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去土建化:环保行业的反思与重构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11-11 18:30:16
热度:

2024年11月11日关于去土建化:环保行业的反思与重构的最新消息:过去十几年,中国的环保行业在以土建为核心的传统工程项目的推动下看似一片繁荣。从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到土壤修复工程,大量环保企业们靠着规模化扩张赚得钵满盆盈。大项目接连落地,

过去十几年,中国的环保行业在以土建为核心的传统工程项目的推动下看似一片繁荣。从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到土壤修复工程,大量环保企业们靠着规模化扩张赚得钵满盆盈。大项目接连落地,企业看上去如同搭乘了复兴号的高铁,在一次次的推背感中,潜意识里默认了这是一场无限游戏。

栏目|趋势洞察作者|青山研究院视觉|山上小青

当行业的基础设施饱和,土建红利渐渐褪去,真正的问题开始浮现高速增长背后的护城河并不深,而技术和创新的短板也随之暴露。

今年9月份,一位接受青山研究院访谈的60后环保上市公司创始人谈到“企业似乎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光靠大工程,无法撑起长久的未来。”

今天的市场,已不再是拼谁能建更多的污水厂、谁能修更长的管网。时代的需求发生了转变,环保行业的战场正在从土建工程转向技术和深度服务。

在青山研究院的调研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那些曾依靠大工程吃饭的公司,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阵痛。增长放缓、项目稀缺,曾经的光辉岁月如今被迷茫和焦虑所取代。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艰难的“去土建化”的浪潮,在这场浪潮之下,环保企业正在遭遇怎样的具体挑战,与此同时,行业又在经历怎样的进化?

01

大红利与浅护城河

土建主导的“黄金时代”

过去十几年,中国的环保行业仿佛驶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在带有“显著土建性质”项目的推动下,企业看似无往不利。这一模式不仅带来了行业的高速扩展,还让许多企业短时间内赚得盆满钵满。

大批基建类央企和民企纷纷涌入环保市场,凭借扎实的工程经验和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依赖于土建工程的大规模扩展,这些企业迎来了所谓的“黄金时代”,在短期内实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土建的诱惑无可否认——项目大、见效快。只要赢得几个大型污水处理厂或土壤修复项目,企业就能迅速扩展业务版图。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使得土建主导的模式成为了当时的行业主流。

无论是污水处理厂建设,还是黑臭水体治理、土壤修复项目,都在短时间内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企业轻松地进入,快速地获得回报,红利看似取之不尽。

然而,这种“大红利”背后却隐藏着“浅护城河”的隐患。表面上看,行业通过土建项目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当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饱和后,问题开始浮现。

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土壤修复工程(商业模式成熟的)陆续完成,新的大项目变得稀缺,环保企业的增长也随之放缓。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原本依赖的土建模式,已经无法支撑其长期发展。

另一个瓶颈则是对技术的轻视。在“土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许多企业将精力集中在规模扩展上,而忽视了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环保行业的本质不仅仅是搭建工程设施,更在于解决污染源头问题,提升环境治理的长期效果。

那些过度依赖土建主导型工程模式的环保企业,开始发现自己在面对技术要求更高、市场需求更细分的领域时显得力不从心。项目完成后的技术维护和管理成为了新的挑战,而这些企业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来应对。

除此之外,土建模式的副作用逐渐显现。

以土壤修复为例,很多企业采用简单的物理隔离或填埋方式应付了事,项目短期内通过验收,但却没有对深层污染进行有效处理。

结果是,项目看似完成了,但污染物依然存在,带来了长远的环境风险和隐患。更糟糕的是,这些缺陷在后期维护中反复出现,不仅增加了项目成本,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信任。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市政污水处理厂的粗放建设上。早期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往往将土建作为主要投入,忽视了污水处理技术的持续优化和设备的长期稳定性。许多污水厂投入使用后,发现运行效率低下,处理标准难以达标。

