相关文件,带动了清洁能源船舶的快速发展。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曲折上升的过程,天然气在交通领域的利用也不例外。吕建中认为,相对于“技术研发”阶段的电动交通工具,以天然气为燃料的交通工具成熟度较高,配套设备相对完善,发展后劲和潜力仍然巨大。

  遭遇成长烦恼 如何走出阵痛期

  去年冬天,内蒙古LNG重卡司机李晓峰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花8万元将自己的LNG重卡改装成柴油重卡。“我也知道改装对车不好,但加气站要么缺气,要么限量供应,用气比用油每公里贵3到4角钱,一年下来得多花6万多元。”

  众所周知,符合环保趋势的天然气行业和新能源交通工具都是当前我国的朝阳行业,可为何天然气交通工具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天然气市场周期性和阶段性波动,天然气交通利用领域受到较大影响。”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研究所主任工程师段兆芳介绍,目前我国天然气主要利用方向分为城市燃气、天然气发电、工业燃料和交通燃料四大块。按照天然气应用优先顺序来说,交通燃料和工业燃料排位靠后,一旦气价不稳、冬季用气紧张等情况出现,这两块受到的影响最大。以去年冬季为例,市场需求持续维持高位,再加上部分气源不稳定因素,导致全国天然气供应短缺,非民用LNG价格出现短时间内暴涨。

  陈蕊将天然气交通工具的“寒潮”理解为一种发展“阵痛”。“无论是天然气行业还是天然气交通利用领域,都处于发展初期,这属于成长中的阶段性烦恼。”陈蕊说。从天然气行业看,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快马加鞭发展天然气配套产业,但储运配套设施、油气价格形成机制及相关规章制度等完善仍需要时间积累,引发天然气供不应求、气价变动较大等发展“阵痛”。从天然气交通利用行业看,天然气配套设备、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政策法规等配套发展滞后于行业发展。随着国家“十二五”支持政策到期,天然气交通工具或将面临完全市场化的挑战。

  抓住黄金机遇期 需外强更需内秀

  过去一年,诸多利好消息为处于迷茫期的我国天然气交通行业增添了信心。

  一方面,国际能源署和BP公司的展望报告一致认为,2050年以前,车用能源将是汽油、柴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电力多种能源并存的过渡期。按照新能源汽车2050年突破1亿辆估算,成品油替代率约14%,天然气汽车仍有巨大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13个部门去年联合印发《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交通燃料升级工程重点任务,尤其是水运行业,国家牵头多项试点示范工作实施。

  利好消息频传是否意味着天然气交通的春天要来了?“市场回暖是机遇,关键要找到行业优势和发力点。”昆仑能源有限公司LNG加工储运管理部总经理田士章认为,目前长途客货运、重卡商用车、天然气船舶等既是柴油消费尾气排放的重点领域,也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不能覆盖的领域,或许这些可以成为天然气汽车发展的重要领域和突破口。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管道所副所长周淑慧更看好天然气在水运领域的应用。“国内外形势迫切要求全面推进水运行业应用清洁能源,水运领域利用LNG将迎来春天。”她预测,到2025年,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水运装备LNG清洁能源应用体系,初步建成集约高效、功能完备的LNG水路运输系统,基本建成完善的加注服务网络;此外,加快我国天然气交通工具“走出去”步伐,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期,改善沿线国家交通运输环境,带动天然气产业链协同发展,也成为天然气交通利用行业的共识。

  看到机遇的同时还要有本事抓住机遇。“目前,我国天然气汽车行业总架构是健全的,但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政策法规等要加快跟上行业发展。”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车船分会名誉会长姚明德说。来自天然气行业的段兆芳则支持打造多气源供气格局、持续完善天然气定价机制,用稳定的气源和价格形成机制为天然气交通工具稳健发展保驾护航。(文/黄祺茗 魏枫 中国石油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