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气荒”的锅甩给价格改革
不能把“气荒”的锅甩给价格改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天然气供应吃紧,液化天然气(LNG)价格明显上涨。国家统计局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下旬,我国LNG市场价格每吨56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天然气供应吃紧,液化天然气(LNG)价格明显上涨。国家统计局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下旬,我国LNG市场价格每吨5636.7元,比11月上旬上涨约30%,比7月上旬上涨约82%。
在LNG价格出现罕见的连续上涨,并创下历史新高的背景下,有些观点把“气荒”的锅甩给近年来快速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有人认为,市场化改革不仅没有解决好国内天然气市场的供需平衡问题,反而为这一轮LNG价格的快速上涨创造了条件。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思路,坚持改革与监管并重,在加快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快速提高气源和销售等竞争性环节价格市场化程度的同时,加强自然垄断环节的输配价格监管,着力构建起天然气产业链从跨省长输管道到省内短途运输管道、再到城镇配气管网等各个环节较为完善的价格监管制度框架。这一系列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放开气源和销售价格,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改革成效看,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全面理顺了非居民用气价格,占国内消费总量80%以上的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实现了由市场主导形成,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和引进海外资源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天然气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天然气的利用效率。
当前,我国局部地区出现的“气荒”,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北方正式进入供暖季,天然气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不少地区“煤改气”后,新增需求集中释放,有关方面未能准确预判需求增量,对市场形势估计不足。同时,供应端又出现了中亚进口管道气资源意外减供,造成资源紧张。
另一方面,我国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在调峰中发挥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建成地下储气库的有效工作气量仅占全年消费量的3%,而美国的储气库工作气量占全年消费量的20%,欧盟占25%。
正是由于天然气供需两侧都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加之部分LNG生产企业和中间商借机抬价,导致价格完全由市场形成的LNG出现快速上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天然气是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大力推进天然气产业发展,是我国加快建设现代清洁高效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化解环境约束,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气荒”及其带来的价格上涨,也给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带来了新的课题和任务。一方面,仍然要进一步认真总结评估市场化改革效果,认真借鉴历史经验,审时度势,啃骨头、涉险滩,适时迈出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新步伐,充分释放天然气市场活力;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对于恶意炒作和哄抬气价的行为,应予以严厉查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强化预期管理,加快应急储备能力建设,合理设计储气设施的运营模式,降低储气库建设的审批门槛,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储气设施的建设中来,提高调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