尤其是在中小城市,过度依赖土建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设备选型、工艺优化和后期运行管理上投入不足,长期运行成本高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表面上完成了,但其处理能力难以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甚至导致环境改善的效果不如预期。

此外,黑臭水体治理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期很多城市为了迅速改善水体环境,采用了简单的土建手段进行“截污”,修建了大量的管网和拦截设施。然而,忽视了水体的生态修复和长期治理,导致初期黑臭问题得到缓解后,很快又复发甚至加剧。

水体复黑问题屡见不鲜,根本原因在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没有得到有效恢复,表面的土建工程掩盖了水体深层次的污染源治理。这不仅让政府和企业的环保项目投入大打折扣,还使得公众对环境治理的信心下降。

随着土建市场的饱和和弊端的显现,环保行业的“黄金时代”也逐渐走向尽头。

基建类央企和民企的激烈竞争导致利润率大幅压缩,依靠土建扩张的企业开始发现自己的护城河并不深——仅靠土建业务,已经无法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更糟糕的是,土建模式下的扩展并未带来核心竞争力,反而让企业的技术短板和管理难题暴露无遗。

正如今年初在青山研究院在南京举办的一场总裁闭门会上,一位创业者所说,“红利来临时,砸中了你,不要都拿回家,要用它挖护城河。”

环保行业的第一次进化靠的是政策红利和大规模的土建项目,但护城河太浅,意味着一旦环境变化,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注定会在激烈竞争中遭遇困境。如何在土建之外找到技术和服务上的独特优势,成为工程主导型环保企业必须思考的终极问题。

02

从旧战场转向新战场

阵痛之下的去土建化趋势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环保行业过去十几年的高速扩张,让我们形成了惯性,这致使许多企业依然沉迷于旧战场,以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能持续攫取利润。

然而,基础设施的饱和让这一曾经黄金的增长模式变得脆弱,许多公司还在围绕旧战场厮杀,却未曾意识到,环保行业的“新战场”已经悄然形成,去土建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

在去土建化的大势之下,行业不可避免地遭遇了阵痛期。过去依赖大规模土建项目的高速扩张模式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企业的营收和增长开始出现显著下滑,整个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这种阵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企业的增长放缓,以及战略方向上的迷茫。

首先,企业增长放缓的问题在近两年的行业财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根据130多家环保上市公司的财报,土建项目的减少导致了超过六成企业营收已出现或将出现断崖式下跌,尤其是在过去主要依赖基础设施建设的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领域,增长乏力的现象格外突出。

许多企业发现,新项目的数量大幅下降,而老项目的维护并不足以支撑公司原有的收入水平。在行业发展快速的黄金时期,企业习惯了依靠拿项目、建工程来实现营收增长,但如今随着基础设施的饱和,土建红利几乎枯竭,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直面增长危机。

青山研究院在对行业的深入调研中也发现,不仅是上市公司,中小环保企业同样深受其苦。过去,这些企业凭借快速承接土建项目生存,并享受着政策红利和资本推动带来的高增长。

然而,去土建化的浪潮让这些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土建项目骤减的同时,新的业务模式尚未成型,导致这些企业难以找到新的增长点。部分企业因为无法维持正常运营,被迫裁员甚至关停。行业内普遍的增长放缓,反映出去土建化对企业经营模式的根本性挑战。

其次,战略迷茫期也随之而来。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环保企业的战略核心相对清晰——拿项目、建工程是大多数企业的盈利模式。

然而,随着以土建为核心的传统工程市场的萎缩,企业发现,过去依赖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维系,但未来的新方向尚未明确。很多企业对转型的具体路径感到迷茫。去土建化的趋势虽已明确,但企业转向何种业务模式才能确保长期竞争力,却并不清楚。

这种战略迷茫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许多环保企业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过去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有限,使得它们在从土建主导的业务模式转向技术驱动型业务时面临巨大挑战。

