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深陷“幸福的烦恼” 中国环保企业差一步就“一统江湖”

来源: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网
时间:2018-05-25 08:00:25
热度:

深陷“幸福的烦恼” 中国环保企业差一步就“一统江湖”环保网讯:千年大计,环保先行。随着第八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正式召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热门话

环保网讯:千年大计,环保先行。

随着第八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正式召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热门话题。长久以来,中国始终将环保工作视作提升国家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在此基础上,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不仅在严峻的污染形势下化被动为主动,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红利与机遇。

直到今天,我国环保系统格局已经基本成型,环保投资也逐渐迈入正轨,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环保产业即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届时一定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并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价值。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环保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想要成长为国际领先的环保巨头依然遥遥无期。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环保企业的总体规模近4万家,总体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的小企业占9成。距离发改委、环保部提出的到2020年,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还相差甚远。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和快速发展,国内顶尖企业面对国际巨头终于不再是望洋兴叹。

通过整理国内环保企业资产前十的数据可以发现,在资产规模方面,从位列榜首的北控水务到排行末尾的龙净环保,总资产均超过了100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如今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入场资格,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成长,所欠缺的就只有经验与时间。

环保巨头的经验借鉴

作为一家入华近50年的环保企业,法国环保巨头苏伊士成了近年来国内公司争相效仿的对象,2016年,苏伊士集团(以下简称苏伊士)披露业绩预告,再次攻克千亿产值大关,2016年集团营业收入高达153.2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138亿元。

起初,苏伊士并没有把重心放在中国,2015年,苏伊士在华环境业务营收所占比重也不过是集团的5%,然而随着合作的逐渐深化,一年后苏伊士在华的管理性营收就已经达到了12亿欧元。

为什么一家环保企业能够迅速把生意做大做强,并实现在华业绩的逐年增长?伊士全球高级执行副总裁邓瑞安女士表示,作为大型跨国环保企业,既要有全球化的眼光,又要擅长本土化的运营。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国内最早环保企业仍处于萌芽状态,苏伊士集团下属的专业水处理工程公司(原“得利满”)获得了第一笔业务——辽阳石化污水厂。不过当时中国市场并没有开放,苏伊士早期也只是为地方政府提供水厂建设的设备和图纸,直接参与投资的动力和步伐并不大。

类似的小范围合作持续了近10年,在此期间,中国城市水务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苏伊士终于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开始直接投资中国并成立合资企业。1985年,苏伊士集团与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其主要业务是在中国投资、兴建和管理水厂,提供世界一流的工业水处理、市政污水处理、污泥处理技术和解决方案。

1992年,新成立的中法水务在中山坦洲与当地政府成立中国首家中外合资供水企业。目前日处理能力达到15万平方米。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法企,苏伊士与重庆水务集团自2002年以来,合资组建了重庆中法供水有限公司,各自持股60%和40%。2006年初,苏伊士与重庆水务集团再次连手,共同合资组建了重庆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公司注册资本2.65亿美元,双方各持50%股份。

通过公私合营的PPP模式,苏伊士彻底敲开了中国水务大门。借助投资、参股、入股等形式与政府、大型国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再由技术层面入手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那以后,苏伊士在中国彻底打响了品牌,而凭借着资金与技术的引进,国内自来水厂正式接轨国际、甚至欧盟对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水务行业的效率和效益。

类似的合作其实一直延续至今,去年七月,财政部等多部委明确政府参与新建的污水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不少地方开始探索PPP规范发展的制度建设,江苏省财政厅出炉首个地方版PPP规范文件,安徽省从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层面规范项目类型、伙伴选择、合同管理、绩效评价和退出机制等。

过去一些环保项目的事实受困于地方财政的吃紧,而PPP模式有效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政策层面对PPP模式的支持,有利于解决环境治理类公司的后顾之忧,利于引入社会资本促进环境治理,对于更具优势的上市公司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二级市场中的投资机会都会更大。

在苏伊士亚洲首席执行官郭仕达看来,频繁的交流合作给中国环保行业带来变化尤为明显。“过去中国的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相关部门跟苏伊士接洽参观,关注的是法国苏伊士集团的运营管理和先进技术。近几年来,已经从关注技术转变为关注政策”;“他们要看看西方是如何在政策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的”。

