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金融机构不“感冒”? 碳交易陷入僵局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4-06-16 10:10:18
热度:

金融机构不“感冒”? 碳交易陷入僵局碳交易市场试点将近一年来,业内对于这一新兴市场的各执一词。有人认为碳交易是在用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并且可以为中国经济转型带来持续的示范效应,有

碳交易市场试点将近一年来,业内对于这一新兴市场的各执一词。有人认为碳交易是在用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并且可以为中国经济转型带来持续的示范效应,有人则认为碳交易推进实则艰难,正在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会给企业带去沉重的负担,对前景不太看好。

那么,现在的碳交易市场到底如何?外界尤其是金融机构对这个新兴市场的态度如何?碳交易市场需要何种变革呢?

市场机制的巧用

“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进一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降低全社会节能减碳成本,同时促进制度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曾这样向媒体表示。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在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1年10月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7家试点省市中率先启动交易。

以碳交易为代表的市场手段产生的效果是引导一个低成本的减排模式。比如多家企业共需要完成减排200万吨,市场手段调节不会要求每家企业减排一样的数量,而是让减排成本最低的那家企业完成最多的减排量,从而减少整个社会的减排成本,业内专家表示。

金融机构不“感冒”?

就目前情况而言,市场对碳交易这一新兴手段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感兴趣,尤其是金融方面,真正参与其中的机构并不是很多。

碳交易的机制优势不言而喻,根本在于企业减排活动不再是出自道德和法律约束,而是通过排放结余配额出售赋予减排活动经济意义。金融化可以将这一经济活动进一步深化。

金融化将发挥类似金融通融的功能维持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碳金融和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机制能够促进技术的发展,碳金融还将有效防范市场交易风险……这么多的利好因素,却提不起金融机构的兴趣。在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行业研究员王健看来,根本在于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处在蹒跚起步阶段,很多方面不尽完善。

王健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处于试点阶段,虽已制定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交易规则等配套细则,但其具体实施还需不断落实;市场的不确定性、法律法规的空缺等反映出中国的碳市场还需逐渐完善。对于一个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金融机构不免会对其不“感冒”。

碳排放市场政策敏感性高,目前稀缺性完全由政府设计,政府的政策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市场筹码集中度高、流动性差,一些市场的前十家企业拥有该市场碳排放总配额的60%~70%,有些企业为了未来的发展可能不会卖出当年冗余的配额,这些掌握巨额筹码的企业对市场而言不是积极参与者,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碳交易主管何毅这样分析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所存在的问题。

不仅如此,在金融机构眼里,碳交易市场的产品过于单一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而且目前只有现货市场。放眼国际市场,早在2011年,全球碳市场规模大约650亿美元,现货比例是2%,期货达到88%。

业内人士指出,金融机构的交易动力不足。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来看,碳交易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减排,而不是为了交易,以往的促进节能减排的环保措施会存在一定问题,这给了金融机构钻空子的机会,但是碳交易市场化后,很多方面都透明了,政策压缩了作假空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