比如,某些企业试图进入更高技术含量的污水深度处理、废气治理领域,但由于缺乏技术沉淀,无法快速进入市场。其次,企业对如何提升服务的附加值感到困惑。

去土建化后的市场环境,需要环保企业不仅仅是做工程,还要通过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创造持续的价值。如何为客户提供长期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是企业在战略上必须面对的难题。青山研究院的调研显示,许多企业虽然意识到去土建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在实施新战略时却力不从心。

有的企业试图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但短期内无法看到明显的效果,甚至对技术市场的准入门槛感到畏惧;另一些企业则试图通过扩展海外市场来寻找新的增长点,但面对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战略推进受阻,导致这些企业对未来失去了明确的方向感。

去土建化对环保企业的战略调整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企业必须找到新的增长路径,不再依赖土建业务;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从单纯的工程承包者转型为专业技术服务的提供者。

短期来看,这场转型不可避免地让许多企业进入了一个战略迷茫期,无论是技术路径的选择,还是市场方向的调整,企业都需要快速做出反应,但同时又不得不承受短期内增长乏力和战略不确定性带来的痛苦。

可以看出,去土建化的实质,就是将焦点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技术创新和长期的环保服务。企业不能再依赖大规模的土建项目去谋求增长,而是要通过技术研发、工艺优化和高效管理来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如今,环保市场不再只是比拼谁的项目多、谁的工程大,而是比拼谁能提供更具附加值的解决方案,谁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谁能为客户创造更长远的价值。

去土建化并非一场短暂的调整,而是行业不可避免的进化,注重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的升级,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这必然会造成行业的阵痛,但也是中国环保迈向新战场的必经之路。

03

一场不可避免的高阶进化

“土建主导”到“技术驱动”

不可否认,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深刻的转型,尽管不是每家环保企业都从事以土建为核心的传统工程业务,但几乎没有企业能够逃脱“去土建化”的影响。

坦率的讲,我们都迫切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这场进化既关乎生存,也影响未来。正如接受青山研究院访谈的那位60后企业家所说“在这场变革中,你不是在等待改变,而是必须成为那个改变的推动者。”

1、新战场上的自我重塑

随着环保行业告别土建主导的业务模式,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如何应对市场变化,而是如何彻底重塑自我。在这个新战场上,技术附加值已成为制胜的关键。企业必须迅速找到自己新的定位,转向技术驱动型业务模式,并通过创新技术抢占先机。这不仅是生存所需,更是未来行业竞争中的核心所在。

以苏伊士环境为例,这家上百年的老牌环保企业,早在行业依然热衷于大规模土建项目时,便开始了技术产品化的探索。苏伊士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标准化的环保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能在全球范围内应用,还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苏伊士的策略不再是单纯依靠工程承包来维持生存,而是通过提供具有高度技术含量的“产品解决方案”来赢得市场。

这种转型让他们从“依赖项目”转变为“主导市场需求”。苏伊士的技术不再单纯依靠复杂的方案,而是淬炼出一个随时可以为客户解决问题的工具箱。这种工具箱式的产品不仅增强了客户的依赖性,还使得苏伊士在新战场上从容自如。

同样案例还有富朗世的 Aspiral 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创新的 MABR(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污水处理的复杂流程,让复杂的环保项目变得像搭积木一样灵活且高效。

过去,企业总是抱怨项目拖延、调试繁琐,但富朗世的模块化设备改变了这一现状。他们的设备不仅能够快速组装、灵活调整,还显著缩短了项目工期。

例如,在一个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项目中,原本计划要花几个月才能完工,但富朗世的模块化设计让项目大超预期实现提前交付。这不仅提高了运营效率,还让客户看到技术带来的长远优势。富朗世的成功证明了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超出客户的预期。

从苏伊士到富朗世,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自我重塑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企业需要转变思维,不再仅仅依赖工程承包,而是通过技术产品化和标准化,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

环保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为客户带来真正价值的技术驱动型企业。

2、在大赛道中的小机会真需求与强痛点

随着土建模式的逐步消退,环保企业,尤其是具有丰富技术沉淀的企业,有了更多通过技术创新深耕细分市场的机会。在新战场上,抓住大赛道中的小机会,聚焦客户的真需求和强痛点,成为了环保企业构建新增长点的关键。

