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潘阳水上建成漂浮式光伏发电站
淮南潘阳水上建成漂浮式光伏发电站“这里以前煤炭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地块沉陷严重,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靠打渔为生的老百姓不得不就近搬迁,另谋生路。自从建起了光伏电站,这
“这里以前煤炭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地块沉陷严重,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靠打渔为生的老百姓不得不就近搬迁,另谋生路。自从建起了光伏电站,这里环境一天比一天改善,我们又可以回来打渔了。光伏电站在建设时,我在这里工作每月工资5000多元。现在,我是电站的运维工,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8月16日下午,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居民李金超夫妇一边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展示刚打上来的大鱼,一边高兴地说。
满意的收入让李金超夫妇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摄
给李金超夫妇和其他村民生活带来改变的,就是位于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刘龙村、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建成投产最大的漂浮式光伏电站——国家电投安徽淮南潘阳漂浮式光伏项目。
项目由吉电股份与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于2016年9月开工建设,同年12月下旬完成升压站受电及首个光伏发电单元并网。截至2018年7月末,累计发电量5570.67万千瓦时。同时,建设单位注重能源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使该项目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旅游景点,区域还能进行家禽养殖业,并拉动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电投吉电股份华东新能源公司总经理王浩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用两淮采煤沉陷区水面建设光伏项目,在治理沉陷区水域的同时,有效利用该区域土地空间。与传统光伏电站相比,漂浮式光伏电站将光伏发电组件安装在水面漂浮体上,具有不占用土地资源、减少水量蒸发、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同时水体对光伏组件及电缆的冷却也可有效提高发电效率。
水上光伏项目照亮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摄
淮南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丰富的煤炭资源让淮南因煤而生,也因煤而死。随着煤炭开采的推移,一片片塌陷湖从陆地升起,表面互不相连,一度成为困扰当地发展的一大难题。有媒体报道,到2020年,在淮南,塌陷湖面积将相当于100个西湖。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如何破解这座资源型枯竭城市的发展难题?光伏正是照亮这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之一。
王浩介绍说,国家电投创新应用“光伏+”模式,立足该区域水深10多米、难以采用水泥桩方式铺设光伏板的实际,提出了水面漂浮的大胆设想:持久耐用的浮体材料、标准发电单元大方阵选型与验证、合理建立运维通道、风浪流模拟计算、漂浮方阵自适应水位锚固系统、逆变升压浮台提高稳定性、高可靠接地系统确保设备安全…从用地上来看,淮南丰富的采煤沉陷区水面可以作为光伏用地,既不占用良田,又能充分发挥限制水面效益。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昔日的“采煤沉陷区”变成今天的“水上发电站”,为两淮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同时为以后漂浮电站在国内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
“项目已被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确定为水面光伏设备可靠性、性能对比、浮台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等课题研究的试验基地。”王浩告诉记者。
王浩(右)在介绍项目情况。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摄
吉电股份是吉林省内和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在东北区域唯一的以电力、热力投资和生产运营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近年来,行走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路上,把风能、太阳能作为引领企业转型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并完成了由单一火电向风、光、供热、配售电、气电及电站服务等综合能源供应商的完美蜕变。发展布局从吉林省拓至北京、上海、天津、安徽、江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广西、广东等23个省(市、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256万千瓦,占公司总装机容量38%,比“十二五”翻一番,组建了吉林、华东、西北、江西4个区域新能源基地,建设了长春、合肥、九江3个区域生产运营中心,面向全国的新能源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目前水面漂浮光伏电站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安徽淮南潘阳漂浮式光伏项目是吉电股份“北稳西征南扩”的清洁能源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水上光伏项目注重生态效益,昔日的塌陷区也开始水草肥美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摄
采访结束,已是夕阳西下。近处白鹭飞翔、鱼鸭畅游,远处一排排光伏电池板组件形成一个庞大的方阵,吸收着太阳的能量,光伏板下面鱼儿欢快的游荡……而随着项目的建设发展,未来这里将成为水上之光,未来之源的实践之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