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怕气不够 就怕应急能力不行
我国不怕气不够 就怕应急能力不行最近天然气压倒柴油,当仁不让地站上了风口浪尖。每天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都是在说三件事:纷纷限气、民用隐忧,LNG出厂价飞涨。今天实在忍不住想来掰扯掰扯
最近天然气压倒柴油,当仁不让地站上了风口浪尖。每天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都是在说三件事:纷纷限气、民用隐忧,LNG出厂价飞涨。今天实在忍不住想来掰扯掰扯:
各大北方城市纷纷挂出限气“免战牌”,目的很简单——在需求上压非保民,减供或停供的顺序原则为:天然气化工用户—工业燃料用户—汽车用户—公共服务用户—城市供暖—居民生活用气(医院、学校等)。
以河北为例,挂出Ⅱ级橙色预警,表示天然气供应严重紧张状态预警,全省供需缺口达10~20%,并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在橙警状态下,会对工业、商业用户限(停)气,并采取其他综合紧急措施。万一未来升级到红警(即非常严重的紧张),将会明显的显示出区域的保供优先级:省会石家庄—廊坊—保定—衡水—其他设区市—县城—重点镇,当然这是大家都非常不愿意看到的极端情形。
在限非保民的“需求侧管理”措施下,以目前的缺口来看,大面积民用燃气因资源问题而出现明显断供的可能性已经降低到最小。媒体所捕捉到的民用燃气不足情况可能大部分是管道设施不完善的 “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以及棚户区”等地方,所谓“煤改气结束了,但气没了”说的正是这个群体的无奈。他们需要有应急的能源备选和补贴方案,天然气并不是唯一的清洁能源选择,即发改委所说的“宜气则气,宜电则电”。
最后看看这LNG出厂价飞涨。过去的一个月里,围绕着这部分边际市场化资源,价格飞涨的锅该谁来背,也颇有一些争议。本周发改委的一纸告诫,直指 “辖区内各液化天然气生产流通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要求其加强价格自律,规范价格行为,否则价格主管部门将依据《价格法》、《反垄断法》相关规定严肃查处,才让液厂出厂价没有突破五位数的天价。
一年一度的天然气迎峰度冬,本来没什么稀奇和惊慌,更何况国家主管部门在2017年初就底气十足地吹响了“推进天然气利用”的号角,这信心不可能是没有依据的。
事实上,整体来看,中国并不怕天然气不够,预计全年实际总缺口也就不到50亿立方。尽管国内产量增速远不及需求增速,但进口门户逐步开放也得LNG进口量激增,成为有效补充。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国内天然气产量121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2%;天然气进口量722亿立方米,劲增27.5%;天然气消费量1865亿立方米,增长18.7%。
但要命的是,一到冬季取暖需求激增,11月日消费量可能比平时跳增20-30%,缺口全部集中在年末,供应能力立即捉襟见肘,整个供应链体系化解风险的应急能力遭遇挑战。
做个不大恰当的类比,这就好像女人即使有一屋子的衣服,出门约会却发现自己没有一件能穿的。
一句话,传导不到位,再多的资源可能也救不了“慌”。
化解风险办法有两种,一是“储”,二是“流”。
“储”是指,对于天然气这种季节需求过山车的能源来说,供应链体系需要从上到下配备充沛的储备能力。例如美国,其天然气市场规模三倍于中国,全国配置超过400座地面及地下储气库,合计储备能力达到1800亿立方米。中国在数量上和布局上没有足够的储气网络,冬季处于保供和环保两难的气“慌”就很难避免。
“流”是指充分的资源流动,需要四通八达并深入末梢的省市管网,也需要更多灵活游走于峰谷套利之间的进口终端。没有错综复杂的基础设施网络,LNG液厂这样的边际过渡玩家更可能伺机扮演投机的角色。
上一篇:光伏运维难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