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锂电又一千亿风口来了!工信部最新规划印发!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1-12-07 20:00:56
热度:47

锂电又一千亿风口来了!工信部最新规划印发!近日,据央视财经报道,目前我国首批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已经全面迎来“退役期”。从使用寿命来看,动力电池的性能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而衰减,当

近日,据央视财经报道,目前我国首批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已经全面迎来“退役期”。从使用寿命来看,动力电池的性能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而衰减,当其实际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就不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了。

 图源:央视财经

相关数据显示,动力电池的使用年限一般为5-8年,有效寿命为4-6年。如果按照有效寿命来测算,2014年生产的动力电池在2018年开始批量进入退役期。预计从2021年开始,我国将迎来第一批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截至2020年,我国累计退役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超过20万吨,而到2025年,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将会超过80万吨。

此外,还有分析表明,“一块20克质量的手机电池,可使一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更大更重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含有镍、钴、锰等重金属元素,处理不当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

由此看来,退役动力电池回收问题确实迫在眉睫,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企业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电池回收仍乱象丛生

目前,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主要有两类大方向,一是梯次利用,拆解重组后应用到储能环节,或者其他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二是回收提取原材料,将废旧电池中钴、镍等昂贵金属材料提取出来。

为保障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从2018年至今,工信部先后公布了两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也就是俗称的“白名单”。但现实却是“白名单”抗衡不过“黑作坊”。

2018年的数据显示,当年退役的动力电池总量达7.4万吨,但当年全国首批上榜的5家“白名单”企业仅共计回收处理约0.5万吨动力电池,其余6万多吨动力电池“下落不明”,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流向了“白名单”外的企业。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有真正的回收体系形成,致使电池回收市场仍旧乱象丛生。

缺乏完善的回收流通法规,无法保障回收渠道的畅通。“车主找不到或者不确定回收点是否正规,一些传统的4S店等渠道回收的动力电池,最后也流入了小作坊。”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因为小作坊一直打着“高价回收”、“上门回收”的旗号,相较于回收点覆盖率较低的有正规资质的回收企业来说,已经占据了大半市场,甚至还有回收企业从小作坊手中回购电池。

溯源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加强对电池的溯源,有助于了解废旧电池的生命周期,从而对回收的电池进行分类,可以降低回收成本。但显然溯源体系的缺乏导致电池回收组合后安全性较难保障。

定价不一。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山东一家专做新能源二手车生意的车商表示,一块电池一般能卖到6000、7000元钱。也有新能源车主“价比三家”之后,将自己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卖给了出价1万多元的回收方。

全人类的“事业”

当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能源转型,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背后,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成为绕不开的痛点问题,因为废旧电池处理不当,会对生态环境形成极大的威胁,未来就会变成全人类的灾难。

目前,各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方案,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有望迎来一些新的变化。

中国方面,动力电池回收已上升至国家层面。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下称《规划》)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图源:工信部

《规划》提出“聚焦1个行动、构建2大体系、推动6个转型、实施8大工程”的整体工作安排。

即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为引领,着力构建完善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和绿色制造支撑体系,系统推进工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等6个方向转型,配套实施工业碳达峰推进工程、重点区域绿色转型升级工程、工业节能与能效提升工程、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工程、工业节水增效工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工程、绿色产品和节能环保装备供给工程、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工程等八大工程。

其中,本次《规划》频频提及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材料回收,以及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发展等方面。

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建设一批大型一体化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等绿色分拣加工配送中心。提升再生铜、铝、钴、锂等战略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比例,推动多种有价组分综合回收。落实塑料污染治理要求,实施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鼓励开展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到2025年,力争废钢、废纸、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量分别达到3.2亿吨、6000万吨、2000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产量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290万吨。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法规制度,探索推广“互联网+回收”等新型商业模式,强化溯源管理,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设一批集中型回收服务网点。推动废旧动力电池在储能、备电、充换电等领域的规模化梯次应用,建设一批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项目。到202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培育行业标杆。遴选发布一批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名单,建设50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培育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领跑者”企业。推进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强化示范引领。

力发展绿色环保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效加热、节能动力、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工业节能装备,低能耗、模块化、智能化污水、烟气、固废处理等工业环保装备,源头分类、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等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生物质供气、供电及农膜污染治理等农村节能环保装备推广应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一体化成型、铜铝废碎料等工业固废智能化破碎分选及综合利用成套装备,退役动力电池智能化拆解及高值化回收利用装备。发展工程机械、重型机床、内燃机等再制造装备。

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推动修订《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健全配套政策。制定工业节能监察、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管理办法。

此外,在发布《规划》的当日,工信部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有关情况。针对媒体有关动力电池回收的提问,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回答表示,近年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实施了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在京津冀等17个地区及中国铁塔公司等开展梯次利用试点,推动跨区域合作与产业链协同。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制定发布一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截至今年10月底,171家有关企业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048个,培育26家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增强监管约束。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部门规章,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具体职责,细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的监管要求,加大监管约束力度。

二是完善回收网络,强化溯源管理。探索推广“互联网+回收”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设一批集中型回收服务网点。研究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控联动机制,强化线上线下协同溯源监督管理,压实有关主体责任,提高监管效能。

三是健全标准体系,加快技术创新。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行业标准,抓好标准宣贯落实。加大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更新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赋能产业发展。持续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树立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标杆企业。同时,也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及项目建设。

总结

据测算,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价值将超过500亿元;2030年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或超千亿元。

由此可见,电池回收是一门千亿级的生意,市场前景不可谓不诱人。这也吸引了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加入到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同时,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也正借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积极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价值闭环体系。

更重要的是,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层面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高度重视,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将会按下“加速键”,市场发展和生态环境或许是可以获得一定的平衡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