制约因素与无限可能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投资占GDP比例起码达到2%-3%。“十一五”期间我国治污投资占比为1.4%,扣除园林绿化科目仅为1.1%。预计“十三五”规划环保投资额将达到10万亿,年均投资2万亿,占GDP比例提升至2.44%的水平。环保投资即将进入高增长阶段。

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在市政基础设置建设中,中资企业参与度不足。于是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本土水务企业的增长明显提速。直到今天,昔日风光无限的苏伊士、威立雅等环保巨头项目运营规模逐年放缓,甚至开始出售资产战略收缩,而本土水务企业却成长为综合环境服务集团,以强劲的资本实力活跃于本土和国际并购市场。

我们看到了中国本土环保企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但同时也应该明白,中国市场和企业还存在一些特殊性,使之短时间内难以通过“生搬硬套”复制别人的成功。

首先,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极快,市场也过于庞大,这里不仅仅是指环境产业,它对所有产业来说都是一个“甜蜜的枷锁”,本土市场超大的体量与扩张速度让大部分企业天生就缺少对外发展的原始动力。即使目前出现了许多较为可观的国际并购案,但从整体看来,中国企业的收购与对外投资更多还只是停留在试水与资产配置阶段,长此以往或许会带来增速的放缓。

更何况,中国市场不但大,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发展梯度,这种梯度普遍存在于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中小城市与乡镇之间。也就是说,本土企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缺乏可供争取的项目资源。大城市项目少了可以去中部省市,可以却偏远山区,甚至去一些较为落后的城镇和乡村。而不会出现欧洲国家高城市化率情况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国民环保需求充分满足,环保企业无项目可做的尴尬。

不仅如此,即便当前产业并购已经兴起,中国环境市场依然还存在市场分散、集中度低的现象。水务投资运营领域,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低于10%。早在1990年前后,法国水务商业快速发展期间就发生过大规模的资源重组,6家大型水务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成为3家。而中国环境产业持续近10年的并购潮依然还以“大吃小”的收编式并购为主,大企业之间的大规模资源整合还未开始。中国的环境龙头要想成为国际环境巨头,在国内市场达到较高的市占率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如今,更多的资金开始涌入环保产业,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企业间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可喜的是,产业过热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创造性的现象与模式。在持续的竞争中,环保行业的商业模式获得创新,产业链延伸扩大。如同过去的污水处理行业,现在可能要同时去负责管网的运营,靠管、网一体化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曾经的垃圾发电行业,现在需要同时将清运、转运都纳入体系,客观上做大了整个行业的蛋糕,要求企业提高综合实力。

矛盾之中寻求转机

当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依然不能回避。一方面,环境治理本身是成本的一部分,施治方投入的意愿并不强烈。而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污染,治理污染的环保产业却高度发达,在逻辑上并不成立。矛盾之下,就造就了许多不合理现象频频发生。

从政府角度考虑,环保投入首先要考虑安全与成本,其次才是最终效果。这就导致无法鼓励真正注重治理结果、舍得进行投入的民营企业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从而也催生了低质量、低价格的无效竞争。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表示:“在价格与质量的选择中,牺牲质量而选择价格,不仅让企业变得无利可图,也并不符合‘供给侧改革’的原则。”

从市场竞争来看,中国环保领域庞大是市场空间毋容置疑,但许多新晋企业却用超常规的价格抢占原有的市场份额,这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尤为不利。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大型企业急需寻找新的利润支撑点,然而大多数行业并不具备这样的盈利能力,相较而言环保领域大有可为,因此近年来很多企业进军环保行业,但由于对业务成本构成不熟悉,因此敢于以超低报价争抢项目。新进者急于发展业务的心态可以理解,但这种行为对于行业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不但影响了行业稳定,也将对切实完成治污任务造成极大的拖延。

从行业本身来讲,市政环保服务有成熟的支付模式:将成本转嫁给居民,但工业企业只能将成本转化为更高的价格,这意味着谁先做环保,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多的“负累”。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自愿选择进行环保投入的企业少之又少,环保企业的市场成了无米之炊。

企业是自己排放天经地义的买单者,也正因如此,现行政策需要更多地去奖励进行环保投入的企业,而不是去处罚漠视环保的企业。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近年来,关于环保的政策频频推出,国家对污染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可以预见,未来的十年里,环保行业将大有可为。

原标题:深陷“幸福的烦恼”,中国环保企业差一步就“一统江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