以科创板上市公司金科环境为例,金科环境通过工程产品化的策略,将复杂的污水处理工艺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这不仅降低了项目实施的难度,还提高了项目的可复制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江苏南部地区,随着地方环境容量的压力日益增加,企业对高品质再生水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金科环境通过将传统的污水处理厂转变为高效的再生水生产厂,将处理后的污水变为符合高标准的再生水,既满足了地方政府对环保的严格要求,又满足了企业对高品质再生水的实际需求。

这种创新不仅赢得了市场的信任,还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通过深入挖掘客户的强痛点,提供小而美的技术解决方案,使得技术型企业可以绕开与大型企业的资本竞争,专注于服务更细化的市场需求。去土建化的背景下,谁能更好地抓住这种市场缝隙,谁就能在大企业未能顾及的地方找到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

3、规模之外的三重内核技术创新、精细化管理、长期价值创造

过去,环保企业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大规模的土建项目,通过快速扩张获得增长。但在如今“去土建化”的时代,仅靠规模已无法支撑未来的竞争。

企业需要在规模之外,构建起技术创新、精细化管理和长期价值创造这三大核心能力,才能真正应对未来的挑战。

首先,技术创新是当下竞争的核心力量。过去比拼的是谁的工程做得大、资源整合得快,而现在,谁能找到更具效率、更低成本的技术,谁就能赢得市场。

在水处理领域,有些公司通过创新的膜技术,把污水处理成本降低了30%,这不是为了炫耀高科技,而是扎实解决了客户的实际难题。在环保行业,技术不需要华而不实,它需要为客户提供真正的价值。如果技术创新能减少成本、提高效率,那它就是帮助企业找到生存出路的关键。

其次,精细化管理是应对复杂项目的“杀手锏”。环保项目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项目的长期性、复杂性要求企业具备更高效、更灵活的管理能力。

依赖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可能在过去还有效,但如今,项目执行需要精准的统筹和协作。在青山研究院调研的一家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中,企业通过引入精细化运营系统,将人工成本减少了32%,并且大幅缩短了交付周期。在这个行业,拥有扎实的管理能力比堆积再多的技术设备更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运营效率,赢得客户的信任。

最后,长期价值创造决定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持久关系。过去,很多环保项目都是短期的、一次性的合作,但如今,客户希望的是一种持续的服务。环保企业不再只是完成单个项目,而是要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在青山研究院调研的江西赣州一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项目中,企业通过全流程的管理和长期优化,帮助客户节省了26%的长期运营成本。这种模式让客户不仅看重项目当下的效果,更愿意长期合作。

未来的竞争,已经不再是“谁的项目大,谁就更有优势”,而是谁能为客户带来更长期、更实在的价值。那些能够在技术、管理和客户服务上持续提升的企业,将能够在这场转型中走得更稳、更远。

结语

从“有形”到“无形”的进化

唯有价值创造者生存

环保行业的变革,正是从“有形”到“无形”的进化。曾经依赖于土建项目的大规模扩张,今天正被技术创新、精细化服务和高附加值产品所取代。这场转型并非短暂的风口,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行业进化,背后蕴含是商业的根本规律只有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稳步前行。《道德经》有言“柔弱胜刚强。”技术和创新正是环保行业的柔韧之道——不再追求简单的规模,而是专注于通过技术解决复杂的环保难题,以细致和智慧赢得未来的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环保企业要像水一样,以柔克刚,以持续创新突破行业瓶颈,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当过度扩张遇到瓶颈时,转向技术和创新便是顺应行业规律的必然之举。

未来,环保行业的第二次进化将属于那些敢于革新、拥抱变化的企业。他们将凭借技术的力量,建立长期的市场壁垒,并在行业变迁中找到新的生机和活力。

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内容转载|联系我们

原文标题:去土建化环保行业的反思与重构|青山

Baidu
map